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句子中四字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兵临城下,形势间不容发,我们必须迅速作出决断。
B.真想不到,他干了那么多李代桃僵的勾当。
C.即使在贫穷甚至沦为厨房使女的时候,她也没有自惭形秽地觉得不如别人。
D.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2、在下面这段文字的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不会引用诗句,不会使用修辞手法,表情达意只会用网络流行语……这是目前一些年轻人使用语言的现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语言不只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还是思维的具体呈现。我们选择了简单的网络流行语,也就等于选择了简单的表情达意的工具和简单的思维方式,如果都变得越来越简单,就应该警惕起来了。
(摘编自江丹《除了“哈哈哈”我们还能说点什么》)
①大部分网络流行语活波有趣,结构简单;然而这种语言也存在明显不是,就是缺乏对细节的描摹,忽略人的细致感受。
②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这些词语偶尔用用倒还可以,但使用频率太高,便可能是思维懒惰的征兆了。
③这一现状,与网络语言的流行密切相关。
④比如,面对大好春光只说个“赞”,就意味着省略了对春暖化开的细致感受;在键盘上随手出一串“哈哈哈”,就意味着放弃了对喜悦的贴切表达。
A.③①④②
B.①④③②
C.③④②①
D.①③④②
3、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泛指文学。《沁园春·雪》中的“风骚”则是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
B. 明清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鼎盛之作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西游记》、吴承恩的《水浒》和曹雪芹的《红楼梦》。
C. 法国作家莫泊桑师从福楼拜,短篇小说创作数量大、成就高,跻身“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列,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羊脂球》。
D. 科举制度起源于隋唐,终结于清,是我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明代以后,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格式为八股文。
4、.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周恩来少年时就立下的鸿鹄之志。
B.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只有具备见异思迁的眼光,才能发现:美,无处不在。
C. 就冲着你三顾茅庐的这番情意,明天的球赛我是去定了。
D. 虽然我们已经为这次考试做了充分的准备,但关羽“大意失荆州”的前车之鉴警示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粗心大意,掉以轻心。
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李学士世衡喜藏书,有一晋人墨迹,在其子绪处。长安石从事尝从李君借去窃摹一本以献潞公,以为真迹,一日,潞公会宴,出书画,而李在坐,一见此贴,惊曰:“此贴乃吾家物,何忽至此?”急令人归取,验之,乃知潞公所收乃摹本。李方知为石君所传,具以白潞公。而坐客墙进,皆言潞公所收乃真迹,而以李所收为摹本。李乃叹曰:“彼众我寡。岂复可伸?今日乃知身孤寒。”
【1】选出加点词意相同的一项( )
A.一日,潞公会客/是金陵人,客此
B.出书画/与朱元思书
C.具以白潞公/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D.急令人归/男有分,女有归
【2】用三条“/”在下列句子应该加标点地方划开。
长安石从事尝从李君借去窃摹一本以献潞
【3】你怎样评价文中,“坐客”的行为?
6、阅读下面的诗,然后作答。
当黎明穿上了白衣
艾青
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
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
绿的苹原,
绿的草原,草原上流着
新鲜的乳液似的烟
啊,当黎明穿上了白衣的时候,
田野是多么新衅!
看,
微黄的灯光,
正在电杆上颤栗它的最后的时间。
看!
1932年1月25日,由巴黎到马赛的路上
这首诗是写黎明时田野上的景色及诗人自己的感受。诗歌一开始,诗人就为读者勾勒了一幅 ______、_______的画面。同时,我们也能感受到,“黎明”象征新生的力量。
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家乡的武夷山令人神往,___甲___(A、如雷贯耳 B、名闻遐迩)的大王峰和玉女峰让人浮想联翩。离开家乡多年,总渴望在天游峰峰顶伫立,渴望在九曲溪水面飘过,释放闲情于青山之间,挥洒自由于碧水之中,尽情抒发那剪不断的桑梓_①____(A、zǐ B、 zhǐ)情。曲折萦回的九曲溪__乙___(A、穿梭 B、 贯穿)于丹崖群峰之间,如玉带串珍珠,将36峰,99岩连为一体,构成"一溪贯群山,两岸列仙岫"的独特自然美景。人坐筏上全方位地沉浸在碧水丹山之中,无人世的guō__②___噪(A、恬 B、聒)、无城市的污染,抬头可见山景,俯首可观水色,侧耳能听溪声,伸手能触清波,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刚柔相济。可以说是“竹筏水中流,人在画中游”!
