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一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我们要学会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B. 看完影片《十二公民》后,他受到了极大震撼,感觉开卷有益

C. 做一个人,我们要行使我们的权利;做一个公民,我们要恪尽职守

D. 不用想太多,确定目标后,就全力以赴地去实现它。

2、【字词归纳】某同学阅读《神奇的汉字》后,做了以下归纳,请你帮他找出其中有错误的一项(     

A.应注意汉字中的一字多音现象,例如:抽丝(bō)茧、(bāo)皮。

B.大部分的形声字可根据声旁定读音,例如:(jí)取,灰(jìn)。

C.应注意区别形近字,例如:“格守”应为“恪守”,“憋见”应为“瞥见”。

D.要注意成语中的一些特殊字形,例如:鸠占鹊巢,心无旁鹜。

3、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婷(pīnɡ)   (ráo)     偻(ɡǒu)   (dú)

B.惊(hài)     (yì)       (yòu)   下(huī)

C.鄙( yí)     笑(chī)     桥(zhàn) 言(zhēng)

D.停(zhì)     养(juàn)   发(wǎn)   食(dān)

4、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公共汽车上是否该给有需要的人士让座?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B.在武当山机场我与十年未见的朋友萍水相逢,不由得热泪盈眶。

C.迪士尼门票528零时开始预订,市民们趋之若鹜,以致一票难求。

D.我市争创文明城市首战告捷,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在社会风尚、市民素质等方面还需要狠下功夫。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5、齐侯陈诸侯之,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

(《左传·齐恒公伐楚盟屈完》)

[注]①陈:列阵,布阵。②绥:安抚。③方城:山名。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齐侯陈诸侯之   师:

众,无所用之   虽: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以此众战,谁能御之?

【3】面对齐侯的陈师示威,以势压人,屈完是如何回应的?请简要说明。

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对(甲)这首诗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词语“凄凉地”“弃置身”,暗含诗人长期谪居的痛苦和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

B.颔联写诗人回到了久别的家乡,虽人事全非,心里却有欣慰之情

C.颈联“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

D.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

2两首诗都含蓄地表达了空有一腔热血而遭贬谪,抱负无法施展的愤懑之情,但又有不同,请具体写出两首诗思想感情的不同之处。

四、综合性学习(共1题,共 5分)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中国诗词,是中国人的精神礼赞。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唐宋诗词、明清诗词、近现代经典诗词等……①这些耳熟能详、②打动人心的篇章,浓缩了中华文化的精华,展示了几千年来中国人的精神风貌,让观众在触摸中国诗歌的宏伟版图之时,不自觉地唤起渗透于每个人心中的诗歌情怀,油然地生长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这正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沉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④”

1文段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耳熟能详   B. 沉淀   C. 生生不息   D. 滋养

2段中画线的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B.   C.   D.

五、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8、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____,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2)不以物喜,______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3)______________,寒林空见日斜时。(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4)雾凇沆砀,______________,上下一白。(张岱《湖心亭看雪》)

(5)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写下的寄寓离情,释却离愁,从美好的想象中得到慰藉的名句是:________

(6)默写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后四句:______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 15分)

9、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文章之美

周建华

①虽说文无定法,但文章是枯燥无味还是引人入胜,是空洞无物还是见解独到,不难分出优劣高下。这背后既有遣词造句、修饰打磨等为文之术的差别,也有格局视野、思维理念等为文之道的不同。所以,我们应学会品悟文章之美。

②文章之美透射价值之美。立言立文目的在于明确目标、引领方向、凝聚人心、启发行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章生命力的内核。北大红楼一楼西头的阅览室是青年毛泽东工作过的地方。在这里,他经常阅读共产主义书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的正确解释后,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文章的价值和魅力可见一斑。

③文章之美透射逻辑之美。文字是思维的载体,逻辑是思维的内核。文章首先在形式上要符合逻辑,符合人们的一般思维规律。一篇好的文章让人看得清楚,读得明白。如果文章让人感觉思路不清、语焉不详,大多是逻辑出了问题;或者是概念模糊不准确,或者是划分混乱不周延,或者是推理矛盾不科学,或者是论证跳跃不充分,等等。逻辑清晰、论证严密只是第一步,逻辑之美还体现在揭示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通过由表及里的分析、由此及彼的推演,深刻探究存在于事物当中的规律、存在于人心之中的共识,达到一语中的、一鸣惊人的效果。

④文章之美透射伦理之美。伦理是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标准,作文如做人,一定要符合公序良俗,在喜怒哀乐、是非对错、美丑善恶等方面展现鲜明态度。一篇好的文章,即使是应用类的,也会带有一定的感性色彩,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表杨什么、批评什么,立场明确、态度清晰、观点持正。文章的伦理之美,在于让读者清楚地理解哪些是原则底线、哪些是基本要求、哪些是具体标准、哪些是希望号召,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更不能僭越法理人伦,世道人心。

