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初三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洁jiǎo        辈háng     qiāo          暗huǐ

B.默xiān                              裂guī

C.脑pàn                               首qiáo

D.祷qǐ            日lì        然mù             jìn

2、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

A.劳碌   绯红   一丝不苟   为富不仁

B.呓语   建树   和颜悦色   筋疲力尽

C.遁形   标致   粗制滥造   浑身解数

D.犀利   闲熟   任劳任怨   惨绝人寰

3、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B.《回延安》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表达了作者重回阔别十年的延安时激动喜悦的心情。

C.“唐宋八大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D.《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汉诗人,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

4、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

B. “唐宋八大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秦观。

C.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并通过记事、记物、记人、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D.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春望》《雁门太守行》,回答小题。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这两首诗的作者分别是唐朝诗人①________和②________

【2】这两首诗同以战争为背景。《春望》首联紧扣“望”字,写出了安史之乱中长安城①________的景象特点;《雁门太守行》三、四句从声、色两方面渲染了悲壮的气氛,其中“②________”四个字勾画出战争规模之大。

【3】请结合《春望》《雁门太守行》中的画线句,分别说说作者是如何表达家国情怀的。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篇段积累—— 默写《过伶仃洋》中的颔联和颈联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名著阅读

他的谈话举止里有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转弯抹角的作风很使我喜欢,这是中国人中不可多得的品质。他动作和说话都很敏捷,喜欢说说笑笑,很有才智,善于驰骋,又能吃苦耐劳,是个很活泼的人。这也许一半是由于他不吸烟也不喝酒的缘故。有一天红二师进行演习,我正好同他在一起,要爬一座很陡峭的小山,“冲到顶上去!”他突然向他喘吁吁的部下和我叫道。他像兔子一般蹿了出去,在我们之前到达山顶。又有一次,我们在骑马的时候,他又这样叫了一声,提出挑战。从这一点和其他方面可以看出他精力过人。

(1)选文出自名著《_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 ),选文中他是( )(人名)

(2)结合选文说说作者对他的印象。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禹正平的《老裁缝》一文,完成题。

昨夜,我又梦见了老裁缝。

老裁缝是我妻子家隔壁的屋主,60来岁,精精瘦瘦,蓄一撮黄白相杂的山羊胡须,一年四季总套着那件罩过脚背的青色长衫。他生性喜欢凑热闹,偏偏又闲不住嘴,缺了两颗牙的牙门像老鼠打的小洞,显得既幽默又滑稽。

  记得那是一个细雨绵绵的春日,我初次去妻子家相亲,凳子还没坐热,门外就沁进一句乐乐呵呵的问候,紧接着青色长衫裹进一个瘦老头。妻子和岳父叫老裁缝的口气泾渭分明,一个揶揄,一个尊敬。他将长衫一撩,随意地坐在我对面,直瞪瞪地拿眼睛挑剔着我。正当我想在心里诅咒他时,他却有眉有眼地夸奖了我一番。

  从那以后,只要我去未婚妻家串门,老裁缝总要过来露露脸,凑一番热闹,或三言两语,或喋喋不休。一日,我在不经意间从门口瞥见老裁缝一手提一个鼎罐,不疾不徐地朝镇上那条通往水井的麻石路走去。未婚妻见我好奇、疑惑,就瞭了我一眼,露出像扇贝一样白灿灿的牙齿,道出了原委。

  原来,老裁缝迷信,认为人一生用多了水,去阴间是要坐水牢的。于是,他视水如命。他每天只提两鼎罐水,清晨从不洗脸,晚上倒小半盆水抹抹嘴,又拿来洗脚,牙是从不刷的。他的屋后有一个菜园,他浇起菜来却很大方,别人十天半月浇一次园,他却三五天浇一次。每天都端着弓步,两手握着舀勺,眼睛炯炯有神,盖过脚背的长衫在菜中扫来扫去。因此,他的菜园一年四季郁郁葱葱,种下了他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他很吝啬,每每卖完一担菜,熬到日头偏西,他也从不进镇上的馆子,每餐也从不吃饱。正月里的一块腊肉,他会攒到秋收。偶尔买一回肉,也要吃上半个月。假如久不吃荤菜,又怕人笑话,于是吃完饭后,他就往嘴上抹点油,一边走一边拿根火柴棍剔牙齿。一堆人正在开玩笑,见他来了,就停住笑,一齐围了上去,七嘴八舌地问:老裁缝,看你走路有气无力的,一定没吃饱吧?老裁缝稳住脚,抹抹山羊须,举着刚剔过牙的火柴棍,一板一眼地说:每个人吃的粮食有个总量,粮吃满了人会死的。尽管他生活清贫,却不想死。

