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三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

A./难   冽/稍   忌/经   铢/蒸

B./咆   首/滑   怯/生   尚/

C.洞/骨   谲/杆   染/哗   合/而不舍

D./点   水/利   睥/拘   翠/栩如生

2、下面关于作家作品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名言出自鲁迅的《故乡》,小说塑造了辛苦恣睢的闰土、辛苦麻木的杨二嫂、辛苦辗转的迅哥儿,抒发了渴望创造新生活的愿望。

B.20世纪30年代,艾青的诗歌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这一时期,诗歌中的主要意象除了“土地”外,还有“光明”,诗人因此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艾青的诗常常运用有规律的排比、复沓,读起来气韵通畅。

C.顾颉刚在《怀疑与学问》中,引用程颐的“学者先要会疑”,孔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作为理论论据,论述了怀疑的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性。

D.《范进中举》选自明代小说家吴敬梓的小说《儒林外史》,小说描写了胡屠户对中举前后的范进前倨后恭的态度,而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同样揭露了这种丑恶的人性。

3、下列注音、字形全对的一组是(   )

A. (lè)业        (háng)业为先

(mù)         言行相顾

B. (zhèng)引      (chán)师

(gǒu)(lóu)    断章取义

C. (pián)进       (xiè)(dú)

(fó)门         不二法门

D. (tiáo)      (wù)

(lěi)        (guō)不舍

 

4、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B.哲尔赛的旅行成了我们的心事,成了我们时时刻刻的渴望和梦想。

C.《中国成语大会》节目受到中小学生喜爱,是因为其形式新颖、有文化内涵的原因。

D.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飘起第一缕炊烟,它是这里的唯一的炊烟。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5、【甲】

《岳阳楼记》节选

范仲淹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

《宋史·欧阳修列传》节选

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稍徙乾德令、武成节度判官。久之,复校勘,进集贤校理。庆历三年,知谏院。时仁宗更用大臣,杜衍、富弼、韩琦、范仲淹皆在位,增谏官员,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

初,范仲淹之贬饶州也,修与尹洙、余靖皆以直仲淹见逐,目之曰党人。自是,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党论》以进。其略曰: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有删减)

[注释]①高若讷:字敏之,并州榆次(今山西晋中榆次区)人,北宋时期大臣。②校勘:宋代校订官中藏书的官名。

【1】阅读下列文言词义积累卡,结合上文和所给例句,完成词义解释。

贬夷陵令

解释:(1)________

例句:遣郭威招诱白承福入居太原城中,以谋叛之,并其部属四百余口尽杀之,不留一个。

(《新编五代史平话》)

之曰“党人”

解释:(2)________

例句:(陈平)渡河,船人见其美丈夫独行,疑其亡将,要中当有金玉宝器,之,欲杀平。

(《史记·陈丞相世家》)

【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3处)

既 多 所 张 弛 小 人 翕 翕 不 便 修 虑 善 人 必 不 胜 数 为 帝 分 别 言 之。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2)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4】结合【甲】【乙】两文内容和你的学习积累,说说欧阳修和范仲淹是不是《朋党论》中的“真朋党”,并说明理由。

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6、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矩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首联融情入景,两个“难”概括万千内容,渲染了凄婉忧伤的离别氛围。

B. 颔联两个比喻新颖贴切,意义双关,形象鲜明,感人至深,表明相思之切,爱情之深。

C. “云鬓改”摹容貌,“月光寒”写心境,全从对方虚拟设想。笔法曲折,设想奇丽。

D. 尾联连用典故寄托宽慰和希望:两人一别,近在咫尺,沟通信息的机会多得很。

2谈谈你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矩成灰泪始干”这一名句古今传诵原因的理解。

四、综合性学习(共1题,共 5分)

7、根据下面材料,给“创造”下个定义,不超过30字。

作为人的一种活动,创造包括思维活动和行为活动。创造一定要获得成果。形形色色的创造成果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精神性的,即新的认识;另一类是物质性的,即新的事物。这些创造成果不管以何种形式表现出来,都必须具备“首次获得”这个必要条件。

五、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8、默写填空

A   ,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B《岳阳楼记》中表达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

C人们常用李商隐《无题》中的名句     来赞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质。

D《<孟子>二章》中     说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E漫游祖国各地,面对名山大川,人们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感慨。站在黄河边上,我们会想起    《使至塞上》;站在高山之巅,我们会想起        《望岳》;置身于古战场,我们会想起 千嶂里   《渔家傲》。与古诗同行,我们的旅途才不会单调和寂寞。

 

六、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 15分)