(1)为文中①处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根据②处拼音选择正确的汉字,只填序号。
①处____________ ②处____________
(2)从文中甲乙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只填序号。
甲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句有一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原句:释放闲情于青山之间,挥洒自由于碧水之中。
修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①浮光跃金,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③若夫日出而林霏开,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⑤亲人相隔,思念之情油然而生,境遇不同,表达方式也各异。苏轼在《水调歌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表达对弟弟的思念和美好祝愿;李商隐在《无题》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希望青鸟为自己传信,表达对爱人的牵挂。
9、(三)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⑧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⑨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驳斥的错误论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B. 文章论证的正确论点是: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C. 文章③至⑤段从驳斥对方的论证入手,分析对方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
D. 第⑥段是过渡段,是全文从前面的间接批驳转向后面的直接批驳。
【2】选文第⑦段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A. 道理论证 B. 举例论证 C. 比喻论证 D. 对比论证
【3】第⑦段中“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的含义是什么?请用历史或现实的具体人物加以说明。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鸡毛
汪曾祺
西南联大有一个文嫂,她靠给学生洗衣服、拆被窝维持生活。每天大盆大盆地洗。她在门前的两棵半大榆树之间拴了两根棕绳,拧成了麻花。洗得的衣服夹紧在两绳之间,风把这些衣服吹得来回摆动,霍霍作响。大太阳的天气,常常看见她坐在草地上(昆明的草多丰茸齐整而极干净)做被窝,一针一针,专心致志。
学生叫她文嫂,她管学生叫“先生”。时间长了,也能分得出张先生,李先生……但是,没有一个先生知道文嫂的身世,只知道她是一个寡妇,有一个女儿。人很老实。虽然没有知识,但洁身自好,不贪小便宜。
文嫂养了二十来只鸡。这些鸡都长得极肥大,很肯下蛋。隔多半个月,文嫂就挎了半篮鸡蛋,领着女儿,上市去卖。蛋大,也红润好看,卖得很快。回来时,带了盐巴、辣子,有时还用马兰草提着一块够一个猫吃的肉。
文嫂的女儿长大了,经人介绍,嫁了一个司机。这司机是下江人,他来看过老丈母,每次回来,会给文嫂带点曲靖韭菜花,贵州盐酸菜,甚至宣威火腿。下江人女婿答应养她一辈子。文嫂胖了。
文嫂生活在大学的环境里,她隐隐约约地知道,那些“先生们”将来都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但联大的人都有点怪,如今且说一个人。
此人姓金,名昌焕,是经济系的。其怪异处不胜枚举,总括起来有三点:一是他所有的东西都挂着,二是从不买纸,三是每天吃一块肉。他在他的床上拉了几根铁丝,什么都挂在这些铁丝上,领带、袜子、针线包、墨水瓶……他每天就睡在这些丁丁当当的东西的下面学生离不开纸。怎么穷的学生,也得买一点纸。金先生从不花这个钱,为什么要花钱买呢?纸有的是!联大大门两侧墙上贴了许多壁报、学术演讲的通告、寻找失物的启事,形形色色琳琅满目。这些启事、告白总有一些空白的地方,金先生每天晚上就带一把剪刀,把这些空白的地方剪下来,并把这些纸片,按大小、纸质、颜色,分门别类,裁剪整齐,留作不同用处。他每晩都开夜车。开夜车伤神,需要补一补。于是他按期买了猪肉,切成大小相等的方块,借了文嫂的鼎罐他借用了鼎罐,都是洗都不洗就还给人家了),在学校茶水炉上炖熟了密封在一个有盖的瓷坛里,每夜用完了功,就打开坛盖,用一只一头削尖了的筷子,瞅准了,扎出一块,闭目而食之。然后,躺在丁丁当当的什物之下,酣然睡去,因此,同屋的那位中文系夜游神送给他一个外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可是金先生倒不在乎,他很快就要毕业了,并已经在重庆找好了事,就要离开西南联大,上任去了。