⑤文章之美透射美学之美。美学研究对象是美的形式和意象,具体到文章中,就是要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和文字技巧,营造美的意象和境界,给人以耳目一新、酣畅淋漓的美的享受。比如,恰当运用排比,对偶、比喻、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让文字灵动起来、使情感丰富起来、富于变化。借鉴美的意象,融入自然之美、人文之美。

⑥“文以载道”。只有让思想之根深扎实践沃土,充分吸收阳光雨露和大地养分,才能浇灌出美妙动人的文章之花。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3】选文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下面这段文字可以作为哪一段的论据,并阐述理由。

《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两篇短文都是从某一现象出发,通过分析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5】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虽说文无定法,但文章不难分出优劣,这背后既有为文之术的差别,也有为文之道的不同。

B.一篇好的文章首先在形式要符合逻辑,符合人们的一般思维规律。

C.作文如做人,一篇文章僭越法理人伦、世道人心就不是好文章。

D.美学研究对象是美的形式和意象,有美的意象和境界就是好文章。

10、记叙文阅读

那顿饭真香

①漫天大雪下了整整一夜,次日清晨,天仍然没有放晴。“白雪公主”仿佛是一个调皮的顽童,一会儿大把大把地把雪扬在你的身上,一会儿又躲在你的身后,趁你不注意的时候,把雪塞进你脖子后面的衣领里。北风怒吼着刮鼻子刮脸,公路上的雪已经没过了膝盖,道路两边也已经沟满壕平。

②昨天和爱人一起到场部参加教师招聘考试,把才八个月大的孩子丢给了婆婆。昨晚惦记一宿,今天一大早,就急急忙忙地和爱人一起往回赶。因为雪大路滑通不了车,只好和爱人一起深一脚浅一脚地架步丈量。

③场部距离家有30多里路。临行前有人说,真要一直走着回去的话够你们两口子喝一壶的。可母子连心,呼啸的北风中,我仿佛听到了孩子的哭闹。

④爱人在前面给我趟道,我紧跟在他的身后。前面刚刚走过,后边的脚印就被盖得严严实实。手套、袖口、鞋帮甚至裤筒里都灌进了雪,一不小心,头上的围巾、帽子就被风刮得老远。我们俩互相搀扶、互相支撑着艰难地向前迈着每一步,不时地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露在外边的头发、胡子上挂满了雪花。尽管零下40多度的严寒,可我们仍然感到有体内的热气在蒸发。好不容易走了十多里路,感到浑身直突突,真想一屁股坐在地上。

⑤天无绝人之路。忽然我们发现,白茫茫的天地之间,稀稀拉拉地住着几户人家。因为早上着急赶路,没来得急垫吧一口,此时,肚子咕咕直叫,又累又饿,身子有些招架不住,灌铅似的腿沉得简直迈不动步了。我跟爱人提议,能不能到住家找口饭,顺便歇歇脚。爱人说,我也是这么想的。

⑥我们就近费劲巴力地拉开一户人家茅草屋的门。屋里黑咕隆咚,也许是门槛太高,一进门就差点踩空。听到门响,打里屋走出一个人来,没看清模样,只听到瓮声瓮气地问:“谁呀,有事吗?”

⑦“我们是过路的,走累了想歇歇脚。”

⑧“行啊,快进屋吧。”我们被顺利地让进了里屋。

⑨里屋不大,却收拾得挺利索,也很暖和。炕上的女人正在缝补衣裳,看见我们,赶紧放下手里的活儿,挪动身子穿鞋下地。3个女孩子瞅了瞅我们,没说话,只是抿嘴笑了笑,然后继续做自己的事情。

⑩借着窗户透进来的光亮,我们才彻底看清楚,原来把我们让进屋的是一个头发有些花白的老人。大叔忙着给我们倒水,大婶拉着我俩的手一个劲地往炕头让。老两口的热情让我们的精神完全放松,身子也不由自主地往火炕里边挪了又挪。

⑾爱人简单地和老两口说明了情况后,直截了当地和老两口说,肚子饿,实在走不动了,想在你这儿讨口饭吃。俩老人二话没说,一个立刻卷起衣袖张罗淘米,一个架好柴禾准备引火。我和爱人提出下厨帮忙,俩老人说什么也不肯。

⑿老两口真够麻利,一会功夫,一盘馒头、一盘土豆丝、一盆小米粥,外加一碗大酱和几棵扒好的大葱,还有一样小咸菜被端上了饭桌。

爱人很实在,起馒头就咬了一大口。我有些腼腆,用小汤勺把小米粥缓慢地往嘴里送。大叔大婶一边和我们唠嗑,一边不停地让我们多吃点。大冷的天,还有那么远的路,不吃饱了怎么行呢?那一刻,我的心里热乎乎的,有种到家的感觉。