9、蒲苇一样的人们

沙子

①问题出在那块地上,那块我妈从蒲苇脚下夺来的那几小块田,已划进某个集团公司圈内,即将轰轰烈烈地改造。那块地原来的主人丢下它进城享福去了,荒了两年。我妈看着心疼,跟主人商量,把地包给她种。

②荒田地处犄角旮旯,没过多久,便齐刷刷地钻出碧绿整齐的蒲苇来。它们仿若从天而降,茂密、丰饶、油亮,像精心培育的一样,亭亭玉立。一阵哪怕是不经意的风也能把它们齐刷刷地吹侧过去,然而,风一止,那些叶片就会依靠最出色的韧性迅速地反弹回来。

③很快,蒲苇就长到一人高,若我是一只野鸭,也很乐得钻进去玩耍。我经常站在那片青纱帐一般的蒲苇荡前若有所思。这长着蒲棒的蒲苇,学名香蒲,蒲棒有股清香味儿,熟了毛绒绒的絮乱飞,可以塞做枕芯,提神醒脑。可我妈不喜欢青纱帐,不喜欢摘蒲绒做枕头,也不喜欢编蒲扇或蒲团。她得空就就攥着农具,愣是一锹一镐地从蒲苇脚底下夺了小块地过来,插上了她心爱的稻秧。

④翠色的秧苗,在绿苔暗生温暖的水里,扎根分蘖、拔节生长。穗子六成熟时,秸秆青绿地挺实着,发黄的穗子半垂着沉思,在思考自己的命运。

⑤农民种地,因地制宜。这丘壑起伏的坡地,要改为企业使用,显然需大动干戈。干戈就干戈,十数台墨绿的挖掘机、铲车、翻斗车开进来,雄赳赳气昂昂,还有一群身穿工作服的小伙们。我的山坡,我的水渠,我的苹果园的旧址,仅三个月光景,便被夷为平地。只剩一根电线杆子,戳在一个孤零零的土堆上,倔强地守着。

⑥很快,那群铁家伙们,嘎吱吱穿过大渠窄小的石板桥,向我家东边近邻的坡地进军。那块地里,砍了头的油葵,静默着焦黑的躯体,已完成了使命。一片青豆尚可拔回家去,一片萝卜缨,绿油油的,顶在粉色的拇指上,齐齐整整,不知所措,又或者战战兢兢。

⑦与这块地隔着一条小水沟,是我妈的半亩稻田。水沟里野草蔓生,看不见底,也看不见水。铁家伙推着土做垫,一鼓作气预备打过长江去,前脚刚刚踩下,半个身子便陷进去了,轰鸣半晌,只得求助吊车,方才灰溜溜爬了回去。

⑧我妈知道庄稼的命运,也知道一个水沟撑不了多久,那些铁家伙攻城略地,是早晚的事儿。她没有什么武器能够对抗,能拿得出来的只有老妇人的央告。她和邻家老姨追着最迫近的推土机,跟那个帅气的小伙子拉家常:“你多大了,有二十啊?你家是哪儿的呀?多久没回家啦?要是你们着急用那块地,可提前跟大姨说一声啊,大姨把地给你们清出来。不着急的话,就再容大姨十来天啊。”

⑨那些未成熟的庄稼,经由老妇人一顿央告,仿佛也成了他们不忍杀戮、楚楚可怜的一群羔羊。于是,东边有个老乡的油葵得以成熟,南边有一些高粱花白的脑袋还矗立在白露的风里,我妈的稻穗,或许还能再长半个月……

⑩然而,只要马达轰鸣和履带嘎吱不止,我妈就会想到她的地、她的稻穗、她的庄稼,心又马上揪起来。幸好,那几天每天都有一场大雨。水田更泥泞,轰鸣会暂停,稻穗会生长,我妈会高兴。我妈的稻穗努力生长了十来天,然后翻斗车拉来了黄沙土方,轻松地跨越了小河沟,即便在我妈刚拔了青豆刨了红薯后松软的土地上,碾出一尺深的车辙,也还是顽强地挺进,把浩荡的蒲苇丛尽数铲倒掩埋。我妈听不到蒲苇骨折心碎救命的呼喊,她只忙着割她的稻穗。

轰隆隆的推土机把那片水田掩埋了,加厚了一米多高,路面反反复复,压得个结结实实。晾了一春又一夏。又一个白露,我妈的白豆秧已爬满了那路基松软的斜坡,豆荚鼓胀饱满。趁着夏天雨水多,她又一鼓作气,又在平整整的路基上刨了坑,撒上了油葵的种子。油葵长得高矮胖瘦不一,因土地的松软或肥沃。

