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一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强恰当的一项是 (   )

当远离乡村、住进没有炊烟的高楼大厦之后,故乡那魂牵梦萦的炊烟 。一个人想家的时候,不仅仅是想老家熟悉而亲切的人或事, 更会沉湎在家乡特有的炊烟的色调、形态和味道之中。

A.不仅仅是故乡浓得化不开的乡魂,更是飘摇在天空的一缕乡情、乡愁

B.不仅仅是飘摇在天空的一缕乡魂,更是故乡浓得化不开的乡情、乡愁

C.不仅仅是故乡浓得化不开的乡情、乡愁,更是飘摇在天空的一缕乡魂

D.不仅仅是飘摇在天空的一缕乡情、乡愁,更是故乡浓得化不开的乡魂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双减”工作能否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是我国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B.奋斗是艰辛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只有奋斗的人生,才能够称得上是幸福的人生。

C.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垃圾分类宣传活动,让社区居民增强了垃圾分类意识。

D.三星堆遗址被誉为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截至目前出土的文物大约一千件左右。

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婷(pīng言(zhēn)   宽yòu) 拘

B.) 嗔怪(chēn)   脚huái)   首(

C.难(jié染(xuān养(huàn

D.旋()   戏xuè巾(lún) 游

4、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下题。

【甲]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乙】

从军行

明余庆

三边烽乱惊,十万且横行。

风卷常山阵,笳喧细柳营。

剑花寒不落,弓月晓逾明。

会取淮南地,持作朔方城

[注释]①明余庆:约陈末隋初间人;善为诗,仕隋,官至司门郎。②常山阵;兵法上将首尾呼应的一种排兵布阵之法称为常山阵。③笳:胡笳军乐,主要用来助攻,提振士气。④朔方城:汉武帝时,汉军曾攻占淮南一带,为纪念胜利在当地所建的胜利之城。

下面对两首诗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军旅诗词都写了戍边生活的艰苦,表现出将士们保家卫国、渴望建功的壮志豪情。

B.甲词上片重在写景,用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C.乙诗三、四句写隋军摆出“常山阵”,以风卷残云之势打败来犯之敌,军营中响起胜利的笳声。

D.两首诗词均用典故。“燕然未勒归无计”表现词人要打退进犯的外敌,确保西北边境的安定;“持作朔方城”表达诗人对隋军也能像当年汉军那样所向披靡的想象。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面四篇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挈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余登龙山,坐上诚隍庙山门……。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坐久清冽,苍头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钦之,竟不得醉。……三鼓归寝。马小卿、潘小妃相抱从百步街旋滚而下,直至山趾,浴雪而立。余坐一羊头车,拖冰凌而归。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______

(2)下船______

(3)雪深三尺______

(4)余勉强举大敌寒______

2下列句子中的“而”与例句中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A.人不知不愠。(《论语》)

B.蹴尔与之,乞人不屑也(《鱼我所欲也》)

C.望之蔚然深秀者。(《醉翁亭记》)

D.困于心衡于虑后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4(甲)文中作者在描绘雪景时运用了许多数量词,试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5(甲)(乙)两文均为张岱的写景散文,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说说作者的“痴”具体表现在哪里。

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6、阅读下面词作,完成各题。

满江红

秋 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是“鉴湖女侠”自我形象的真实写照。请结合写作背景,说说这词句燃烧着秋瑾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请从运用表现手法的角度品赏“四面歌残终破楚”。

四、综合性学习(共1题,共 5分)

7、我校九年级准备开展“君子自强不息”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按要求参与以下活动。

【1】请根据活动主题拟写一个宣传标语。(20字以内)

【2】班级开展“自强不息”主题演讲活动,请你为主持人写一段开场白(80字左右)

五、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8、默写诗句。

(1)假如我是一只鸟,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3)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 15分)

9、阅读说明文,完成后面小题

跳出地球“看”地震

①2018年2月2日,我国首颗地震电磁监测卫星“张衡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张衡一号”以我国古代著名科学家张衡命名 ,它的发射使我国在卫星地震电磁空间探测方面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②地球的板块、断层移动引发地震 ,同时也会在地震前后带来包括地球电磁场变化等很多信息 。“张衡一号”能以标准手段对我国6级以上、全球7级以上的地震进行电磁监测 ,其工作原理就是通过实时监测空间电磁环境状态变化 ,研究地球系统特别是电离层与其他各圈层的相互作用和效应 ,初步探测地震前后电离层响应变化的信息特征及其机理 ,从而有效弥补了地面观测的不足 。

