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国海洋保护工作初见成效,中华白海豚在福建近海出现次数越来越高。
B.中国人民在各种困难面前从来都不曾屈服,书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
C.大明湖位于济南旧城东部,包括珍珠泉、芙蓉泉、王府池三处泉水构成。
D.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迫于生计去举人家里偷书,被打得浑身遍体鳞伤。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比赛开始,狂热的球迷歇斯底里地在球场为喜爱的队员呐喊加油。
B.旅行期间,你可以乘船沿着牂牁江游弋,观赏两岸迷人的风景。
C.她不仅外表漂亮,而且为人正直,善于随机应变,深受大家喜爱。
D.那清新的话语,似一轮轻灵皎洁的圆月,让受伤的心灵得到愈合。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在烈日和暴雨下》节选自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现代作家。有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B.鲁迅,原名周树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都出自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C.《飞江滴翠记黄山》是一篇解说词,是为电视旅游风光片《话说长江》中黄山部分而写的。作者柯蓝,当代散文家、小说家。
D.《我的叔叔于勒》选自《莫泊桑中短篇小说选》,作者是契诃夫,法国优秀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作品有《漂亮朋友》、《羊脂球》等。
4、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四月美在清明,美在谷雨。清明时节霜雪已经远去无踪,天地之间变得______,让人的心情也跟着明快起来。______有些许小雨,打湿了人的发髻,______更增添季节的迷人,增加了人与自然互动的______。
A.恍然大悟 即使 但 气氛
B.豁然开朗 即使 却 气氛
C.豁然开朗 可能 但 氛围
D.恍然大悟 可能 却 氛围
5、 盲人识日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①,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②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至钟,自烛而至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注释)①籥:古代乐器,形状像笛。②达:洞晓,透彻的知道。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或告之曰 (2)虽有巧譬善导
【2】把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
【3】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6、首秋轮台①
岑参
异域阴山②外,孤城雪海③边。
秋来唯有雁,夏尽不闻蝉。
雨拂毡墙④湿,风摇毳幕⑤膻。
轮台万里地,无事历三年。
【注】①这首诗于公元756年诗人居轮台(当时属于北庭)时所作。诗人于公元754年赴北庭,已历三年。首秋:初秋。②阴山:今乌鲁木齐以东之天山东段山脉。③雪海:浩瀚之沙漠雪原。④毡墙:毡帐之围墙。⑤毳幕:毡帐。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运用了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描绘初秋边塞景物,写出了边塞大自然的变化。
B.诗的开头两句从地点“轮台”落笔写, “异域”“孤城”,位于阴山之外,雪海之边,两句互相补充,起调轻松愉悦。
C.三四两句主要写气候环境,“唯有”“不闻”从所见所闻、一正一反两个方面来写边地荒远苦寒。
