白城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一历史

一、选择题(共24题,共 120分)

1、唐代开元钱币纠正了隋五铢偏轻的缺点,恢复到西汉五铢钱的标准重量。政府逐步增设钱炉,扩大铸钱的数量,至玄宗天宝年间,钱炉扩充至99座,每岁铸钱三十二万七千余贯,达到唐朝历史上的最高产量。据此可知,官营铸币业的上述举措

A.有利于稳定金融秩序

B.促使盈利规模不断扩大

C.使政府垄断了铸币权

D.满足了商品经济的需要

2、1939年,朱德指出,“在中国,由议会选举政府,决定施政方针,边区是第一个”。1940年,毛泽东再次强调,这种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这表明,中共(     

A.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探索

B.脱离了国民政府管辖

C.代表根据地社会全体意志

D.团结各社会阶层抗日力量

3、某国际组织以保障国际和平与促进国际合作为宗旨。规定通过集体安全、裁军、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措施,以保障会员国的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并规定对违背者实行经济制裁。每个国家都有一票表决权。大会的决议,除特别规定者外,均需全体一致通过。下列对该国际组织的评述正确的是(     

A.缔约国宣布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

B.确定“大国一致”原则,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

C.成为英法控制国际事务的工具,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

D.进一步确立民族自决原则与废除殖民主义的正义性

4、以下对下表中数据解读合理的是

1871—1911年间中国进出口贸易净值(单位:百万元以1871—1873年为指数100基准)

年份

出口

指数

进口

指数

1871—1873

110

100

106

100

1881—1883

108

98.2

126

118.9

1891—1893

167

151.8

219

206.6

1901—1903

311

282.7

473

42

1909—1911

570

518.2

702

662.3

A.晚清中国对外贸易始终处于逆差地位

B.中国经济游走于世界市场的边缘之外

C.中国商品整体上缺乏有效国际竞争力

D.辛亥革命推动中国出口贸易加快发展

5、唐代诗人张籍《凉州词》:“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qì),应驮白练到安西。”这首诗反映了

A.唐朝陆上丝绸之路的商业繁荣

B.唐朝时安西地区丝织业的发达

C.白银成为唐时普遍流通的货币

D.唐朝长安城商业贸易蓬勃发展

6、20世纪30年代,中国只有上海工业可完全按国际劳工局的16大类分类法进行分类。在所统计的180余个三级行业分类中,只有上海一地拥有该行业的工厂,占全部工业行业三级细类的近40%,特别是电器等新兴工业行业。这折射出

A.中国工业重视与世界先进国家的交流

B.中国的社会性质不利于近代工业的发展

C.上海工业发展根源于通商口岸的优势

D.中国外贸中心开始从广州转移到上海

7、据下表可知(       

《梨俱吠陀》与《佛国记》《大唐西域记》中的四大种姓记载

种姓

《梨俱吠陀》

《佛国记》

《大唐西域记》

种姓

《梨俱吠陀》

《佛国记》

《大唐西域记》

婆罗门

祭司

净行(祭司)

首陀罗

奴隶

农人

刹帝利

武士

国王、大臣

贱民

——

恶人

吠舍

农民

商贾

 

 

 

A.四民社会是古代文明的共同特征

B.佛教在中印文化交流中得到发展

C.《梨俱吠陀》中的记载更真实可信

D.种姓划分根植于印度社会经济状况

8、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并认为不读《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还说读《诗》可以“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可见在孔子看来,熟读《诗经》可以(       

A.加强道德自律

B.丰富文化素养

C.推动礼乐复兴

D.增进人际和谐

9、1962年9月,党的八届十中全会明确提出:要贯彻执行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把发展农业放在首位,正确处理工业和农业的关系,坚决地把工业部门的工作转移到以农业为基础的轨道上来。这表明当时(     

