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口语交际中委婉的拒绝别人的要求是需要技巧的。想想看下面的情境,那位女士是怎样回答的。
两位男士在谈话,其中一个说:“在家里妻子不让我抽烟,真难受。”边说边拿出香烟,问旁边的女士:“我能抽烟吗?”女士笑了笑,回答了一句话,既不让这位先生抽烟,又说得很幽默,引得两位男士笑了。女人的回答是:( )
A.嗨,你害人又害己呀!
B.看,没见写着“禁止吸烟”!
C.你夫人还没有把你管教好吧。
D.先生,你像在家里一样。
2、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隐匿(nì) 报帖(tiè) 不省人事(xǐng)
B.淤滩(yū) 娉婷(píng) 血雨腥风(xīng)
C.恪守(kè) 愧赧(nǎn) 自惭形秽(huì)
D.轻觑(què) 翡翠(fěi) 千钧之力(jūn)
3、选出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 )
时至今日,我们已经认识到,食用野生动物不仅给生态环境带来 挑战,而且给公共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 仍有人对吃野味抱有幻想,认为通过检验检疫手段就可以降低这类自然疫源性疾病的传染概率——殊不知,检验检疫只能针对人类已知病毒进行防控,对于野生动物身上 的大量未知病毒,检验检疫也 。
A.严重 然而 附带 手足无措
B.严峻 可是 附带 束手无策
C.严峻 然而 携带 束手无策
D.严重 可是 携带 手足无措
4、下列句子书写有错误的一项是()
A.桑梓 筵席 丰功伟绩 B.促狭 折本 走逃无路
C.拮据 分晓 不省人事 D.褴褛 中伤 思贤如渴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王加惠 (给予恩惠)
B. 故不错意也 (通“措”)
C. 秦王怫然怒 (盛怒的样子)
D. 长跪而谢之曰 (感谢)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轻寡人与 陈太丘与友期行
B. 天下缟素 吴广素爱人
C. 仓鹰击于殿上 请广于君
D. 长跪而谢之曰 楚人怜之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雎有胆有识,不为秦王的谎言所动,也不为他的威胁所屈,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B. 秦王企图用“易地”的方法吞并安陵,由此引出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
C. 秦王的欺骗没有得逞,于是企图以“天子之怒”来恫吓唐雎。
D. 面对秦王的恫吓,唐雎起初有些惊慌,但最终还是驳斥了秦王,维护了安陵国的利益。
【4】下列文段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A.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翻译:“我想要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你可要答应我啊!”
B.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翻译:安陵君从父兄那里接受封地,然后据守。即使拿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难道只是方圆五百里的土地吗?
C. 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翻译:(秦王)对唐雎说:“你曾经也听过天子发怒吗?”
D.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翻译:这三个人都是平民出身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有发作出来,上天就降下凶恶的征兆,(现在)加上我,将有四个人了。
6、阅读下边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和子由①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②驴嘶。
[注释]:①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字子由。②蹇(jiǎn)驴:走不快的羸弱之驴。