D.五、六两句从视觉和嗅觉两方面写边地的秋风秋雨侵袭着诗人居住的蓬帐,毡墙已经潮湿,帐幕发出腥臊气,写出了边地初秋气候的恶劣。
【2】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7、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目前,中国在科学仪器的研究和制造方面与发达国家差距巨大,对外依赖度过高,应对能力脆弱,失去了科技发展的优先权、主动权,为此中国科学院呼吁国家启动“张衡工程”,尽快掌握科学仪器的核心技术,促进中国科技自主创新的发展。
(1)概括上面这则材料的主要信息。(不超过 30 个字)
(2)请根据后面的总结句并结合上面的文字,写两个与前面给出部分句式一致的句子,为“张衡工程”写一段宣传语。
独智,就是要有自己的“不长在别人的肩膀上”的头脑;
___________________,独智加独行,方能产生独创。
8、根据提示填写课文原句。(8 分)
①木受绳则直, 。 ② ,则无败事。
③所以动心忍性, 。 ④“ ”,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⑤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更应亲近传统文化。让我们走近陶渊明,去体验“ ,
”(《饮酒》)的淡泊与和谐;让我们走近王安石,去学习“ , ”(《登飞来峰》)的坚毅与无畏。这样,我们才能找到精神的寄托。
9、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钢笔
①上世纪80年代,我在后屯小学当代课老师。那天刚上课,刘晓丽忽然带着哭腔说她的钢笔不见了。那支钢笔是她爸爸给刘晓丽的奖励,价值十二元,相当于我一周的薪水。
②一番深思熟虑后,我想出个“破案”妙招。我走上讲台,故意面无表情地说:“同学们,谁拿了这支钢笔,我很快就能知道,主动坦白上交的,可从轻处理!”几十双眼睛充满迷惑地望着我。
③我目光威严地扫过大家说:“我数一二三,大家都闭上眼睛,拿钢笔的同学可以悄悄将笔扔地上。”我喊:“一!二!三!”然后假装闭眼,悄悄观察。同学们都闭着眼,一动不动。只有吴小天,他忽然睁开眼睛,看了看讲台上的我,又左右看了看,犹豫了一下,闭上了眼睛。“好,大家睁眼吧!”我叹了口气说,“那位同学没有珍惜这次机会,那么,大家继续听我的口令。起立!向右转!向左转!向后转……”我居高临下,看到绝大多数同学都像做游戏般转来转去,只有吴小天异常。第一次“向右转”时,他左顾右盼,看到同学们都转过去了,才匆忙转了过去。“向左转”时,他竟然转错了方向。
④让同学们都坐下后,我在教室外约谈了十位同学,内容都是了解吴小天的家庭情况。我知道,这些同学回到教室后,都会盯着吴小天看,还会窃窃私语。这一切都会给吴小天的心理造成无形的压力。我对吴小天也有了基本了解,他妈妈和爸爸离婚,改嫁到邻村。爸爸再婚,后妈带着两个孩子嫁过来,对吴小天不管不问。吴小天的亲妈有时会来看他,但常引起他后妈不满,两个女人曾在村头对骂……
⑤最后,我约谈了吴小天。吴小天又矮又瘦,头发像鸟窝,裤子的膝盖处打着补丁。他站在我面前,低着头,不时偷看我一下,当与我的目光相遇时,又慌乱地躲开。“吴小天,你把刘晓丽的钢笔交出来吧!”他吃惊地抬头看了我一眼,坚决地摇了摇头,大声说:“老师,俺没拿!”他的反应出乎我的预料,我不由得有些恼怒,叱道:“你再说一遍!”“俺没拿!”我没想到他竟然这么强硬,真是低估了他。我放缓了口气,拍了拍他瘦瘦的肩膀说:“吴小天,你的情况我了解,我也非常同情你,但是,这不是你拿别人东西的理由……“老师!俺没拿!”他打断了我。我强忍怒火,耐着性子继续开导他:“我会对同学们说,钢笔是我在外面捡到的……”“老师,俺没拿!”他又来了一句,斩钉截铁。我的忍耐到了极限。“好!那就别怪我不给你留面子了!”他抬起头来,愤怒而又恐惧地看着我。
⑥我在外面转了几圈,极力让情绪稳定下来。我回到教室,让同桌之间互相检查书包和铅笔盒,我站在讲台上监督。吴小天双手死死地抱住书包,不让同桌检查。我冷笑了一声问:“吴小天,你不是没拿吗?”吴小天倔强地看了我一眼说:“是俺自个儿买的!这种钢笔只许刘晓丽有,俺就不许有了?”说着,他从书包内取出钢笔,高高地举在手中。全班同学都静了下来,目光都集中在他手中的钢笔上。那支钢笔和刘晓丽的一样!