③“张衡一号”卫星工程首席科学家兼副总设计师、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总工程师申旭辉介绍 ,受自然环境条件限制 ,在地面上 ,像青藏高原的极寒地区 ,现有的地震台网并不能完全覆盖 ,面积广阔的海洋也观测不到 。目前我国对以青藏高原为主的近200万平方公里陆地缺乏地震前兆监测能力 ,在国境线和约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 ,地震监测能力也几乎为零 。而跳出地球 “看”地震 ,就能突破一些地震研究的限制 ,对我国及周边区域开展电离层动态实时监测和地震前兆跟踪 。

④“张衡一号 ”不仅开辟了我国地震监测研究的新视角 ,成为我国构建天空地一体化地震立体监测体系的重要里程碑 。同时它也集合了多项航天技术创新成果 ,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卫星电磁洁净度的控制技术 。

⑤卫星本体磁性对磁场测量的“影响不确定性”需控制在0.5纳特以内 ,这大约相当于地球表面磁场强度的十万分之一 。为了达到这一要求 ,卫星平台的各个单机、系统都进行了无磁化的更改 。但在这一过程中 ,却面临着许多难题 :比如 ,去掉了有磁的红外地球敏感器 ,整个飞行程序都要改变 ;再比如 ,无磁化要求太阳能帆板不能转动 ,但为了保证卫星能源供应 ,又必须让帆板对日 。如何找到平衡点 ?卫星研发团队想了很多办法 ,最终 ,科研人员打造出来的“张衡一号”整星 ,其磁洁净度达到了0.33纳特 。

⑥“张衡一号”的主要载荷 ,是用于探测卫星轨道环境空间电场的电场探测仪 。这也是目前国际上运行在太阳同步轨道功能配置最全的空间电场探测仪器 。

⑦为了感知空间三维电场 ,探测仪通过伸杆向 “张衡一号”本体外伸出4个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如同灵敏的触角一般 ,每个传感器都能准确感知周围等离子体环境电势 ,灵敏度极高 ,可以探测到非常微小的等离子体电势变化 ,相当于在数千米高的巨浪浪尖 ,分辨一粒小水珠 。

在卫星内部 ,有着探测仪的“大脑”———信号处理单元 。这台高灵敏电子学测量设备 ,能把传感器探测到的微小波动细分成十几个通道 ,通过进一步精细处理 ,变成数字量 ,分成频谱 ,再传输到地面 ,供科学家研究 。

⑨中国地震局局长郑国光表示 ,“张衡一号”卫星的发射和投入使用 ,使我国首次具备全疆域和全球三维地球物理场动态监测的技术能力 ,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拥有在轨运行多载荷、高精度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的少数国家之一 。

1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 我国在卫星探测方面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的重要标志是 “张衡一号 ”的发射 。

B. “张衡一号”能以标准手段对我国6级以上、全球7级的地震进行电磁监测 。

C. 帆板对日能保证太阳能帆板为 “张衡一号 ”供应能源 。

D. “张衡一号 ”传感器灵敏度极高 ,可以分辨巨浪浪尖的小水珠 。

2⑥⑦⑧段顺序不能调换 ,为什么?

3从说明方法角度 ,分析第 ⑧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

4分析第 ②段加点词语的语言特点。

10、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

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

当下众邻居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娘子哭哭啼啼,在厨下收拾齐了,拿在草棚下。邻居又搬些桌凳,请报录的坐着吃酒,商议他:“这疯了,如何是好?”报录的内中有一个人道:“在下倒有一个主意,不知可以行得行不得?”众人问:“如何主意?”那人道:“范老爷平日可有最怕的人?他只因欢喜狠了,痰涌上来,迷了心窍。如今只消他怕的这个人来打他一个嘴巴,说:‘这报录的话都是哄你,你并不曾中。’他吃这一吓,把痰吐了出来,就明白了。”众邻都拍手道:“这个主意好得紧,妙得紧!范老爷怕的,莫过于肉案子上胡老爹。好了!快寻胡老爹来。他想是还不知道,在集上卖肉哩。”又一个人道:在集上卖肉,他倒好知道了;他从五更鼓就往东头集上迎猪,还不曾回来。快些迎着去寻他。

1上文描写范进发疯的情形有波澜,有层次,请简要概括其过程(每处不超过4字)。

__________ →②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

2“好!我中了!”这两句话道出热衷功名的范进此时的什么心态?说明了什么问题?