(1)简析首联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2)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7、阅读下面文字,在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不超过10个字。
读书犹如交友。有的朋友,可以互相交流学习心得;有的朋友,可以敞开胸怀一吐闷气;有的朋友,可以相对抒发豪情壮志,引为知己。也有一些所谓的朋友,可能趁你不注意的时候,在背后戳你一刀;还有的,则可能利用人性的弱点来引诱你,拉你一起做些荒唐无聊的事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是每本书都会对你的人生有益,也绝非所有的书籍都适合你。这样说来,选择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8、诗文名句默写。
(1)________,但惜夏日长。(自居易《观刈麦》)
(2)江山如此多娇,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 雪》)
(3)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 秋思》)
(4)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
(5)________,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晏殊《破阵子》)
(6)今夜偏知春气暖,________。(刘方平《月夜》)
(7)簌簌衣巾落枣花,________。(苏轼《浣溪沙》)
(8)过尽千帆皆不是,________。(温庭筠《望江南》)
(9)受任于败军之际,________。(诸葛亮《出师表》)
(10)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1)________,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 咏梅》)
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雪,像久远梦里的一次落花
(1)雪落下来了,纷纷乱乱,错错落落,好像暮春时节漫天飞舞的花瓣,非常轻,一点点风,就随着飞扬回旋,在空中聚散离合。
(2)每年冬天,我都来这座城市看母亲,却从没遇到这么大的雪。
(3)在南方亚热带岛屿长大的我,完全没有见过雪。小时候我就喜欢搜集西洋圣诞节的卡片,因为上面常有白皑皑的雪景。
(4)母亲是地道的北方人。和她提起雪景,她却没有很好的评价。她拉起裤管,指着小腿近足踝处一个小铜钱般的疤,对我说:“这就是小时候生冻疮留下的。雪里走路,可不好受。”
(5)中学时为了看雪,我参加了合欢山的滑雪冬训活动。等不到雪,我们只好穿着雪鞋,在绿油油的草地上摆出各种滑雪的姿势。
(6)大学时,有一年冬天,新闻报道台北近郊竹子湖附近的山上飘雪。那天教秦汉史的傅老师也是北方人,谈起雪,大概是勾起了他的乡愁吧,便怂恿大伙儿一起上山賞雪。学生当然雀跃响应,于是便停了一课,师生步行上山去寻雪。
(7)还没到竹子湖,半山腰上,一堆堆的游客,围了围巾,穿起羽绒衣,彼此笑闹推挤,比台北市中心还热闹嘈杂,好像过年一样。偶然飘下来一点像精制盐一样的细粉,大家就伸手去接,惊叫欢呼“雪!雪”,赶紧把手伸给别人看。但是凑到眼前,什么都没有了。
(8)没有想到真正的雪是这样下的。一连下了几个小时也不停,像撕碎的鹅毛,像扯散的棉絮,像久远梦里的一次落花,无边无际,无休无止。这样富丽繁华,又这样朴素沉静。
(9)母亲因患糖尿病,一星期洗3次肾。洗肾回来,母亲睡了一觉,不知被什么惊醒,有些怀疑地问我:“下雪了吗?”
(10)我说:“是。”
(11)我扶她从床上坐起,问她:“要看吗?”
(12)她点点头。
(13)母亲的头发全灰白了,剪得很短,干干地贴在头上,像一蓬沾了雪的枯草。
(14)我扶她坐上轮椅,替她围了条毯子,把轮椅推到客厅的窗前,拉开窗帘。外面的雪下得更大了。一刹那,树枝上,草地上,屋顶上,都积了厚厚的雪。除了马路上被车轮惊扰的痕迹,到处都是很纯粹洁净的白。雪使一切复杂的物象统一在单纯的白色里了。
(15)“好看吗?”
(16)我靠在轮椅旁,指给母亲看繁花一样漫天飞扬的雪。
(17)母亲没有回答。她睡着了。她的头低垂到胸前,裹在厚厚的红色毛毯里,看起来像沉浸在童年的梦里。
(18)没有什么能吵醒她,没有什么能惊扰她。她好像一心在听自己故乡落雪的声音。
