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老人路上掉了一张餐纸,清洁人员追上去说:“老家伙,你怎能乱扔垃圾?真没素质!”
B. 小刘到书店买到了梦寐以求的书,临走时,店老板说:“谢谢惠顾,欢迎下次光临。”
C. 快递员送货延时,收货员说:“你是腿短呢,还是属蜗牛的?这么老半天才把东西送到!”
D. 端午节放假,有网友发帖:“真要感谢屈原!如果没有他投江,哪来这么愉快的假期?”
2、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凡尔纳被公认为是“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他的小说构思巧妙、情节惊险。
B. 对联是汉语特有的文学形式,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意义相关、结构相应。
C. 《送东阳马生序》是明朝文学家宋濂写的一篇赠序。
D. 沈从文既是历史文物研究家,又是现代作家,其著作《春酒》透露出浓浓的湘西风情。
3、下列加点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在这里,自然与人的创造融为一体,相得益彰,自然的美、伦理的美综合为美的极致。
B.毕业典礼后,大家郑重其事地向班主任张老师深深地鞠躬道别。
C.狂热的球迷们歇斯底里地在场外为自己喜爱的队员呐喊加油。
D.班长把同学们希望到野外秋游的想法报告给班主任,这种“为民请命”的精神赢得了同学们的赞赏。
4、某同学对《艾青诗选》的诗歌进行赏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1978年以后艾青的诗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诗情不那么深沉了,也不讲究句式的整齐了。
B.读《鱼化石》,从“活着就要斗争,在斗争中前进”可以体会诗人对革命斗争的不懈追求以及为革命斗争奉献生命的伟大思想感情。
C.读《农夫》,“也只有你们,才能真正地爱着土地”这两句表达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热爱土地的赞美之情。
D.读《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这两句诗借助形象化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祖国遭受磨难的忧愤之情。
5、蔡襄传
范仲淹以言事去国,余靖论教之,尹洙请与同,欧阳修移书责司谏高若讷,由是三人者皆坐谴。襄①作《四贤一不肖诗》②、都人士争相传写、鬻③书者市之、得厚利。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铁难,用谏为难。君有过失不救之于未然传之天下后世其事愈不可掩。此之谓彰君过,愿陛下察之,毋使有好谏之名而无其实。”治平四年卒,年五十六。
[注]①襄:蔡襄,北宋名臣,曾任端明殿学士,故欧阳修称其为蔡端明。②《四贤一不肖诗》:因范仲淹被贬而作,颂扬范仲淹、余靖、尹洙、欧阳修四人,抨击时任朝廷副相的高若讷。③鬻:卖。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范仲淹以言事去国/属予作文以记之
B.范仲淹以言事去国/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C.鬻书者市之/愿为市鞍马
D.乃上疏曰/乃不知有汉
【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君 有 过 失 不 救 之 于 未 然 传 之 天 下 后 世 其 事 愈 不 可 掩。
【3】蔡襄上疏的内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用原文回答不得分。
6、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①
陈与义[宋代]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②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④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注释:①这首《临江仙》写于国家遭受兵乱时节,作者在端午节凭吊屈原,感伤时事。午日:端午,酬:过,派遣。②节序:节令。③“榴花”句:言舞裙比石榴更红。这是怀念昔时生平岁月之意。④戎葵:即蜀葵,花开五色,似木槿。
小语和小文喜欢阅读中华古诗词,他们阅读了上面《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后展开了讨论,请积极参与,帮助小文补全对话。
小语:从内容上看,作者还是独具匠心的。比如,词的上片作者借用“高咏楚词”的行为,表达对屈原的怀念,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无奈。