老裁缝落到这步田地,他自己做梦都想不到。公允地说,他最拿手的还是裁缝手艺,方圆百十里的裁缝师傅,还没有哪个人的技艺能超越他。遗憾的是,随着缝纫机的出现,他的手艺被慢慢淘汰了。也有人找上门来,那是旧时的老顾主,他们照旧打发自己的儿孙前来邀请。碰上这种场合,老裁缝便掩饰不住脸上的兴奋,用手一遍又一遍地摸着山羊须,然后有条不紊地打开一个小包袱,里面装着久违了的剪刀、竹尺和针线盒。尔后,很考究地套上那件自己的得意之作——只有逢年过节时才穿的蓝的确良长袍,右手挽着那个小包袱,迈着方步跟在晚辈的后面,既庄重又滑稽地走着。

  老裁缝是这样古怪,之前,我认定他一直是个孤寡老头。中秋节那天晚上,他照例过来凑热闹,出门时,却霸蛮地请我去他家吃顿晚饭。盛情难却,我硬着头皮去了。当我坐下来,才发现房里唯一的四方桌上摆着一个镜框,里面是一张女人的相片:30来岁、瓜子脸、细高挑儿,穿一身水红色碎花衣裤,模样儿齐齐整整。在我一再地追问下,老裁缝凄凄道出那是他已过世的女人。屋内的空气刹那间凝固了,我后悔自己触动这些带泪的陈年旧事,只想尽快结束这顿突兀的晚餐。老裁缝仿佛猜着了我的心事,风一样地端出早已准备好的几大碗菜。一时间桌上热气腾腾,有鲜鸡、鲜鱼、月饼和腊肉。我默坐着,心里问,这就是我记忆中的老裁缝吗?要不是他端来家酿的米酒,连连催我喝,我还以为这是窗外初升的月光下迷离的幻境。几杯浊酒下肚,老裁缝的话匣子打开了,原来那晚是他死去20年的女人的忌日。说到动情处,他的双眼蒙上了一层浑浊的老泪。我被他的一往情深打动了,怎么也咽不下这桌丰盛的酒菜。望着几乎没有动的一桌菜,我想,这一餐,老裁缝恐怕要吃上半年呢。

  第二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与妻成了亲,老裁缝不动声色地送来一床被单,我俩珍惜地将它压在箱底。也就在这年冬天,老裁缝得了重病,当我和妻子去医院探望他时,他正颤抖着双手,将自己一生积蓄下来的1万块钱捐给医院,并叮嘱医生将这些钱用在和他女人一样得癌症的人身上。

老裁缝走的那天,镇上的人都来为他送行,回来的路上,有人说他这辈子不值,无儿无女,无娘无妻,呷没有呷好,穿没有穿好。我并不赞同他们的说法,可是,每当我想起他,心里就哀哀的,总想为他说些什么。

【1】阅读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补全主要情节。

___________——视水如命,浇菜大方———— ——邀我做客,追忆亡妻——送我床单,临终捐钱

【2】下列选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段中,作者描写了老裁缝的外貌,将缺了两颗牙的牙门比作老鼠打的小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裁缝的幽默与滑稽。

B.段中,老裁缝迷信,认为人一生用多了水,去阴间是要坐水牢的解释了他每天只提两鼎罐水的原因,并照应了第段。

C.段中,滑稽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老裁缝庄重的穿着,在现实的映衬下早已过时,其举止越庄重越显得滑稽,流露出作者看到老裁缝时内心的喜悦和对老裁缝的嘲讽。

D.段中运用心理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看到桌上热气腾腾,有鲜鸡、鲜鱼、月饼和腊肉时的惊讶与怀疑。

【3】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赏析第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2老裁缝身上有很多自相矛盾之处,看似古怪却又让人觉得合情合理。请列举其中两处,并作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的链接文字并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鲁迅《孔乙己》

本文中的老裁缝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都喜欢穿长衫,长衫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有何异同?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题目一:“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时间只不过是考验,种在心中信念丝毫未减。”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思想最纯洁、精力最充沛、成长最迅速的时期,是很多人长大后最怀恋的时期。请以“我就是那个 的少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将作文题目补充完整后写在答题卡上。(2)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600—800之间。(3)不限文体(诗歌除外)。(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