A.我党致力于国民经济的调整

B.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取得突破

C.工业反哺农业成为当务之急

D.开始探索适合国情的建设道路

10、唐末草市兴起之后,有人描述当时彭州唐昌县建德草市,“人既繁会,俗巴丰饶,又置一镇,抽武士三十人而御之,亦立廨署,早暮巡警,盗将窜迹,人遂高眠”。这反映了

A.坊市制度逐渐走向瓦解

B.唐朝末年开始出现了草市

C.草市功能转向政治军事

D.政府重视商业环境的治理

11、周灭商后,周公在总结商朝灭亡的教训时提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天命靡常”。这一思想

A.巩固了西周的封建统治

B.符合先秦儒学的追求

C.具有重天命、轻人事的特点

D.奠定了分封制的基础

12、明朝中后期时尚之风盛行:唐伯虎之画,宣德之铜炉,时大彬之紫砂壶,成为人们普遍追求的时尚之物。苏州成为引领时尚之都,凡是做人“透骨时样”,就被称为“苏意”,凡是衣服式样新颖,就被称为“苏样”。以上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明代世俗文化成为社会文化主流

B.苏州因商业兴盛而成为时尚之都

C.商品经济浸染致使享乐观念流行

D.经济水平的提高丰富了精神生活

13、出土于埃及的《纳尔迈调色板》是一块盾形石板(下图),见证了公元前3100年古埃及文字发展中“以字注画”的阶段。重大事件是以图画形式完成,其中人物、地点等重要信息标注文字。据学者研究,这种形式最初诞生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据此可知当时的埃及(       

   

(正面王冠是代表上埃及的白冠,反面王冠是代表下埃及的红冠)

A.已经形成了较成熟的楔形文字体系

B.在与西亚文明的交流中受其影响

C.在王的领导下进行统一埃及的战争

D.通过艺术作品宣扬君权神授观念

14、货币、信贷是商品经济发达的表现,便利了商品交换。以下材料所反映的信息按照出现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世祖中统元年,始造交钞,以丝为本"

②“初蜀人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

③"钞票四百二十元,外加即期庄票两张"

④“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 ……,经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

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④②①③

D.④②③①

15、元代行省所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相结合的方式处理。圆署会议即行省官员集体参与的会议,圆议结果要以与议者押署的形式成为某种定议。行省的军事权专门由佩金虎符的丞相、平章等官提调,钱谷财赋也由朝廷指定的一二名官员掌管。其他官员一般不得随意干预。这段材料主要表明

A.行省权力大而不专

B.中央加强对地方的军事统治

C.行省所握权柄颇重

D.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16、1928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王正廷提出了“在不顾及过去及过去不平等的条约、协定与惯例的前提下,运用大胆而强烈的手段,在革命精神与群众运动的强大支持下,在胁迫性或半胁迫性的情况下,以达到我国外交谈判的目的”的“革命外交”策略。这表明

A.国民革命推动了群众爱国运动蓬勃发展

B.国民政府独立自主的民族意识有所增强

C.西方列强对华的外交政策已经发生质变

D.世界范围内涌现出一股民族自决的潮流

17、1949年,毛泽东在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指出:这次“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它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

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B.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施政纲领

C.以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依法治国”的方略

D.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8、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有六朝定都于南京。三国东吴时,南京已有宫廷和少数富贵人家在重要节庆张灯结彩的现象,彩灯多山织锦制成。南朝时,南京每逢岁时节庆便呈现“灯火满市井”的盛况。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贫富差距的缩小

C.纸张用途的扩展

D.市坊格局的改变

19、随着世界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马克思主义越来越显示出经久的生命力、强大的解释力和重大的影响力。20世纪初,有学者撰文介绍《马克思学说》,其中提到:“观察人类社会,那最根本最原始的物件就是经济。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只是共同出产,社会里一切变动的最终的原因,须在一时代的经济里寻找。"上述文字重在介绍

A.唯物史观

B.空想社会主义

C.进化史观

D.阶级分析方法

20、据学者统计,城市人口方面,大城市曼彻斯特在18世纪早期只有9000人,而到了1831年则增加到14万人;苏格兰工业中心格拉斯哥的人口1755年只有2300人,到1831年则有202000人。这一现象反映了