⑦我走过去,一把夺过他手中的钢笔说:“你还抵赖!”“这是俺自个儿买的!”说完,他低声抽泣起来。我放慢了语气说:“刘晓丽的钢笔是她爸爸买的,全班同学都知道,这支钢笔是谁给你买的呢?”吴小天停止哭泣,梦呓般回了一句:“俺自个儿买的。”“那你家长知道吗?钱从哪里来?”吴小天慌了,紧张地摇了摇头,脸上溢满了汗水。
⑧尽管事情基本尘埃落定,但保险起见,我还是想去吴小天家核实一下。下午放学后,我刚走到吴小天家所在的胡同口,吴小天从后面追上来拦住我说:“老师,俺错了,求你别告诉俺爸妈,他们打得很疼……”他瘦小的身子,恳求的小脸,和刚才的倔强判若两人。我叹了口气说:“吴小天,你要早承认,我还能在同学们面前保住你的面子,唉……”我自然没去家访,不愿给这个倔强又可怜的孩子雪上加霜。
⑨周一早上,我刚到学校,刘晓丽就拉住我说:“老师,我们冤枉吴小天了,那天是我把笔落在家里了。”说着,她递给我两支一模一样的金黄色钢笔。我一下子懵了。刘晓丽说:“吴小天很喜欢这支钢笔,说过一定要买一支的,我以为他也就是说说……我爸爸猜想,这一定是他亲妈悄悄给他买的,他不想让别人知道。”
⑩深深的愧疚和心痛油然而生,我痛恨自己。我跑进教室,我一定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向吴小天道歉,还他一个清白。可是,教室里没有吴小天的影子。我派班长去他家里找,才得到一个消息:吴小天转学走了,他被舅舅收养了。
⑪不久,我的代课老师生涯结束了,但内心始终对吴小天怀着一份愧疚。这份愧疚,成了我心中化不掉的块垒。
⑫很多年后,我再次见到吴小天,和他谈起当年的“钢笔事件”,并送上迟来的道歉。已经是一家建筑公司老板的吴小天笑着说:“老师,当年你并没有错,那支钢笔,确实是我拿刘晓丽的……那时,我特别犟。”说着话,他竟然脸红了。
⑬我吃惊地睁大了眼睛问:“不对吧?后来刘晓丽不是找到了自己的钢笔吗?”吴小天收起脸上的笑容,郑重地说:“那是她爸为了保护我,又买了一支。”
⑭我心中的块垒瞬间融化了,一股暖意弥漫了全身。
【1】请以“钢笔”为关键词,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概括小说情节。
开端:①_____________,我想出妙招开始“破案”。
发展:我多方调查,并准备家访,②______________。
高潮:③______________,我因冤枉吴小天深怀愧疚。
结局:多年后,我向吴小天道歉,④______________。
【2】请你在第⑩段,当我得知冤枉了吴小天后,“深深的愧疚和心痛油然而生,我痛恨自己”,请你为此时的“我”写一段心理独白。
【3】小说如何表现吴小天的“犟”,请你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4】在讨论小说主题时,同学们有下面三种理解。你同意哪种?请结合小说内容说明理由。
【甲】小说意在表现人性的善良和美好。
【乙】小说赞扬了真诚和勇于自省的品格。
【丙】小说揭示了家庭破裂给孩子带来的伤害。
10、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小题。
(A)鲁达听了道:“呸!俺只道那个郑大官人,却原来是杀猪的郑屠!这个腌臜泼才,投托着俺小种经略相公门下做个肉铺户,却原来这等欺负人!”回头看着李忠、史进道:“你两个且在这里,等洒家去打死了那厮便来。”史进、李忠抱住劝道:“哥哥息怒,明日却理会。”两个三回五次劝得他住。……鲁达只把十五两银子与了金老,吩咐道:“你父子两个将去做盘缠,一面收拾行李。俺明日清早来发付你两个起身,看那个店主人敢留你!”金老并女儿拜谢去了。
……
又只一拳,太阳上著,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鲁达看时,只见郑屠挺在地下,口里只有出的气,没了入的气,动弹不得。鲁提辖假意道:“你这厮诈死,洒家再打。”只见面皮渐渐的变了。
(B)牛二紧揪住杨志说道:“我偏要买你这口刀。”杨志道:“你要买,将钱来。”牛二道:“我没钱。”杨志道:“你没钱,揪住洒家怎地?” 牛二道:“我要你这口刀!” 杨志道:“我不与你!” 牛二道:“你好男子,剁我一刀!” 杨志大怒,把牛二推了一跤。牛二爬将起来,钻入杨志怀里。杨志叫道:“街坊邻舍都是证见。杨志无盘缠,自卖这口刀。这个泼皮强夺洒家的刀,又把俺打。”街坊人都怕这牛二,谁敢向前来劝。牛二喝道:“你说我打你,便打杀直甚么!”口里说,一面挥起右手,一拳打来。杨志霍地躲过,拿着刀抢入来。一时性起,望牛二颡根上搠个着,扑地倒了。杨志赶入去,把牛二胸脯上又连搠了两刀,血流满地,死在地。
【1】鲁提辖和杨志在哪里初次相聚?
