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娉婷(pīnɡ) 作揖(yǐ) 矫柔造作(jiǎo)
B.蜷伏(quán) 愧赧(hǎo) 自渐形秽(huì)
C.豢养(huàn) 褴褛(lǚ) 孜孜不倦(zī)
D.宽宥(yǒu) 星宿(xiù) 强聒不舍(ɡuō)
2、选出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 )
最近,有关“脆皮大学生”的话题热度不减。不少年轻人分享着令人______的经历——年纪轻轻,却“一碰就碎”“一动就伤”。生活中,“脆皮青年”的确存在,但肯定不是主流。成都大运会上的青春身影奋勇争先、杭州亚运会上的青春风采璀璨夺目,就是______。我们可以确定,今天的年轻人,______“文明其精神”,______“野蛮其体魄”。所谓的“脆皮”,有夸张戏谑的意味,更多只是一个玩笑,不能以偏概全。
A.如坐针毡 证明 不论 都
B.忧心忡忡 证明 不仅 而且
C.如坐针毡 证据 不仅 而且
D.忧心忡忡 证据 不论 都
3、选出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 )
A.《孟子》是记录孟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的著作,共七篇,宋代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称为“四书”。孟子,春秋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B.《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作者张岱,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出自陶渊明的《饮酒》(其五)。陶渊明,东晋诗人,一名潜,字元亮,他描绘的“世外桃源”寄托了美好的社会理想。
D.《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慰藉(jiè) 窗棂(líng) 倚马可待(yǐ)
B.伫立(chù) 星宿(xiù) 拭目以待(shì)
C.阔绰(chuò) 玄虚(xuán) 难辞其咎(jiù)
D.拮据(jū) 附和(hè) 终南捷径(jié)
5、(甲)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佳木秀而繁阴(________)
(2)伛偻提携(________)
(3)予尝求古仁人之心(________)
(4)而或长烟一空(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2)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3】分别概括(甲)(乙)两文的第一自然段各写了什么景色。
(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你的理解说说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塞下秋来风景异”的“异”字表现在什么地方?
【2】“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中的“泪”,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7、读下面一则幽默,按要求作答。
难以从命
玛丽坐在座位上,嘴里拼命地嚼着口香糖,脚却伸到课桌旁的通道里,被老师发现了。“玛丽!”老师严厉地大声叫她。“老师,什么事?” 玛丽问。老师正色道:“把口香糖从嘴里吐出来,把你的脚放进去!” 玛丽从容不迫地站起来,笑着说:“对不起,老师。如果照您的话去做,实在很难办到。”
①老师的话原意是
玛丽却故意理解为
②修改划线处老师的话语,使之句意明确,让女生不会难以从命。
改句:
8、古诗文积累。
(1)_________________,岁晏有余粮。 (自居易《观刈麦》)
(2)因思杜陵梦,_________________。 (温庭筠《商山早行》)
(3)___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4)_________________,笑从双脸生。 (晏殊《破阵子》)
(5)抒发征夫戍边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6)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再现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战斗激烈紧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7)词中通过眼前中所见,烘托出一种空旷无聊、怅然若失之感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温庭筠《望江南》)
9、阅读《读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完成各题。
读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