3选文画横线处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样写有何作用?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笔墨童年

余秋雨

①在山水萧瑟、岁月荒寒的家乡,我度过了非常美丽的童年。

②千般美丽中,有一半,竟与笔墨有关。

③那个冬天太冷了,河结了冰,湖结了冰,连家里的水缸也结了冰。就在这样的日子,小学要进行期末考试了。

④破旧的教室里,每个孩子都在用心磨墨。磨得快的,已经把毛笔在砚石上舔来舔去,准备答卷。那年月,铅笔、钢笔都还没有传到这个僻远的山村。

⑤磨墨要水,教室门口有一个小水桶,孩子们平日上课时要天天取用。但今天,那水桶也结了冰,刚刚还是用半块碎砖砸开了冰,才抖抖索索舀到砚台上的。孩子们都在担心,考试到一半,如果砚台结冰了,怎么办?这时,一位乐呵呵的男老师走进了教室。他从棉衣襟下取出一瓶白酒,给每个孩子的砚台上都倒几滴,说:“这就不会结冰了,放心写吧!”

⑥于是,教室里酒香阵阵,答卷上也酒香阵阵。我们的毛笔字,从一开始就有了李白余韵。

⑦其实岂止是李白。长大后才知道,就在我们小学的西面,比李白早四百年,一群人已经在蘸酒写字了,领头那个人叫王羲之,写出的答卷叫《兰亭集序》。

⑧我上小学时只有四岁,自然成了老师们的重点保护对象。上课时都用毛笔记录,我太小了,弄得两手都是墨,又沾到了脸上。因此,每次下课,老师就会快速抱起我,冲到校门口的小河边,把我的脸和手都洗干净,然后,再快速抱着我回到座位,让下一节课的老师看着舒服一点。但是,下一节课的老师又会重复做这样的事。于是,那些奔跑的脚步,那些抱持的手臂,那些清亮的河水,加在一起,成了我最隆重的书法入门课。如果我写不好毛笔字,天理不容。

⑨后来,学校里有了一个图书馆。由于书很少,老师规定,用一页小楷,借一本书。不久又加码,提高为两页小楷借一本书。就在那时,我初次听到老师把毛笔字说成“书法”,因此立即产生误会,以为“书法”就是“借书的方法”。这个误会,倒是不错。

⑩学校外面,识字的人很少。但毕竟是王阳明、黄宗羲的家乡,民间有一个规矩,路上见到一片写过字的纸,哪怕只是小小一角,哪怕已经污损,也万不可踩踏。过路的农夫见了,都必须弯下腰去,恭恭敬敬捡起来,用手掌捧着,向吴山庙走去。庙门边上,有一个石炉,上刻四个字:“敬惜字纸。”石炉里还有余烬,把字纸放下去,有时有一朵小火,有时没有火,只见字纸慢慢焦黄,熔入灰烬。

我听说,连土匪下山,见到路上字纸,也这样做。

家乡近海,有不少渔民。哪一季节,如果发心要到远海打鱼,船主一定会步行几里地,找到一个读书人,用一篮鸡蛋、一捆鱼干,换得一叠字纸。他们相信,天下最重的,是这些黑森森的毛笔字。只有把一叠字纸压在船舱中间底部,才敢破浪远航。

那些在路上捡字纸的农夫,以及把字纸压在船舱的渔民,都不识字。

不识字的人尊重文字,就像我们崇拜从未谋面的神明,是为世间之礼、天地之敬。

这是我的起点。

(选文有删改)

【1】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将文章所写的主要事件补充完整。

(1)__________

(2)老师抱我洗去墨迹

(3)__________

(4)乡人敬惜字纸

【2】本文语言简洁生动,表现力强,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从不同角度赏析以下语句的表达效果。

(1)于是,那些奔跑的脚步,那些抱持的手臂,那些清亮的河水,加在一起,成了我最隆重的书法入门课。(提示: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2)过路的农夫见了,都必须弯下腰去,恭恭敬敬捡起来,用手掌捧着,向吴山庙走去。(提示:从词语的角度)

【3】文中“那些在路上捡字纸的农夫,以及把字纸压在船舱的渔民,都不识字”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

【4】作者余秋雨是当代著名学者和作家,读了本文,联系作者的成就,谈谈对文章结尾“这是我的起点”这句话的理解。

七、作文(共1题,共 5分)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一个佛门弟子,一天去请教师傅为人处事的道理,师傅给他一个葫芦、一把盐,说:“你把葫芦装满水,再把盐放进去,让它很快溶化。”弟子立即照办,可是盐溶化得太慢了,水太满摇不动,想伸筷子进去搅,葫芦口又太小。师傅笑着说:“你再把水倒掉一些试试,看看如何?”结果立竿见影,盐快速溶化了。弟子恍然大悟:做人或处事时要懂得留一点余地。很多时候,留余地给他人,其实就是留余地给自己。

请根据对以上文字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