(19)“啊……”母亲在睡梦中长长地叹了一声。她的额头、眉眼四周、嘴角、两颊、下巴、颈项各处都是皱纹,像雪地上的辙痕,一道一道,一条一条。
(20)大雪持续了一整天。地上的雪堆得有半尺高了。小树丛的顶端也顶着一堆雪,像蘑菇的帽子。
(21)入夜以后,雪还在落,我扶母亲上床睡了。临睡前她叮咛我:“床头留一盏灯,不要关。”
(22)我独自靠在窗边看雪。客厅的灯都熄了,只有母亲卧室床头那一点幽微遥远的光,反映在玻璃上。室外因此显得很亮,白花花、澄净的雪,好像明亮的月光。
(23)没有想到下雪的夜晚户外是这么明亮,看起来像宋人画的雪景。宋人画雪不常用锌白、铅粉这些颜料,只是把背景用墨衬黑,一层层渲染,留出山头的白、树梢的白,甚至花蕾上的白。
(24)白,到了是空白。白,就仿佛不再是色彩,不再是实体的存在。白,变成了一种心境,一种看尽繁华之后生命终极的领悟。
(25)唐人张若虚,看江水,看月光,看空中飞霜飘落,看沙渚上的鸥鸟,看到最后,都只是白,都只是空白。他说:“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26)白,是看不见的,只能是一种领悟。
(27)远处街角有一盏路灯,照着雪花飞扬,像舞台上特别打的灯光。远远听到母亲熟睡时缓慢悠长的鼻息,像一片一片雪花,轻轻沉落到地上。
【1】文中作者围绕“雪”,回忆了哪些往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阅读第⑧段画横线的两个句子,联系上下文,完成括号里的任务。
(1)没有想到真正的雪是这样下的。(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2)一连下了几个小时也不停,像撕碎的鹅毛,像扯散的棉絮,像久远梦里的一次落花,无边无际,无休无止。这样富丽繁华,又这样朴素沉静。(赏析该句中“落花”一词的妙处)
【3】第④段写母亲对雪“没有很好的评价”,与后文母亲在病中也要去看雪似乎矛盾。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述观点和理由。
【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写“我”多次欲看雪而不得与母亲对雪的不甚满意的评价,欲扬先抑,使后文大雪降临、母亲看雪的情节更加真挚可感,令人印象深刻。
B.文章写母子之间的交流,虽只有寥寥数笔,却通过细腻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出深沉而又含蓄的亲情。
C.“像蘑菇的帽子”从积雪的厚度写出雪势之大,既形象地写出树顶积雪的形态,又暗合上文关于“童年的梦”的比喻,温馨可爱,富有童趣。
D.引用唐人张若虚的诗句,深化了关于“白”与“空白”的思考——对人生的真谛只能用心领悟;既升华了主旨,也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文采。
E.本文写雪,由飘雪写到积雪,再写到夜晚户外的雪光,层层深入,由此自然而然转向对光阴易逝的领悟,即是对自然的描摹,也是对生命的礼赞。
10、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海洋垃圾能否变废为宝
在人们的观念中,海洋有着世界上最博大的“胸怀”,对人类丢给它的那点物品完全可以“笑纳”,于是海洋被当成了天然的大垃圾场。时间证明人类会因为这个错误的观念和行为而付出巨大的代价。随着海洋垃圾的与日俱增,海洋生态景观受到破坏,对航行安全、海上作业、海上搜救也造成了极大的干扰。
垃圾岛成“新大陆”
海洋垃圾是一个复杂的文化和跨部门问题,它对全球海洋、沿海环境和人类活动都具有重大影响。据美国科学组织统计,每年约有640万吨的垃圾进入海洋,平均每天约800万件垃圾入海,其中15%的垃圾停留在海滩上,15%的垃圾漂浮在水面上,超过70%的垃圾直接沉降进入海底。据估计,每平方千米的海域内,海洋垃圾的密度约为1.3万到1.8万个。
在大西洋也发现巨型漂浮垃圾带,其规模比太平洋垃圾岛稍小。这一垃圾带距离北美海岸有数百英里,由数万块塑料构成。尽管目前科学家还未能准确测出它的宽度,但这一巨大的垃圾带覆盖的区域一直从北纬22度到北纬38度,几乎同古巴至美国弗吉尼亚州之间的距离相当。
危害人类健康
有统计表明,世界每平方海里海水中有多达4万片的塑料垃圾。这些废弃塑料、渔网会缠住船只的螺旋桨,引起事故和停驶。塑料垃圾还会缠住海洋生物,使它们不能脱身,被饿死、窒息死亡或被其他动物吃掉。海洋垃圾是杀害海洋生物的元凶,例如海龟常常误食塑料袋,导致肠胃堵塞而无法进食,被活活的饿死;科学家曾解剖一只搁浅的小须鲸,在其胃中居然发现800千克的塑料袋。
