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身上凝聚着那个时代最美好的精神品质:顽强的拼搏精神、钢铁般的意志、为理想而献身的高贵品质。
B.《骆驼祥子》的写作背景是黑暗的旧中国,人力车夫祥子是受苦受累的劳苦大众的代表。
C.爱情是《平凡的世界》思考的话题之一。书中的爱情大都带有悲剧色彩,如田润叶与孙少平的爱情,孙少安与贺秀莲的爱情。
D.《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经火焰山受阻,孙悟空不得已到翠云山向铁扇公主借芭蕉扇。
2、下列填入语段横线上衔接最为连贯的一项是( )
在网络时代,流行的热词是一面镜子,它照出了世道的人心,涌动着无比鲜活的草根力量!逆袭、土豪、女汉子、雾霾、中国大妈、大V、爸爸去哪儿……这一系热词,大多来源于草根,盛行于网络,传播于社会,向人们传递着诸多社会现实和社会心理脉动的信号。 , 让我们继续以扎实的行动,为向上的正能量点赞,为不断向前进发的梦想而努力吧!
A. 热词真是对过去的总结,也真是面向未来的呼唤!
B. 热词不仅是对过去的总结,而且也是面向未来的呼唤!
C. 热词只是对过去的总结,只是面向未来的呼唤。
D. 热词不过是对过去的总结,不过是面向未来的呼唤。
3、南征方腊后,在六和寺出家的梁山好汉是( )
A.鲁智深
B.林冲
C.武松
D.杨志
4、下列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入夜,亮化扩建后的朝阳路华灯齐放,流光溢彩。
B.在学习中有不懂的问题,要及时向老师请教,做到不耻下问。
C.听证会上,面对专家的提问,刘工程师胸有成竹,对答如流。
D.我们对别人的成功经验固然需要学习,但不可生搬硬套。
5、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问题。
【甲】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
岳阳楼记(节选)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得无异乎?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暂凭杯酒长精神
②浩浩汤汤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横无际涯
③前人之述备矣
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翻译下列语句。
①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4)两篇作品都与作者被贬的经历有关。【甲】诗尾联句和【乙】文末句在收束全篇、情感表达上有些异同。相同点:联系写作缘由,【甲】诗和【乙】文都表达了与友人共勉的情感。不同点:【甲】诗还表达了作者虽遭贬谪,却依然①________的人生态度;【乙】文末尾“微斯人,吾谁与归”则表达了作者虽“处江湖之远”却依然对“古仁人”怀着②________之情。
6、品读下面的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词的上阙写景,围绕“____”词着笔,渲染了___________的气氛。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阕。
7、语言运用题
①文明是什么?文明是一次礼让,它能让交通更加顺畅;文明是一次等待,它能让公共场所多一份秩序; , 。有人说,文明离我们太远,其实,就像公益广告里说的那样:文明离我们很近,有时候不过是一张纸的厚度……
②争创全国卫生文明城市,全县上下踌躇满志,如火如荼开展工作,环境卫生得到改善,市民精神得到陶yě( ),县城面貌呈现出炯然不同的模样,不讲卫生,不讲文明的行为逐渐销声nì( )迹,“水晶之都”的这一弛名中外的金字招牌更加熠熠生辉。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仿照文中画线的句子,续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名句默写。
(1)________________,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毛泽东《沁园春·雪》)
(2)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无题》)
(3)__________________,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4)沉舟侧畔千帆过,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行人莫问当年事,____________________。(许浑《咸阳城东楼》)
(6)任何事都不可能圆满,人生本来就充满了悲苦与欢乐,正如苏轼在《水调歌头》中所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行路难》(其一)诗中借用典故表达了诗人渴望得到明君重用,成就功名的愿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梨花白
李朝德
①“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 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驿路梨花》以唯美的句子营造 了一个静谧优美的世界,滋养着无数年轻的心灵,纯粹干净的文字背后弥漫着质朴的爱与善意, 如山野之风吹拂月夜的梨花。
② 2005年,我离开教师岗位到云南省作家协会工作,也有了与彭老接触的机会,在多年 的相处中逐渐了解作为作家的彭荆风真实的样子。