小文:是的。在词的下片中也有类似行为,我们可以从“①________”这一句中看出。
小语:古代诗词非常讲究意象的选择。词的上片中,作者选取了“榴花”“舞裙红”等意象,运用对比的手法以过去的作风得意突显时下的落寞和愤懑,表明时过境迁,个人的无奈。但下片我没有找到类似的意象和手法。
小文:你说得很好,其实下片中也是有的,而且情感刚好与上片相反。你看:②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篮球明星姚明说,小时候曾因撒谎被家人揍过,他对家风的最深体会是两个字:诚实。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说:“家风好代表这家人的人品好。我们家的家风最主要的就是重视学习、文化,与人为善。”家风是指家庭或家族的传统作风。
材料二:三国时期就有《家训》,南北朝时期有《颜氏家训》,清代有《曾国藩家书》,现代有《傅雷家书》,家风已成为中国家庭传承千年的精神尺度。
(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内容,不超过35字。
(2)好家风如化雨春风,伴随着孩子健康地成长。根据对联常识,挑选其中适合的短语组合成一副对联。
德勤孝义 南岭青松 东海白鹤 和善信诚 万载春 出世风 千秋寿 传家宝
8、(1)结庐在人境, ① 。 ② ,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
(2)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 。《诗经·蒹葭》
(3)你的同桌学习中遇到了困难,非常苦恼。经过观察了解,你发现是他的学习方法出了问题,请选用《论语》中的原文来帮助对方 。
(4)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在《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一文中,孟子列举了历史上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砺,终于成就大业的人物;还论述了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就要内有贤臣辅佐、外有敌国外患的观点。用以阐明“ ① , ② ”的道理。
9、阅读下文,完成以下小题。
藤萝花饼
①街口新开了家小店,店主是小汪夫妇。我傍晚散步有时拐到他们店里,就给他们搭搭手。我去了,他们总要请我吃冷饮,我总是拒绝。可是,任我不吃,每回见我去了,仿佛条件反射,小汪头一句总是:“刘叔,来份什么?”倘若桂珍也在,她会更加热情。有一回就拿出一种江米红枣粽的雪糕,打开包装,直伸到我面前,说:“这个你一定喜欢!”我退后半步,依然没伸手。她就自己吃了。
②前两天我又散步到他们小店,那天奇热,傍晚时还觉得鼻息如蒸。我们相处得跟往常一样融洽。但当我告辞,走在回家的路上时,心里却滋生出一种失落感,那感觉还挺迅速地在我胸臆里膨胀。这一回,他们两个谁都没有了请我吃冷食的话。我在小店呆了至少有四十分钟,而且这回我口干喉燥,很想用冷饮润一润。我身边就是装满冷饮的冰柜,但我与那些美味之间却隔着一道无形而坚rèn的屏障,看来他们也终于接受了那道屏障。
③这时我才深刻地意识到,每回小汪与桂珍那真心请我品尝冷饮的举动,我的心灵在默默地领受中习惯了,麻木了,甚至转而轻视了。现在他们“知趣”,自动中止了那一份虽然极为世俗却也极为真挚的友情表达,我却一下子承受不住了!
④我常常沉浸在自我肯定的情绪中,总觉得自己即使不能自诩高尚,也总算是个雅人吧。我还有些超功利的人际交往,不是吗?那天,我给很久没有联络的退休的朋友,去了个电话,说想找他“神聊”一通,他热情地欢迎我去,我去了,我们聊得欢天喜地。他留饭,我也不客气,吃了他老伴做的极可口的打卤面以后,他老伴又搬来一个“黑森林”蛋糕,我不禁脱口问道:“咦,今天谁的生日?”我那问话竟如雷击一般,使他和他老伴悚然相视,随即好几分钟默然。告辞离去后,我在街头迎风闷走。朋友以为我记得他的生日,才在那天去他那里叙旧,而我,不过是为了给忙中偷闲的自己,临时寻觅一个温馨静谧的港湾,小作休憩。
⑤昨天傍晚忽然门铃响,原来是住杂院时的一个街坊。 “母亲让我一定要给您送两个来……”他母亲,我唤作高大娘的,九十三岁了,现在住进医院,恐怕是难以回家了。高大娘家门前,有一架紫藤,每到夏初,紫藤盛开时,她就会捋下一些紫藤花,精心制作出一批藤萝花饼,分送院内邻居。当年我是最馋那饼的,高大娘在小厨房里烘制时,我会久久地守在一旁,头一锅饼出来,她便会立即取出一个,放在碟子里给我,笑咪咪地说:“先吹吹,别烫了嘴!”现在高大娘在人生最后一段旅程里,提出想吃藤萝花饼,晚辈给她送去以后,她非常高兴,回光返照中,脸颊像玫瑰般红艳,尝了几口以后,她便想起了我,立刻嘱咐她老二把一些藤萝花饼给我送来。说实在的,对高大娘,我已经多年连声问候都没有,然而,她却还记得我,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仍要与我分享那藤萝花制品的美味……送走了高家老二,我独自坐在餐桌边,望着那些“藤萝花饼”,心中旋动着难以名状的感动。生在这个世界,活在这样的世道,有一种更高更美,属于永恒的境界,需要我不懈地去修理、提升自己的灵魂!