①书是灵魂的伴侣、精神的导师、心灵的良医,书给人的馈赠与帮助可谓无穷。对我来说,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养性,是最好的养心之道。
②读书可以避免浅陋直白,让心灵丰盈圆润。大学毕业刚工作时,我工作热情主动却有些马虎,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待人真诚却嫌直白,有时甚至好心办了坏事。这些问题,固然有客观的原因,但说到底,还是心智不够成熟,修养不到家。除了在生活中体悟之外,我常从书中找老师,在阅读中修炼心性。通过读《论语》《菜根谭》《小窗幽记》,懂得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学会了换位思考。由是,心智日渐丰盈成熟起来,待人接物和处理工作也变得更加稳重。
③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社会不同于象牙塔,要面对的事情很多,烦恼总是难免。但烦恼不能成为障碍,情绪不能带进工作,压力应及时化解。对我而言,读书可以摆脱现实的沉重,驱散生活中的不愉快,宛如冬天在温暖的炉前烤火,所有的忧愁、愤怒、牢骚都会像衣服上的湿气被烤得烟消云散。读《诗经》,让心灵在纯真无邪的原野上奔腾;读《庄子》,任自己的灵魂尽情“逍遥游”;读清新隽永的散文,如沐春风饮清泉般畅快……可以说,读一本早就想读的书,就像遇见了仰慕已久的朋友。而且,读书的愉悦是发自内心、出于精神层面的乐趣,是充实持久、不可替代的快乐。
④______。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容易变得浮躁,对我来说,向书中的古代圣贤寻求教诲是一条重要的途径。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王阳明认为,君子要懂得“收放心”,磨炼自己的心性……通过读书,让自己沉淀下去,把心收回来。一定意义上,业余时间坚持读书,对世俗生活保持一份超然心态,能使人远离庸俗无聊,不被五光十色的诱惑所左右,有效遏制“病毒入侵”,守住心灵的宁静与澄澈。
⑤读书可以疗治心理创伤,让心灵坚韧强大。书籍是精神上的“港湾”。人都会经历挫折、冷遇等这样那样的磨难,给心灵造成一定的创伤。心灵的伤痛可能无法从医生那里得到疗治,甚至难以从亲朋那里得到抚慰,而无言的书卷可以给我们慰藉。孔子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而赋《离骚》,左丘失明而著《国语》……在逆境中读书,会因处境不同而获得不一样的感受,于豁然开朗中深化对人生世事的认识,重新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以坚忍的意志面对挑战,以崭新的状态面对人生。
⑥读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读书让人心诚、心正、心宽,更让人心静、心怡、心安,从而从容睿智地面对人生。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3】根据第④段内容,在横线处补写一句表明本段观点的话,句式与前后段段首句一致。
【4】读完文章,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读书收获。(不少于30字且不得引用文中原句)
【5】根据例句的句式,选择一部作品仿写一个句子。
例句:通过读《论语》《菜根谭》《小窗幽记》,我懂得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学会了换位思考。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芦苇花的精魂
扶云
①芦苇花随风飘逸,那一片片的风景,摇曳在家乡的冬春季节。
②我站在芦苇荡旁边,眼看、心感,总觉得芦苇花有一种说不清的精魂在那里飘拂。真的,很少有植物的花带给人这种感觉,即便是飒飒秋菊也要输给芦苇花。秋菊还是带有些艳的颜色,芦苇花的朴素与柔细像极了母亲,历经沧桑,还是那般亲切,她浑浊的老眼透溢出慈祥的光芒。
③芦苇花内里,最深邃的那份情感,魂系着芦苇荡的仁心雄魄。细想下去,天地造芦苇,这苇却不尽是干瘪,虽然它腹中空洞,却诠释了“空也是富有”的极妙哲理。这也许有些难懂,“空”与“有”本是相反的两极,怎么能搞在一起?但及待芦苇抽出了芦苇之花,我才真正懂得芦苇的气质——心那般空,爱是这般厚。
④芦苇的心间呀,盛着一片天,它怕这个天太空寂,慢慢捧出充满质感的芦苇花。这花似人生的彻悟,在黄叶与绿叶中间绽放一种白发苍苍的弧度美。
⑤我心中不由一惊,没有什么比这样的画面更让人感受到冬野之真味了……有什么植物能把毛茸茸的花,撑过一个又一个清冷的黄昏,与寒冬深情地去握手,你来说一说?请不要讲,潇潇冷雨打沧桑,呼呼寒风吹断肠。整个芦苇荡,已然跨越清冷,不知是芦苇花温暖了残阳,还是落日渲染了荻花美。
⑥我想起一个女性朋友,在遭遇身体误诊、丈夫背叛、失去女儿的苦难后,她的心没有灰暗甚至死去,却用自己的爱去温暖一个又一个孤儿。她说,在爱中学会爱,自己很像一捧芦苇花。我听后,在泪眼模糊中,突然感到了芦苇花人性的甜美。
⑦这让我想起患渐冻症的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他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第一线坚守,同为医护人员的妻子感染了病毒被隔离治疗,他说:“我怕得哭了。”当时,分身乏术的张定宇不能陪在妻子身旁,有时一连三四天都看不上妻子一眼。谈到自己的渐冻症,张定宇却没有半点害怕。但他说,在开车去看妻子的路上,自己害怕得哭了,心里怕失去她。所幸,妻子感染后已经康复。