这时,文嫂丢了三只鸡,一只笋壳鸡,一只黑母鸡,一只芦花鸡。这三只鸡不是一次丢的,而是隔一个多星期丢一只。早上开鸡窝放鸡时还在,晚上回窝时就少了。文嫂到处找,也找不着。她又不能像王婆骂街那样坐在门口骂――她知道这种泼辣做法在一个大学里很不合适,只是一个人叨叨:“我口乃(的)鸡呢?我口乃鸡呢?……”
文嫂出嫁的女儿回来了。文嫂吓了一跳:女儿戴得一头重孝。她明白出了大事了。她的女婿从重庆回来,车过贵州的十八盘,翻到山沟里了。女婿的同事带了信来。母女俩顾不上抱头痛哭,女儿还得赶紧搭便车到十八盘去收尸。
女儿走了,文嫂失魂落魄,有点傻了。但是她还得活下去,还得过日子。有很多先生都毕业了,要离开昆明,临走总得干净干净,来找文嫂洗衣服,拆被子的多了。有的先生要走了,行李收拾好了,总还有一些带不了的破旧衣物,这些先生就把文嫂叫了来,随她自己去挑拣。挑完了,文嫂必让先生看一看,然后就替他们把宿舍打扫一下。
金昌焕不声不响地走了。二十五号的朱先生叫文嫂也来看看,这位“怪现状”是不是也留下一些还值得一拣的东西。
什么都没有。金先生把一根布丝都带走了。他的王国里空空如也,只留下一个跟文嫂借用的鼎罐。文嫂毫无所得,然而她也照样替金先生打扫了一下。她的笤帚扫到床下,失声惊叫了起来:床底下有三堆鸡毛,一堆笋壳色的,一堆黑的,一堆芦花的!
文嫂把三堆鸡毛抱出来,一屁股坐在地下,大哭起来。“啊呀天呐,这是我口乃鸡呀!我口乃笋壳鸡呀!我口乃黑母鸡,我口乃芦花鸡呀!……”
“我寡妇失业几十年哪,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
“我风里来雨里去呀,我的命多苦,多艰难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你先生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我口乃女婿死在贵州十八盘,连尸都还没有收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她哭得很伤心,很悲痛。她好像要把一辈子所受的委曲、不幸、孤单和无告全都哭了出来。
【1】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文章开头两段的作用。
【2】汪曾祺的语言朴素平淡、简洁自然又韵味无穷。请结合文中画线句“文嫂胖了”加以体会。
【3】结合文本内容,分析金昌焕的人物形象。
【4】女婿死了,女儿走了,文嫂还是坚强地继续生活,为什么却在发现金昌焕偷吃了她的三只鸡时伤心悲痛地大哭呢?请说说你的理解。
【5】小说为什么以“鸡毛”为题?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1、附加题
青春的活力占了上风。伤寒没能致柯察金于死地。他第四次越过了死亡线,回到了人间。只是又过了一个月以后,他才能起床下地。骨瘦如柴、脸色苍白的他,拖着绵软的双驮痪起身来,扶着墙壁,想在房间里走走。在母亲的搀扶下,他走到了窗边,在那儿久久地望着屋外的道路。雪融化后形成的一个个小水洼,闪闪发亮。屋外是冰雪初融的早春天气了。窗户跟前的樱桃树上,神气活现地站着一只灰胸脯的雀儿,不时用狡黠的小眼睛偷偷地瞧他一眼。“怎么,我是和你一起熬过冬天的吗?”他用手指敲着窗户,轻声地说。母亲惊诧地看了他一眼:“你在那儿跟谁说话?”“跟雀儿……它飞走了,真狡猾。”他无力地笑了一下。
【1】文段选自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来自前苏联的________________。
【2】划线句子的加点字“熬”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心理?
【3】请按下面的格式,自选角度写一段话介绍主人公。要求结合名著中的其它情节,最少使用一个成语。
例:他是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从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来。
【4】人们提出“在新时代,要做保尔还是比尔”的新命题,我们生活在这时代,可以从他身上汲取到什么精神?
12、“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歌曲”红遍全国,选手们不凭长相,不凭出身背景,他们唯一能征服评委内心的只有“好声音”,“好歌曲”。在我们周围也有许许多多的“好声音”“好歌曲”:父母的一声叮咛,校园的一声课铃,窗外淅沥的细雨,牛背上牧童的短笛……哪一种“好声音”才是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呢?
请以“我心中的好声音”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
①书写规范,卷面整洁。②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诗歌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班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