【1】根据拼音写汉字:坚 rèn _______________
【2】文章写了三件事,叙述朋 文章写了三件事,叙述朋 友待我以及朋的不同,请加概括: 友待我以及朋的不同,请加概括: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友以为我记得他的生日热情欢迎,却不。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另外,朋友们表达情意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文中语句回答)
【3】第①段中“有一回就拿出种江米红枣粽的雪糕, 打开包装直伸到我面前, 说:“这个你一定喜欢!”我退后半步,依然没伸手。”加点处的细节描写的表达作用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⑤段划线句运用了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于以“藤萝花饼”为题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______
A.“藤萝花饼”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文章以此为脉,展开故事情节。
B.“藤萝花饼”是我曾经最爱的美味,勾起了我对过往的美好生活的回忆。
C.“藤萝花饼”象征着人们间最真挚朴素的情感,启发了我对人生境界的思考。
D.“藤萝花饼”反映出我和高大娘的和谐邻里关系及高大娘为人真诚、善良。
10、现代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一寸都不能少
阎秀丽
①爹拄着镐头,背靠着地头上的一棵杨树,磕了磕鞋里的土,然后眯着眼睛,看着面前一排排笔直的垄沟,延伸到炊烟的最深处。
②他的眉头忽然皱了一下,用手在眼前上下比量一番,又在地头来回走了几遍,越走眉头皱得越紧。
③我纳闷儿地看着爹,低声问娘:“我爹怎么了?”
④“谁知道抽的哪门子风。”娘说。
⑤“这都快中午了,我饿了,喊我爹回家吧。”我咽了口唾沫,看了看爹的背影,对娘说。
⑥爹性子急躁,还保留着在部队的作风,做什么事都极认真、讲原则,差一点儿也不行,他不发话,我可不敢擅自“离队”。
⑦娘看了看头顶的太阳,又看了看我,回头喊了一嗓子,爹没应,又喊了声,爹还是没理,自顾自地在地头上走来走去。娘生气了,拉着我的手就往家走。我回头,发现爹正猫着腰,似乎在一条垄沟里寻找着什么东西。
⑧我和娘回到家,吃了午饭,便又去了地里。还没等到地方,就发现我家的地里站着一群人,有很大的吵架声从人群里传出来。
⑨吵架的,竟然是爹和老瓦叔!爹和老瓦叔怎么能吵吵起来?他们俩可是从小一起长大的!
⑩听说爹当兵走的时候,老瓦叔哭得鼻涕一把泪一把的,说你就放心去部队吧,家里
有我呢。即使后来他们都成家了,我家的农活儿老瓦叔还是像以前那样,没少帮忙干。爹也很感激,每次回来都会和老瓦叔喝两盅,唠上好一阵子。
⑪我和娘钻进人群,看到爹拎着镐头,额头上青筋暴起,指着离他不远的老瓦叔,高一声低一声地吼着。
⑫“弟妹你来评评理,你说说你家人,非得说我占了你家的地,这怎么可能?你家的地这些年都是怎么种的?还不是每年开春我帮你们家种?他说地不对劲儿,这不是埋汰我吗?”老瓦叔涨红着脸,横在娘的面前气哼哼地说。
⑬我心里也有些生爹的气,狠狠瞪了爹一眼。老瓦叔虽然爱占点儿小便宜,可平时没少帮我家忙。他家的日子比较紧巴,但也不会干占地这样的事啊!
⑭娘赶紧笑着说:“别听他胡说,你怎么能占我家的地呢?”爹几步跨到要离去的老瓦叔面前,两手一张吼道,“把地的事儿整明白再走!”