人类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海洋垃圾的威胁。有研究指出,塑料分解后的颗粒可以吸附海水中的有毒化学物质,这些毒素可以沿着食物链进入人类体内。一些垃圾会溶出有毒物质,直接威胁水体和沉积物环境质量,例如,纽扣电池进入海洋后,溶出的锰、汞、锌、铬等重金属将会污染水体,鱼类或贝类可能积累重金属并通过食物链传递给人类,如果长期积蓄将会损害神经系统、造血功能,甚至可以致癌。另外,由于一些微生物等物种“喜欢”附着在垃圾上,随洋流漂泊,可能会来到一个以前没有这种生物的地区,干扰这一地区的海洋生态系统。
可焚烧发电、制造燃油
对将海洋垃圾变废为宝,科学家已开始了一些研究。一种办法是将海洋垃圾打捞后焚烧发电。由于几乎所有塑料都由不可再生的石油制成,主要成分是碳氢化合物,所以可以用于燃烧。其焚烧后的灰烬,则可以用于填海造地或建造岛屿。不过,焚烧海洋垃圾首先要解决搁置脱水的问题,而且由于塑料焚烧可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会危及环境和生态,因此需要先解决控制有害气体排放的问题。
另一种办法是用海洋垃圾制造燃油。由于海洋垃圾80%以上是塑料,可以用废塑料制造燃油、生产防水抗冻胶、制备多功能树脂胶等。目前,用废塑料制造燃油技术在一些国家已获得突破。
如果这些技术成熟和投产,将可以大量地消化海洋垃圾,而且可能会让一些国家争抢这些海上无主的垃圾资源。(作者:蔡文清)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是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的?
【2】下面句子中的加横线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这一巨大的垃圾带覆盖的区域一直从北纬22度到北纬38度,几乎同古巴至美国弗吉尼亚州之间的距离相当。
【3】文中画线句子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1、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象牙刀
①画匠的眼神越来越不行了,先前是他给徒弟的活儿开眼,现在是徒弟给他的活儿开眼。徒弟毕竟是徒弟,任他千叮万嘱,最传神的那几笔总是不尽人意。
②画匠说:“娃,你得练画呀。”“师父,我想去打工。”徒弟回答。画匠不说话了,闷着头拾掇他的塑刀。这是一套十八枚的象牙刀,像练武人的十八般兵器。
③画匠小心翼翼地把这些“兵器”从牛皮包裹里取出来,一件一件摆在神台上,用棉布蘸着清水逐个慢慢地擦。擦干净了再用浸着香油的布头一点儿一点儿地给这些“兵器”上油。这些兵器大小不等,形态各异。有大如尺子,刮泥用的平头刮刀;有像梳子一样给神胎刻发痕的齿刀;还有小如掏耳勺般的点锥;歪头的劈刀;三角头的刻刀……画匠很耐心,一件一件像侍弄他的宝贝般,把这些武器都弄得清清爽爽。完事了,再净手,焚香,给他们这个行当的祖师爷磕个头,说些感激的话。最后,再一件件把这些兵器收入囊中,这个活儿才算是交了。
④交了活儿,兴儿跟着师父下山,一路上俩人都不语。山里空寂寂的,遍野的石头和冷风。兴儿踮脚往山那边看,山那边是城市,有车水马龙,有高楼大厦。兴儿决定了,他要去城里打工。
⑤兴儿走后不久,那山就成了国家级风景区。上边要求,景区要有景区的样儿。于是,所有白石黛瓦的小庙都给拆了,统统换成了气势恢宏的飞檐大庙。拆庙时,画匠塑的神胎也被请了出去,委身在山罅隙里,任风吹雨淋。
⑥再后来,大庙建成了,木雕替代了泥塑,画匠彻底失去了生计。
⑦没了生计的画匠终日郁郁寡欢,有事没事就爱摆弄他那套象牙塑刀。一件件取出来,把玩一会儿,再一件件放回去。
⑧闺女每每见了,就上前去劝慰:“爹,把这东西收了吧,眼不见,心不烦。”画匠不语,抚摸着象牙刀,只是摇头,叹气。搁了数日,山上逢庙会,画匠突然对闺女说:“走,上山去。”闺女很高兴,爹多些日子没上山了,遂陪着,从山底逛到山顶,又从山顶逛到了山底。
⑨闺女怕爹难过,指着那些檀香木雕说:“真丑啊,白刺拉拉的脸,一点儿也不像个神的样儿。”“别哄爹了,孩子,人家这活儿好着呢。”画匠说完,苦笑一下,说:“走吧,去戏台子那卖玩意儿去。”闺女跟着画匠去戏台那,找个平坦的地方,摊块儿布,把带来的小玩意儿逐个摆好,等人来。
⑩画匠趁此间隙把泥塑包打开,取出块河泥,开始塑下一个小玩意儿。玩意儿塑出大样,他停下,去包里取刀具。手指刚一触到象牙刀,心里就咯噔了一下:这滑溜,这润贴,可是经了几辈人的手了!心里就有些酸楚,心想着,师父,我说啥也得给您传下去呀!