③记得第一次见面是在一次会议上,作为工作人员我将参会人员席位卡摆放好后,就站在 “彭荆风”的席位卡边上等待,我想看看《驿路梨花》的作者在现实中是什么样子。会议还没 有开始,一位精神婴铄的老人进来。很多人与他打招呼,他总是笑呵呵地与打招呼的人互相问候。 走到他座位边上,他看见我这个陌生的面孔,对我微微笑了笑坐下来。我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 恰在这时,省作协杨红昆老师向他介绍了我这个新人。我有些激动,慌忙说:“彭老师,我原来是教师,教过两遍你的《驿路梨花》。”彭老呵呵一笑说:“那很好啊,来到作协,应该多读点书和写点东西。”我有些惭愧。会议将开始,大家陆续入座,彭老落座前不忘转身问了我 一句:“叫什么名字?改天我送你本书。”我忙告知自己的名字。
④下一次见面,真没想到,彭老还真从挎包里掏出一本他刚出版的《挥戈落日——中国远 征军滇西大战》送给我,扉页早已写好:赠李朝德同志彭荆风2005年9月8日
⑤那一刻,我的确很意外。纪实文学《挥戈落日——中国远征军滇西大战》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窥见历史的门,也引导我从门外迈入门里。
⑥最后一次见面是2017年12月底,中国作协主席到昆明看望云南文艺名家,彭鸽子与我站在小区的路口等候。车辆还没来,我们在路口大树下闲聊,又说起彭老的作品,谈起《驿路 梨花》,惊觉我竟然三次学过这篇课文,分别是当学生时,实习时,当老师时,还做过课件。临时冒出个念头,想请彭老写下“驿路梨花”四字相赠,鸽子老师满口答应。
⑦我们一行人引导着车辆到达彭老家门口,才下车,彭老就高兴地迎上来,主席如见故乡 亲人,热情地与敬爱的彭老拥抱。知道我们要奔赴下一站,彭老远远地对我们摇了摇手。
⑧没有想到,这竟然是彭老留给我最后的影像。
⑨ 2018年7月26日,彭老静静躺在鲜花丛中,我握着彭鸽子老师的手,鸽子老师泪眼朦胧,对我说:走得那么急,他答应给你写的字都还没有写呢!
⑩ 一个月后的某天,鸽子老师打电话告诉我在收拾彭老遗物的时候,发现彭老早已为我写 下“驿路梨花”,鸽子老师在电话里哽咽着说,他答应的事情,从来都会做到。几个月后,我 从鸽子老师手里接过了这幅彭老遗留于世最后的珍贵手迹,打开一看,毛笔书写的“驿路黎花处处开”几个大字跳入眼帘,落款为“彭荆风二零一八年元旦”。这是彭老留给我及这个世界最美好的祝愿!
⑪我一直在思考,彭荆风是功成名就的大家,小说、散文得心应手,而晚年的他,却避虚就实, 更多作品用纪实手法去书写,不顾年迈,与自己对弈,与有限的时间角力。
⑫每部作品都是作者内心煎熬与时间角力的结果,《滇缅铁路祭》,是作者沿着铁路线走访十几个县,前后修改12稿才写出;当他站在领奖台上接过中国作协“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的奖杯时,他已经是81岁高龄,这部长篇纪实文学《解放大西南》,前后历时12载,10易其 稿才写成。老骥伏枥,壮心不已,86岁又写成了56万字的长篇纪实文学《旌旗万里——中国远征军在缅印》……
⑬如有诗书藏于心,芳华终会成至真。回想在彭老的追悼会上,深情告别厅里弥漫的不是 哀乐,而是根据他短篇小说《当芦笙吹想的时候》改编的电影《芦笙恋歌》的电影插曲《婚誓》 这首家喻户晓的歌曲是那么深情。
⑭“阿哥阿妹的情意长,好像那流水日夜响…… ”
(选自《文学教育》2021年第2期,有删改)
【1】作者回忆了与彭荆风老人交往的四个片段,请按要求补充完整。
(1)片段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片段二:再次见面,彭老送书给“我”,为我打开历史之门。
(3)片段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片段四:彭老去世,鸽子老师送来彭老生前写好的题字。
【2】联系上下文,揣摩第⑩段句中加点词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而晚年的他,却避虚就实,更多作品用纪实手法去书写,不顾年迈,与自己对弈,与有限的时间角力。
【3】结合文章内容,请简要分析彭老是个怎样的人。
【4】文章以《驿路梨花》中的句子开头,以电影插曲结尾,引用极其精妙。请任选一处说说其妙处。
10、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足球进校园
新学期伊始,国务院就颁布了《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明确提出了要改革推进校园足球发展,改革春风扑面而来,你准备好了吗?
【国内现状】
【专家观点】
作为校园足球的形象大使,前国脚郝海东近日接受了腾讯体育的专访。
腾讯体育:您也是一名父亲,您的孩子也在踢足球,那么现在有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踢足球会影响学习,如果要想踢得好,甚至还要放弃学习,作为一名孩子的家长和校园足球推广大使的双重身份,您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郝海东:足球不应该完全脱离学校和家庭,踢足球不会影响学习反而可以促进学习。踢足球比起其他体育项目更能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学生在绿茵场上不停的高速跑动,弹跳,身体对抗,在运动中锻炼了身体;踢足球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缓解学习压力的方法。此外,足球场上分守门员、后卫、中场、前锋等几个位置,相互之间要有默契合作才能最终取得比赛的胜利,因此喜欢踢足球的人一般都有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还有,作为比赛,没有人希望自己的队伍输,因此通过比赛能培养积极向上永不服输的精神。你们可以问问踢球孩子的家长或是老师,他们现在的学习成绩比他们不踢球时反而更好。
腾讯体育:您认为校园足球要在全国推广,还存在哪些问题?