⑮“哎,我看你是没完没了啊,谁稀罕占你家地咋的?当初分地的时候是有文书的,你这块地有多少条垄沟,你数数,看少没少!”
⑯“垄沟是一条没少,界石也在那儿埋着,看哪儿都没毛病,但是垄台儿变窄了!当初分地的时候,界石正对着这棵小树。”父亲指着地头儿的杨树说,“当时我是不是还开玩笑说不用埋界石,用这棵树当界石得了。你说树要是死了咋办,还得以界石为准。这你都忘了?要不咱们拿上尺,按照文书重新量一下?”
⑰“我……我……”爹的话让老瓦叔忽然结巴起来,他看了看爹的眼睛,又看了看地头的那棵树,赤红着脸说不出话来。
⑱“行了,不就是半条垄的事吗?至于吗!”娘赶紧拽着爹的袖子,低声说道,“他家地少人多,算了。”
⑲“绝对不行!”爹转身离开,声音很大。
⑳打那以后,老瓦叔看到爹和娘的身影,都会讪讪地躲开,满脸的不自在。爹在县里工作,忙起来根本没空回家。家里有什么农活儿,娘自然也不好意思再去麻烦老瓦叔帮忙,只能自己干。我心里不由得对爹多了一丝怨气,就因为那半条垄,好好的两家人倒变了仇人一样。
㉑燥热的夏天,一个跟斗跳进了秋天的谷香里。爹弯着腰,身子前倾,飞快地挥舞着镰刀,随着有节奏的刷刷声响,他用脚一勾,镰一挟,谷子便成一抱……爹把收割下来的粮食装了满满两大袋子。他望着我说:“走,去你老瓦叔家一趟。”我虽然纳闷儿,但还是跟着爹去了老瓦叔家。
㉒“送给你啦。”爹将粮食从独轮车上卸下来说。看着爹和满满的两袋粮食,老瓦叔的脸,红得像猪肝。
㉓爹“扑哧”一声笑了,就像石子儿投进潭水里,脸上荡漾着欢乐的波纹,挠了挠头,似乎想说什么,却没有说出来,拉着我走开了。我蹦跳着跟在爹的身后,看着阳光被树叶剪碎,落在心里成了点点滴滴的疑惑。忍不住问爹:“辛辛苦苦打下来的粮食,给他送去干什么啊?”爹说:“他家人口多,粮食不够吃,要不能占咱们家地吗?”
㉔“既然你这么想,那他占就占了呗,还急赤白脸地要回来干吗?咱们挨着累收了粮食又给人送去,图啥呢?”
㉕“两码事。我当兵的第一天,班长就告诉我,有一句话,每个人一定要牢记在心。”爹的眼睛蒙上了一层雾气,“这不仅成为渗进骨子里的习惯,也成了每名军人一生的誓言。”
㉖“啥话?”
㉗爹放下手里的独轮车,身体站得笔直,看着眼前广袤的土地,声音铿锵有力。“属于我们自己的土地,一寸都不能少!”爹的话在蓝天下轰然作响。
(选自《辽宁日报》,有删改)
【1】请补充下列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爹和老瓦叔”之间发生的事情。
①爹当兵走的时候,老瓦叔哭着送爹爹。②各自成家后,老瓦叔经常帮助我家,爹爹每次回来都要和老瓦叔喝上几盅。③________④________
【2】选文第⑩段补充交代爹与老瓦叔交往的事,有什么作用?