⑪半个小时过去了,一个小时过去了,摊前冷清,连个询价的也没有。闺女有些不耐烦,说:“收了吧,爹。”“不急,再等等”。画匠说,刹戏了,人潮汹涌着往山下去。闺女又说:“收了吧,爹。”“不急,再等等。”
⑫终于,有个小伙子带着个衣着光鲜的男子往这边来了,闺女兴奋地拍拍画匠:“来了!来了!”画匠不抬头,只管忙手里的活儿。
⑬那男子走过来,蹲下身去摆弄那些小玩意儿,边摆弄边问那小伙子:“这些哪吒悟空啥的,咱家不是有塑钢的吗?”小伙子不理睬他,弓着腰,痴痴地看画匠手里活儿。那人见小伙子不理他,又回过身来问画匠的闺女:“这堆小玩意多少钱?”闺女说:“一千。”“啥啥?一千?就这堆泥巴?”画匠生气了,冲他摆摆手说:“你走!你走!我不卖给你。”
⑭小伙子急了,直冲那人跺脚。边跺边嚷:“你干吗呢,爸爸?这是艺术,不是泥巴。”画匠闻听,这才抬起头问:“你是做什么的,孩子?”小伙子乐了:“咱爷俩是同行啊,我,美院的泥塑生。”画匠笑了。侧头去看那男子,那男子正从钱包里往外数钱,唰唰,唰唰,足足数了几十张。数完了,恭敬地递给画匠,说:“我儿子喜欢,我全买了。”画匠伸手把钱挡了回去。
⑮闺女糊涂了:“爹,你想干吗?”画匠不语,从包里取出那套象牙刀,笑吟吟地,放在了小伙子手里。
【1】读选文,补全小说情节。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匠卖工艺品时,他的作品被男子认为是堆“泥巴”,这让画匠很生气。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③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3】分析选文④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山里空寂寂的,遍野的石头和冷风。
【4】读选文,说说“画匠”是一个怎样的人。
【5】选文用“象牙刀”作题目有何深意?
【6】选出下列对选文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选文运用了对比手法,徒弟放弃学习泥塑手艺的选择与小伙子对泥塑的痴迷形成对比,体现了人们对传统手工艺价值认识上的差别。
B.选文运用了肖像、语言、动作和心理等描写来刻画人物,通过人物的塑造和曲折的叙述表现了两代人对传统艺术传承方面的对立态度。
C.从兴儿放弃学艺去城里打工,景区木雕替代了泥塑,画匠失去了生计等叙述中,流露出作者对传统文化受到现代文明冲击的担忧。
D.结尾处,画匠笑吟吟地把象牙刀赠送给小伙子,这样的情节显得真实可信,寄寓了作者对传统艺术得到传承的美好期盼。
12、请按要求作文。
题目:与你相遇的那个______
要求:(1)先在横线上补充完整的题目;
(2)自定文体,诗歌除外;
(3)卷面整洁,书写认真,不少于600字;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