A.工业化促进城市化发展

B.城市人口开始超过农村人口

C.城乡贫富差距逐渐拉大

D.议会改革影响城乡人口结构

21、1949—1980年,国家在有条件的社、队成立农机站并投资支持群众性农具改革运动;1981—1995年,集体农机站逐渐解体,农机工业重点生产适合当时农村规模经营的小型农具等;1996年,国家有关部门开始组织大规模小麦跨区机收服务,联合收割机异军突起。据此可知,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①工业制造水平的提升②农村经济体制的变革

③国家经济政策的扶植④世界银行贷款的资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唐朝开元年间(713~741年),广州“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等舶,不知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聚如山……”。从材料中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A.广州是当时世界第一大港口

B.唐代的手工业很发达

C.唐朝时海外贸易十分繁荣

D.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

23、据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可知,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导致明清粮食亩产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繁荣冲击农业生产

B.残酷的封建剥削严重伤农

C.农业生产技术发展长期停滞

D.生产方式制约生产力提高

24、北宋时,哲宗下诏:“初除转运判官、提举官须实历知县以上亲民人,提点刑狱以上须实历知州或通判人。”意即监司的官员必须有出任知县、知州或通判的经验。该项措施

A.防止了地方官员滥用职权

B.强化了各机构之间的制衡

C.能遏制地方官员贪污腐化

D.有助于提升监察官员素质、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5、经过【知识点158】

(1)爆发: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青年学生,高呼“____,内除国贼”、“废除____”等口号,在天安门前举行游行示威,五四运动由此爆发。

(2)高潮:1919年6月初开始,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中国____登上政治舞台。

(3)初步胜利:北洋军阀政府被迫____;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____

26、史籍与史实

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繁荣,大量的史籍中保留了丰富的史实可供后世研究。其中《二十四史》及《资治通鉴》尤为重要。

A.《史记》B.《资治通鉴》C.《宋史》D.《明史》

(1)请将以上史籍按照体例分类(填写字母)

编年体:   纪传体:  

(2)请将以上史籍与其记载的史实进行配对(填写字母)

 

史实

史籍

史实

史籍

秦灭六国

 

废中书省

 

绍兴和议

 

陈桥兵变

 

赤壁之战

 

武王伐商

 

 

 

27、(二)教育与时局

材料一:与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性情。今语言不通,文字不辨,一切隔膜,安望其能妥协!……欲悉各国情形必先谙其语言文字,方不受人欺蒙。

——《奏请创设同文馆说》1861年

材料二:京外大小文武各学堂,均应钦遵谕旨,以端正趋向、造就通才为宗旨……无论为士为农为工为商,均上知爱国,下足立身,始不负朝廷兴学之意。

——《奏定学堂章程·学务纲要》1904年

材料三:1912年3月,《临时政府公报》公布: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小学实行义务教育和男女同校、设立女子中学、女子职业学校等;又颁布半日制学校规程,大量开办师范及各种职业学校,以补正规教育之不足。

——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上述材料中,属于一手史料的是___________;属于二手史料的是___________

2.材料一中,清廷创设同文馆的主要目的是      ①      ,理由是        ②        ;材料二中,清廷奏定新学堂章程的主要目的是     ③     ,其奏设的背景是     ④     ;依据材料三,民国初年教育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⑤          

28、政府角度

(1)晚清时期(1840—____年)

(2)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9)

中华民国时期又可分为三个时期:____政府时期(1912.1—4月)、____时期(1912—1927)、____时期(1927—1949)

29、兴起【知识点142】

(1)____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____》),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2)1916年底,____就任北大校长,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________等。

(4)《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____成为主要活动基地。

30、中共“一大”召开:1921年7月23日,________嘉兴南湖游船【知识点164】

(1)主要内容:通过了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奋斗目标是用革命军队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____,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____。大会还成立了党的中央机构——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

(2)意义: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31、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____”【知识点111】

32、(一)地方与中央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国家政治制度和行政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与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演变有着密切的联系。以下是中国古代史上设立的制度和机构:

    

A.郡县制B.刺史制C.行省制D.内阁

E.三省六部制F.枢密院G.军机处          

问题:

(1)从历史看,其设立之初主要为了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是______________(填入字母);为了强化君主权力的是______________(填入字母)。