郝海东:校园足球的推广任重而道远,很多中小学都没有像样的足球场地,有的学校人均操场面积只有1平方米,如果人人踢足球,怎么踢?还有,现在懂足球的体育老师实在太少了,这些都是需要我们下决心去努力改变的。
腾讯体育:前不久,国务院颁布了《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您认为,会不会在未来的某一段时间涌现出一批我们自己的新的足球人才?
郝海东:一切的一切都取决于是不是我们能够保证有时间、有场地、有专业的人员指导孩子们去踢球。如果是这样的话,我想在10到15年之间会涌现出大量的足球人才。而且还得有这么一个系统的保障,从小学初中到大学这中间,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情况能够自己选择,天赋好的可以进入职业足球联赛,其他的孩子也能够进入大学学习。
(选自“腾讯网”)
【他山之石】
日本的百年规划
1950年日本足协提出百年足球振兴规划,其中50年的节点要办世界杯,100年的终极目标是夺得世界杯。2002年韩日世界杯算是完成了50年目标,2011年日本女足赢得世界杯冠军,从某种考核标准来说,百年伟业已经提前完成了。
日本中小学的足球课是百分百普及。比如U12,也就是小学阶段最高水平的比赛,日本全国的队伍有8000多支,算算参赛人数接近10万。家长们、亲朋好友去观看比赛的热情,和世界杯差不多,还有全国直播,非常有氛围。
法国的青训调整
法国足球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也经历过低谷,法国足协开始思考调整青训营。他们将青训年龄由原来的6到13岁调整到了5至12岁,也就是说5岁就可以接受足球训练,一岁之差对于教学内容也有调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技术和体能的比重是50%,现在技术的比重占到了80%。1998年法国拿了世界杯,2002年拿了欧洲杯,法国足球重现辉煌。
德国“天才培养计划”
从1990年开始,德国足球逐渐开始走下坡路,1998年法国世界杯1/4决赛遭淘汰,2000年欧洲杯小组赛出局。2000年,德国启动了一项被称为“天才培养计划”的革新行动。整个计划持续了10年,德国足协每年投入8000万欧元用于青少年足球的发展。经费用途主要分三个方面:一是对校园足球的支持,包括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教练员的薪水等;二是足协设立专门的培训机构,让球员从青少年校园足球向职业足球转变;三是建立完善的数据库,对全国各地潜力球员进行资料收集,使“天才球员”能够及时被发现和挖掘。德国经过10年的努力,2010年获得南非世界杯季军,2014年获得巴西世界杯冠军。
(根据有关材料整理)
【1】我国校园足球发展的现状是怎样的?
【2】专家认为踢足球对学生有哪些好处?
【3】日本、法国、德国校园足球发展的共同点是什么?
【4】读完上面的文本,关于发展校园足球,请你给下列对象提一些建议。
(1)对家长的建议:
(2)对学校的建议:
(3)对政府的建议: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一一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千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⑧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⑧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对第一段中加点词语的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公开”表现出国民党政府开诚布公、政令通达的特点。
B.“总”刻画出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
C.“只”刻画出一幅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样子。
D.“一味”刻画出沉迷其中无法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句中的中国人指的是部分中国人,即国民党政府及其官僚政客。
B.“他信力”“自欺力”属于仿拟修辞,是作者仿照“自信力”造出来的,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C.“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脊梁”比喻中国自古以来有着坚定信念、不屈精神、对历史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的优秀中华儿女。
D.“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句中“状元率相”指的是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地底下”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3】对文章的论证解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连续列举三个事实,既交代了时代背景,表明文章为何而写,又摆出对方的论据,为后文批驳做铺垫。
B.作者根据对方论据得出“中国人失掉的是他信力”和“中国人发展着自欺力”两个观点,这是通过批驳论证过程驳倒对方的论点。
C.作者通过摆出自己的观点“我们有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直接对对方论点进行了批驳。
D.“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千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运用了举例论证,从正面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4】下列不属于本文的语言特色的一项是( )
A.尖锐犀利 B.富有战斗性
C.带有讽刺意味 D.平淡自然
12、董卿在《朗读者》中说:“世间的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有了雨;春遇见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人,就有了生命。”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遇见一些人、一些事,而这些人、这些事让每个人的人生发生改变,迸发火花。你的生活中,总有一次遇见让你印象深刻,请结合自身经历,以“遇见”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扣题作文;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③字数控制在600~800字之间;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和人名;
⑤卷面整洁,书写工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