【2】侠客,指有武艺、讲义气、肯舍己助人的人。你认为鲁提辖和杨志谁是侠客?请结合选段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3】《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各有绰号,请探究下列绰号的归类依据,并举例说明绰号的来历。
绰号 | 归类依据
| 绰号的来历
|
青面兽、九纹龙 | 身体特征 | (1) |
小李广、小温侯 | (2) | 如花荣,非常擅长射箭,恰如射穿石头的汉将李广。 |
圣面书生、神行太保 | (3) | 如萧让,因他会写诸家字体,人都唤他做圣手书生。 |
11、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风 筝
王安忆
①风筝或许是永远挣不断线的。
②天下的母亲都爱操心,我妈妈是天下母亲中最爱操心的。在她眼里,儿女全是还没孵出蛋壳的鸡,她必须永远孵着我们。
③妈妈时常辅导我们功课,尤其是算术。她不希望我们去搞文科,而要我们搞理工科。她明白理工科的基础,在小学里便是算术了。
④有一次,临近大考,她辅导我“换算”。她一定要问我“1丈等于多少米”,我说:“老师只要我们知道1米等于多少市尺就行了。”可是,妈妈说:“万一有一道题目是1丈等于多少米,你怎么办呢?”她的逻辑是对的,我想不出任何道理来反驳,于是只能跳脚了。
⑤其实,她辅导我语文恐怕更合适一些,可她并不辅导,只管制我读书。第一次看《红楼梦》是在我小学四年级,妈妈把那些不适于我读的地方全部用胶布贴了起来,反弄得我好奇难熬,千方百计想要知道那胶布后面写的是什么。
⑥后来,我和姐姐先后去插队,终于离开了家。可我们却像风筝,飞得再高,线还牢牢地牵在妈妈手里,她时刻注意我们的动向。后来,我到了一个地区级文工团拉大提琴,妈妈凡是路过那里,总要下车住几天。有一次,我告诉她,我们去了一个水利工地演出,那里有一座大理山,有许多大理石。妈妈便说:“这是个散文的意念,你可以写一篇散文。”这时候,我已年过二十,大局已定,身无所长,半路出家学的大提琴终不成器。妈妈在我们身上寄托的理工之梦早已破灭,又见我一人在外,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反倒生出许多无事烦恼,便这么劝我了。之后,我闲来无事,写成了一篇散文,不料想这成了我第一篇印成铅字的作品,给了我一个当作家的妄想。
⑦然后,我便开始舞文弄墨,每一篇东西必须妈妈过目,然后根据她的意见修正,才能寄往各编辑部,再次聆听编辑的意见,再次修正。她比编辑严格得多,意见提得极其具体、细微。我常有不同意之处,可是总不如她合乎逻辑,讲不清楚,于是又只好跳脚了。
⑧然后,我去了北京讲习所,风筝的线仍然牵在她手里,每一篇东西总是先寄给她看。不过,与先前不同的是,妈妈同意让我听了编辑部的意见以后,再考虑她的意见。这时,我如同闸门打开,写得飞快,一篇连一篇,她实在有些应接不暇了。终于有一天,她紧接一封谈意见的信后又来了一封信,表示撤销前封信,随我去了。风筝断了线,没头没脑地飞了起来,抑或能飞上天,抑或一头栽了下来,不过,风筝自己也无须有什么怨言了。
⑨长大以后,说话行事,人家总夸:"你爸爸妈妈教养得好。"有所不满,总说:"给你爸爸妈妈宠坏了。"似乎,对于我们,自己是一点功绩也没有的。或许也对。小时候,我喜欢画画,画的画也颇说得过去,老师总说:"和你姐姐一点不像。"可无奈大人要我学外语,请来教师,每周上3次英语课。只能敷衍应付。到了末了,连敷衍也敷衍不下去了,只得停了课。如今,我每周两次,心甘情愿地挤半小时汽车,前往文化宫学习英语,苦不堪言地与衰退的记忆力做着搏斗,不由想,假如当年父母对我拳棒相加,也许这会儿早能看懂原版著作了。再一想,假如当年,大人听顺我的志趣,或许现在也能画几笔了。倒是这样似管非管,似不管非不管,弄出了个写小说的梦。想来想去,儿女总是父母的作品。他们管也罢,不管也罢,都是他们的作品。
风筝或许是永远挣不断线的。
(摘自《读者》2013年第2期,有删改)
【1】通读选文,概括和妈妈有关的故事情节。
【2】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指出其表达效果。
(1)在她眼里,儿女全是还没孵出蛋壳的鸡,她必须永远孵着我们。
(2)风筝或许是永远挣不断线的。
【3】“想来想去,儿女总是父母的作品。他们管也罢,不管也罢,都是他们的作品。”请结合你的理解与生活实际,说说你的看法。
【4】文章的标题是“风筝”,有人认为文中没有写到风筝,不如把它改成“我和母亲二三事”,你觉得可以吗?为什么?
12、请以“付出的快乐”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不少于600字,不出现真实校名、人名。(3)书写工整规范。
注意: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