【3】文章第㉒段中老瓦叔的脸,为什么红得像猪肝?请结合选文,以“老瓦叔”的身份(用第一人称)回答。
【4】选文结尾画线句子别具深意,请谈谈你的理解。
11、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下列小题。
公鸡为什么会在早上打鸣?当然不是为了叫你起床
①公鸡在早上咯咯咯打鸣,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似乎是一个理所当然的现象。在许多国家,公鸡的啼叫被当作破晓的象征。
②但“公鸡为什么会在早上打鸣”?这个问题可不简单,甚至难倒了科学家。
③也许你不会相信,直到 2013 年才有科学家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认真解答,并发表了一篇论文。
④首先,我们得知道,公鸡在一天中的任何时候都会叫,并不是只有早上才会叫。有时候,公鸡会因为有其他动物的入侵、宣告领土或其他公鸡的威胁,把啼叫作为警告。不过,没事的时候,它们确实是早上叫得最多。
⑤多年来,科学家认为公鸡之所以在早上打鸣,是因为太阳升起后,光线由暗至明,公鸡受到光线的刺激而做出反应。不过,有些人认为,公鸡不是受到光线刺激,而是知道早上要来了才打鸣的,也就是说,公鸡有时间概念,到了早上就像闹钟一样叮叮叮地响个不停。
⑥日本名古屋大学的科学家们决定做一个实验,来看看到底哪个说法才对。科学家先找了一批公鸡,观察它们在正常情况下的啼叫频率。结果发现,一天下来,公鸡不仅在早上会叫,在喂食时也会鸣叫。并且那些叫嚷在最前面的总是想获得更多的食物。
⑦在正式的实验中,科学家对公鸡所处的封闭房间的光照进行了控制:光照12小时,然后关灯12小时,重复两周。结果发现,在规律的光照下,公鸡会在光照来临前两小时左右开始打鸣。
⑧科学家还有一个有趣的发现:地位优势明显的鸡叫得比其他鸡更早一些,地位最高的公鸡有破晓的最优先权。然后按顺序挨个打鸣,地位最低的只能在其他鸡叫完后默默垫个底。另有研究也证实,地位越低的公鸡,打鸣的频率也越低。以上发现说明,打鸣确实是公鸡宣扬地位的一种方式。
⑨在之后的两周,这一屋子的公鸡将进入全面的“黑暗时代”,即24小时无光照。科学家发现,在第一周“黑暗时代”里,这些公鸡似乎还能记得之前12小时规律光照实验中大概的时间,在要有光照的时候开始打鸣。
⑩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公鸡似乎慢慢出现了偏差,对于它们来说,原本周期是 24 小时一次破晓打鸣的, 全黑后变成了 23.8 小时一次,相差了 0.2小时,也就是说,在黑暗环境下,公鸡对时间的感知出现了问题。这种打鸣的规律性逐渐被打破了,它们不再相对固定地打鸣,这说明光照确实影响了公鸡打鸣。
⑪在黑暗条件下,科学家试图通过随机时间的光照和播放公鸡的啼叫来欺骗它们。结果发现,虽然这些刺激确实会引起一些鸣叫,但如果这种刺激是在之前光照开启的时间前后,那么它们打鸣会比其他时间点更频繁。
⑫因此,科学家得出结论:公鸡打鸣主要是由内在的生物钟调节的,同时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此外,由于公鸡在一天中的其他时间不会像光照前后(黎明)那样强烈地鸣叫,研究人员认为公鸡的“内部时钟优先于外部信号”。
【1】根据短文介绍的内容来看,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其他动物的入侵、宣告领土或其他公鸡的威胁,公鸡把啼叫作为警告。
B.公鸡把打鸣作为在群体中宣扬地位的一种方式。
C.公鸡打鸣是因为早上受到光线由暗至明的刺激而做出的反应。
D.公鸡打鸣是因为受到人的惊扰而做出的一种对抗反应。
【2】下面对文中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来解释说明公鸡打鸣的原因
B.第⑤段中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公鸡具有时间概念,一到早上就开始打鸣。
C.第⑩段中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光照对公鸡打鸣的影响。
D.第⑫段中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说明公鸡打鸣的根本原因。
【3】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直以来,人们全都认为公鸡打鸣的原因是受到由暗至明的光线刺激而做出的反应。
B.第⑥段中加点词“正常”表示符合一般规律的情况下,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C.文中有很多地方采用生动语言说明,使说明内容形象生动,富有趣味性。
D.本文按照逻辑顺序,准确而通俗地向读者介绍了公鸡打鸣的原因。
12、命题作文
“挥手自兹去”,出自李白《送友人》,意思是“挥挥手,从此离开”,也许是一个人,一个地方,一段时光;“挥挥手,从此离开”时,或许有一点无奈,一丝洒脱、一份期待……
请以“挥手自兹去”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要有真情实感;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 600 字;不得抄袭、套作;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