结合上述选项,完成下列填空。

(2)其基本架构在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久的是______________

(3)由中央派遣官员以加强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的是______________

(4)由少数民族政权继承和创新出的制度是______________

(5)由军事需要增设的战时机构演变而来是______________

33、谚请将下列历史人物与印记的历史事件相对应(填写字母) 

历史人物   历史事件

(1) 周公( ) 设河西四郡(A)

(2) 汉武帝(   )   废除丞相(B)

(3) 朱元璋(   )   制礼作乐(C)

(4) 康熙帝(   )   签订《尼布楚条约》(D)

34、背景【知识点157】

(1)____的黑暗统治,阶级矛盾尖锐

(2)____发展,工人阶级力量壮大(经济和阶级基础)

(3)____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思想基础)

(4)____为五四运动指明了方向

(5)导火线:1919年____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三、简答题(共5题,共 25分)

35、【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64 年 10 月 16 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1967 年 6 月 17 日,我国第一颗氢 弹(330 万吨 TNT 当量)实验爆炸成功。一向被认为贫穷落后的中国,从原子弹到氢弹,只用 了 2 年零 8 个月,比美国少用 4 年半,不仅在全世界时间最短,而且赶在法国前面。

于敏,1926 年生,中科院院士。1949 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攻读研究生并任助教,1960 年 开始核武器理论研究。在氢弹突破中,率队提出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形的完整设计,起了关键 作用,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2015 年 1 月 9 日,获得 2014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 500 万元。国家主席习近平为他颁奖。

——摘编自《人民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发展核武的背景。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家为于敏院士颁奖的意义

 

36、【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为了保障马来半岛作战的侧背安全,切断援蒋路线,加大对印度和中国的压力,日军对缅作战。1942年1月,日军进攻緬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印派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漢、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中国战争史》

材料二:斯大林格勒之战,英美报纸比之为凡尔登战役,“红色凡尔登”之名已传遍于世界。这个比拟并不适当,今天的斯大林格勒之战,比起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凡尔登来,有性质的不同。……这一战,不但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甚至也不但是这次世界及法西斯战争的特折点,而且是整个人类历史的转折点。

——毛泽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远征军出固作战的原因和影响。

(2)依据材料二,比较斯大林格勒战收与凡尔登战役的异同。

37、思想潮流的演进

(1)根据提示,请将下列表格填写完整。

主题

代表人物

核心思想或著作成就

发源地或中心

A

但丁、达•芬奇等

《神曲》《蒙娜丽莎》

B

宗教改革

C

强调“信仰得救”,否认教权神授

德国

D 世纪启蒙思想

培根

近代唯物主义思想

英国

 

霍布斯

E学说

 

 

F

政治分权学说

 

18 世纪启蒙思想

伏尔泰

主张建立“开明君主制”

G

 

孟德斯鸠

主张H

 

 

I

《社会契约论》

 

J

圣西门、傅里叶、欧文

希望以道德觉悟建成理想社会

法国、英国

K

马克思、恩格斯

L、《资本论》

英国、德国

 

(2)简述启蒙思想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38、(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雅典宪法完全是寡头政治的,贫民本身以及他们的妻子儿女事实上都成为富人的奴隶……如果他们交不起地租,那么他们自身和他们的子女便要被捕;所有借款都用债务人的人身为担保,这样的习惯一直流行到梭伦之时为止。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材料二  史书记载,自北魏建国至魏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这些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北魏统治。……北魏贵族集团在歧视与迫害其他民族的同时,对各民族人民的经济剥削也异常残酷……从北魏统一到孝文帝改革前,仅五十多年里,农民起义就达七八十次之多。

——人教网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梭伦改革和孝文帝改革前面临着什么突出的社会问题?为打击旧贵族势力,梭伦和孝文帝分别采取了那些措施?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两次改革分别对本国经济和政治体制造成什么影响?

 

39、港珠澳大桥总设计师孟凡超说:我是恢复高考以后第一批大学生,这是个人命运的一个重大转变,高考拯救了我们这一批人和我们这一代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培养人才、提高国民素质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