⑧就像初春依然挺立的芦苇花一样,张定宇的双腿已开始萎缩,全身会慢慢失去知觉。他对时间特别敏感,因自己的身体会渐渐被这种罕见的病魔“冻”住。他曾说,自己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一定把重要的事情做完;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
⑨初春依然挺立的芦苇花,像张定宇一样,如同一面面旗帜,站在芦苇荡的那头遥遥照耀而来,拉出一片片暖意,一点点在我的心扉展开,似有一个声音在呢喃和诉说,一点一点地将生命的抗争用毛笔在天地间一笔一画地写着、写着,像慢镜头一样。每年三月烧芦苇做草木灰,触目即是的芦苇花颜将不复存在,过去的艰涩和荣光只有芦苇根知道。
⑩有人说,秋天芦苇花开了,就意味着生命光华铺射,那便是高峰闪现。内心质朴的人们,一直把芦苇花装在心头,阳光不断透过指缝进入瞳孔,似乎新苇在眼前努力地生长。
(选自《意林》,有删改)
【1】本文题为《芦苇花的精魂》,请简要概括芦苇花的“精魂”体现在哪些方面。
【2】文章以芦苇花贯穿全文,为何在第②段写到菊花?请简要分析。
【3】作者为什么要把张定宇比作“初春依然挺立的芦苇花”?请结合文本分析。
【4】联系下文第⑥段的内容,谈谈你对第③段“空也是富有”的理解。
11、寻
①她是个极爱凑热闹的女人,街上一旦有锣鼓钟鸣,叫卖吆喝,她势必会挤到人群中去,一看究竟。
②三十多岁的时候如此,四十多岁的时候如此,五十多岁的时候,她的腿脚都没那般利落了,却还是如此。有好几次,她都被人群挤得差点出事,幸好有好心人拉了她一把,才算是有惊无险。她当时也吓得不轻,可就是不长记性,再碰到热热闹闹的场景,还是要努力地挤进去看个仔细。
③那一日,我们几家结伴到千里之外的一个小镇寻求一位老中医。说好了,那地方,我们大都人生地不熟的,必须紧紧地走在一块儿,谁都不准远离。她当时也点头如捣蒜,不远离,绝对不远离。可刚到小镇第一天,她便走失了。
④当日正逢小镇的一个传统节日,街上舞龙耍狮的、演杂耍的一个接着一个,我们不禁捏了一把汗,生怕她会在汹涌的人潮中走失,所以都紧紧地手牵着手,可人实在太多了,她又拼了命地往热闹处挤,眨眼的工夫,我们便找不到她的影子了。
⑤这可怎么办,她身上连个手机也没有,更要命的是她一出门就常迷失方向。
⑥我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死劲儿地踮着脚尖,来回搜寻着,大声呼喊着她的名字。可在那一片喧闹声中,我们的呼喊实在显得太微弱了。
⑦没办法,我们只好分头在人群里询问,问他们有没有看见一个六十来岁,身着蓝布衫的老人。得到丁点可能是她的消息,我们便冲着所指的方位,扒开人群,挤进去寻。
⑧近黄昏的时候,演杂耍的都相继收队了,围观的人也散得差不多了,我终于在距我们原地千米远的地方看到了她。悬着的心,总算放了下来,焦灼之情也在顷刻间化作愤怒,平生第一次,我忍不住对这个可以做我母亲的女人呵斥不止。
⑨她不说话,只是低着头,时而抬起眼,像个孩子般怯怯地看着我。
⑩说到口干舌燥的时候,我的气也消得差不多了,上前紧紧拉住她的手,叹口气,轻声埋怨起来,姨,这些杂耍你都看了大半辈子了,再说,咱是在外地,不是说好了都挨在一块儿不远离么?怎么又往里边挤?
⑪她看我一眼,轻声说,我就是想挤进去看看。
⑫看看?我的火气蓦地又上来了。你都多大岁数的人了,怎么还像个孩子似的好奇?要说好奇也不是坏事,但你得分分场合……
⑬我还要再说下去的时候,她抬起头,喃喃起来,听很多人说,很多被拐走的孩子,有的是被卖给了不能生育的夫妇,有的则是被打成了残废逼其沿街乞讨,有的就是被训练成演杂耍的了……
⑭听到这里,我的心蓦地柔软起来。
⑮我知道了,她其实并不是要看热闹,而是看引起热闹的主角儿是谁。
⑯我曾听母亲说过,她还有一个儿子,三岁的时候丢了。
【1】文章标题“寻”包含哪些含义?
【2】文章第②段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⑦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4】阅读④—⑯段,体会“我”的感情变化。
【5】读完此文,你能理解“姨”的“极爱凑热闹”吗?为什么?
1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
杨志纵使武功盖世、谨小慎微,最终还是丢了生辰纲;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诉说着那个时代读书人的命运;刘备三顾茅庐,终靠诚心奠定蜀汉基业;刘姥姥游玩大观园,才发现世界原来如此精彩……小说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引发你哪些新奇的想象,或者丰富的联想,亦或深度的思考?
请你从上面四个人物中选定一个,以“对话某某”或“评说某某”或“遇见某某”为题(例:“对话杨志”;“评说杨志”;“遇见杨志”),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可讲述经历或见闻,可发表见解,也可进行文学创作。
要求:(1)文体自定(诗歌除外);
(2)不得抄袭、套作;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师生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