谁说这片土地只能荒着或长草,不能长油葵呢?就像原本上好的水田,谁说就不能长满蒲苇呢?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只要有块沼泽,水量丰足,就还会有大片的蒲苇齐刷刷地钻出来,血运旺盛。只要有块土地,我妈有把子力气,就还会播下各色种子,一场透雨,绿油油的希望又长了出来。

我妈和村里那些失去了土地却没有离开土地的人们一样,他们坚信土地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像从天而降的蒲苇,与土地藕断丝连,凡一点水来滋润,又再一次充满韧性地反弹,激情澎湃,浩浩荡荡。

而这土地,终究是那些企业的,不是稻米的,更不是蒲苇的。其实我妈是知道的,她只是希望那一天,能晚一点,再晚一点到来。

【1】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下列选项有误的一项是(     

A.第①段中“心疼”一词写出了母亲对土地的热爱,将其视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B.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动作描写,写出了母亲开荒的不易和执着,流露出她对土地的热爱。

C.第④段中稻穗“思考自己的命运”与开头的“改造”相呼应,也暗示它们最终的悲剧命运。

D.第段中“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写出了水田的贫瘠荒芜,任由蒲苇肆意生长。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1)我的山坡,我的水渠,我的苹果园的旧址,仅三个月光景,便被夷为平地。

(2)一片青豆尚可拔回家去,一片萝卜缨,绿油油的,顶在粉色的拇指上,齐齐整整,不知所措,又或者战战兢兢。

【3】母亲始终心系她的水稻,想铲除蒲苇,为什么作者却说她是蒲苇一样的人?

【4】请结合文章谈谈你对最后一小节的理解。

10、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嘴里的鱼钩

顾振威

大学期间,薛松从来不吃鱼肉,这一直是我们的未解之迷。

我们问,嫌鱼腥?薛松摇了摇头。

又问,嫌鱼有刺?薛松还是摇了摇头。

我们就对薛松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说鱼肉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外国好多人长寿就与他们多吃鱼肉多吃醋有关。尽管我们苦口婆心地教育,偶有聚会,薛松对色香味俱佳的鱼肉还是视而不见。

弹指间流逝四年岁月。毕业聚会,我们流了太多太多的难分难舍的泪,说了太多太多的暖人肺腑的话。今日一别各西东,不知何年何月才能相见,我们都毫无保留地敞开了心扉。

薛松颤着声告诉我们:上中学的时候,我像是匹桀骜不驯的野马,把父母老师的话当成耳旁风,把学校当成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商店。顶撞老师是小菜一碟,打架骂人是家常便饭。为了使我走上正路,父亲饱含热泪恳求过,苦口婆心劝告过,声色俱厉恫吓过,义愤填膺打骂过,但这些都不起一丝一毫的作用。后来,我迷上了钓鱼。认为池塘边一坐,十多分钟就会有惊喜拽上岸,这要比书本上那些枯燥无味的知识有趣多了。学校后面就有个池塘,我每天都扛着鱼竿去钓鱼,学校是一分钟也不想进了。

这天,我刚走出大门,父亲就追上来拽着我扛的鱼竿不松手。我用力一拉,父亲倒在了地上。他老人家哽咽着说,薛松,我求你了,去学校读书吧。你不答应,我就跪在你面前不起来。我高昂着头望着蓝蓝的白云天,丝毫不为所动。别去钓了,父亲气愤地说,论岁数,爹比鱼大;论体重,爹比鱼重。你要钓就钓我吧。父亲说着就将鱼钩挂在他的嘴唇上,鲜红的血流了出来。

父亲可怜巴巴地跪在地上,是那样的凄苦无助。他才五十多岁,脸上却是沟壑纵横,半白的头发零乱在头上。为了这个捉襟见肘的家,为了不思进取的我,父亲真是操碎了一颗心。

醇浓的亲情使我的心不再坚硬如铁。泪水很快就蒙住了我的双眼,我也跪了下来,跪在了父亲面前。

父亲笑了,尽管脸上热泪纵横。他忍痛拔掉嘴里的鱼钩,点点滴滴的血砸在地上,也砸在我心里。此后,我见了鱼肉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父亲嘴里的鱼钩,心中就会充满痛苦、不安和愧疚。

你父亲太伟大了,我拍着薛松的肩膀说,参加工作后,你要好好地孝敬他老人家啊。

薛松哭了,泪水狼藉满脸,哽咽道,我是想好好地孝敬他老人家,可我到天堂里去孝敬吗?父亲坟前的柳树,已经有胳膊粗了啊!

【1】文章为何以“父亲嘴里的鱼钩”为题?能否把标题改为“薛松不吃鱼”?

【2】“点点滴滴的血砸在地上,也砸在我心里”一句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并作简要赏析。

【3】你觉得文章最后两段是否多余?为什么?