⒁闲聊中,我们了解到,大叔大婶有7个女儿,被人称作“七仙女”。老大、老二、老三都已先后成了家,并且都有工作,剩下的4个女儿正在读书。“真够你们老两口呛的。”我偶尔地插上一嘴。大叔、婶子告诉我们,每年到他这里歇脚的人挺多,好歹让人填饱肚子。你们也一样,只要不嫌弃,随时欢迎你们来。本打算付饭费,被大叔大婶执意拒绝,看见俩老人有些不高兴,爱人只好把钱装进兜里。

⒂水足饭饱之后,我们又该上路了。老两口热情地把我们送到门外,还一再叮嘱,再路过的时候一定要进屋坐坐。我们和俩老人一一握手告别,承诺一定还会再来。可话刚刚出口,就被一阵大风淹没了。但从大叔大婶的微笑中,分明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已经领会。

⒃肚子有了底,身上热乎了,走起路来浑身充满了力量。经过4个多小时的艰难跋涉,我们终于回到了家。

⒄从这以后,爱人每次上场部,一有空就到老人家的小炕上坐一坐。每当朋友聚会,爱人总要向大家叙述一遍那次领着老婆“讨饭”的经过,他总是说,那顿饭是他有生以来吃得最香的一顿饭。

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叙述的主要事件。

2试从描写的角度分析第①段的作用。

3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大叔大婶的性格特点。

4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结合语境说说文中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①炕上的女人正在缝补衣裳,看见我们,赶紧放下手里的活儿,挪动身子穿鞋下地。

②爱人很实在,起馒头就咬了一大口。

5文章题目是“那顿饭真香”,综合全文分析,说说那顿饭“香”在何处。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坚持在干中学、学中干

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践出真知,实践长真才。坚持在干中学、学中干是领导干部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处在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干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广大党员干部需要如饥似渴学习、一刻不停提高,坚持在干中学、学中干就是十分有效的方法路径。

②“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理论只有来源于实践、作用于实践,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吃饭,靠实事求是吃饭,靠科学吃饭”,坚持从实际出发探索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功道路,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重要经验启示。实践告诉我们,遇到改革发展中的问题,只有深入实际才能找到答案;面对未来路上的挑战,只有苦干实干才能应对裕如。

③“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坚持在干中学、学中干,实现实践与认识的相互促进、循环往复,既能有效推动工作,又能提高学习效率。为了在被断定为“筑路禁区”的地方修筑铁路,成昆铁路工程师们勘测坚持“上山到顶,下沟到底”,攀在峭壁上、悬在半空中,一步一步摸清筑路沿线底细;为了在极寒、干旱、高海拔的环境下植树造林、筑起生态屏障,塞罕坝林场人几十年如一日伏冰卧雪、摸索创新,攻克高寒地区引种、育苗、造林等一项项技术难关,让人工林不断向沙海延伸。这说明,在干中学,学习才有实践根基、才能开拓未知边界;在学中干,实干才有理论指导、才能得到专业支撑。正所谓“刀要在石上磨,人要在事上练”,在重大任务中历练、在火热实践中锤炼,党员干部结合工作需要学习,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才能努力成为工作的行家里手。

④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知识不会从天而降,能力也不会自动提高。决定收获大小、提高快慢的,很大程度上在于有没有真正上心用心,是不是善于总结思考。同样是理论学习,是照本宣科、机械照搬,还是学懂弄通、融会贯通?同样是调研,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应景作秀,还是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同样是总结经验,是浮在表面、硬凑字数,还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即便是同样的实践,没有上心用心就会无功而返、空手而归,真正上心用心才能有所思、有所得。毛泽东同志曾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沉下心来干工作,心无旁骛钻业务,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才能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取得在干中学、学中干的实效。

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干部成长无捷径可走,经风雨、见世面才能壮筋骨、长才干。”广大党员干部坚持在干中学、学中干,坚持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不断提升自己的本领水平,才能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奋勇争先、建功立业。

【1】文作者所持的论点是什么?

【2】本文第③段的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用一句话概括第④段所写的主要内容。

七、作文(共1题,共 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尼泊尔时间2018年5月14日8时26分,中国69岁的“无腿勇士”夏伯渝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或为中国年龄最大也是第一个依靠双腿假肢登上珠峰的人。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突破”“挑战”超越“拼搏……

请结合上述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完成一篇作文。

要求:(1)除诗歌、戏剧外,体裁不限。(2)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3)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4)字数在600字以上。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