【4】“我也跪了下来,跪在了父亲前面”,此时,“我”会想些什么?

【5】文中最后四段三次写到“泪水”,你认为分别是怎样的泪?

1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清塘荷韵

季羡林

(1)楼前有清塘数亩。记得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我的记忆里还残留着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后来时移事迁,岁月流逝,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

(2)我脑袋里保留的旧的思想意识颇多,每一次望到空荡荡的池塘,总觉得好像缺点什么。这不符合我的审美观念。有池塘就应当有点绿的东西,哪怕是芦苇呢,也比什么都没有强,最好的最理想的当然是荷花。

(3)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洪湖的几颗莲子,外壳呈黑色,极硬。据说,如果埋在淤泥中,能够千年不烂。因此,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不至永远埋在泥中。这都是一些主观的愿望,莲芽能不能长出,都是极大的未知数。反正我总算是尽了人事,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中,下面就是听天由命了。

(4)这样一来,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心里总是希望,忽然有一天,“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翠绿的莲叶长出水面。可是,事与愿违,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经过了寂寞的冬天,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的风光。可是,我翘盼的水面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此时我已经完全灰了心,以为那几颗湖北带来的硬壳莲子,由于人力无法解释的原因,大概不会再有长出荷花的希望了。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

(5)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虽然颜色极惹人喜爱,但是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而且只长出了五六个叶片。对我来说,这又是一个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

(6)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上。严冬一过,池塘里又溢满了春水。到了一般荷花长叶的时候,在去年飘浮的五六个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而且看来荷花在严冬的冰下并没有停止行动,因为在离开原有五六个叶片的那块基地比较远的池塘中心,也长出了叶片,叶片扩张的速度,扩张范围的扩大,都是惊人地快。几天之内,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而且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莲一样的叶片,不知道是从哪里聚集来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原来我心中还迟迟疑疑,怕池中长的是水浮莲,而不是真正的荷花。这样一来,我心中的疑云一扫而光;池塘中生长的真正是洪湖莲花的子孙了。我心中狂喜,这几年总算是没有白等。

(7)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只要你肯费力来观察一下,就必然会承认这一点。现在摆在我面前的就是我楼前池塘里的荷花。自从几个勇敢的叶片跃出水面以后,许多叶片接踵而至。一夜之间,就出来了几十枝,而且迅速地扩散、蔓延。不到十几天的工夫,荷叶已经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塘。从我撒种的地方出发向东西南北四面扩展。我无法知道,荷花是怎样在深水中淤泥里走动。反正从露出水的荷叶来看,每天至少要走半尺的距离,才能形成眼前的这个局面。

(8)光长荷叶,当然是不能满足的。荷花接踵而至,而且据了解荷花的行家说,池塘里的荷花,同燕园其它池塘里的,都不一样。其它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幼时读旧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有能亲自到杭州西湖欣赏一番。现在我门前池塘中呈现的就是那一派西湖景象,是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岂不大快人意也哉!前几年才搬到朗润园来的周一良先生赐名为“季荷”。我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

(9)前年和去年,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地漂在那里。我曾在某一本诗话上读到两句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

(10)连日来,天气突然变寒。池塘里的荷叶虽然仍然是绿油一片,但是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也不会太远了。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花也将消逝得无影无踪。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11)我为我的“季荷”祝福。

(选文有删改)

【1】请简要梳理作者的行文思路。

种荷——(_____)——(_____)——祝荷

【2】本文题为“清塘荷韵”,应详写叶之神、花之韵,为何要写(3)—(5)段呢?

【3】第(6)段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

【4】请赏析下面的语句。

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

【5】第(8)段中“我”为什么“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

【6】文章结尾说“我为我的‘季荷’祝福”,请联系全文说说作者“祝福”的内容是什么。

【7】如果说周敦颐笔下的荷是志行高洁的隐者,那么季老笔下的荷是什么?请结合原文,说说你的理由。

七、作文(共1题,共 5分)

1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个年轻人要去远方,途中,遇一条恶狗挡道。年轻人并不与它对峙,而是绕道而行。

一个路人见了,对年轻人说,一条狗都让你怕了,又怎么去远方呢?年轻人说,他不是怕狗,而是不想与狗纠缠。

路人说,在通往远方的途中,会遇到许许多多像恶狗挡道一样的障碍,你不去一一战胜它们,那怎么能到达远方呢?

年轻人回答说,正因为通往远方的途中有许许多多障碍,所以,才要有选择地避开它,如果一遇障碍,就非要去扫平它,反而误了行程,有时,避开障碍,绕道而行,不失为一条更有效的捷径。

路人摇摇头,笑了笑,转身而去。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②字迹工整,书写规范,不少于5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