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匿名(nì) 鲜腴(yú) 溃退 (kuì) 锐不可当(dànɡ)
B. 要塞(sāi) 秀颀(qǐ) 不逊(xùn) 深恶痛疾(è)
C. 濒临(bīn) 遏制(è) 诘责(jié) 广袤无垠(mào)
D. 琐屑(xiè) 屏息(pǐng) 轩榭 (xuān) 颔首低眉(hàn)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是一件珍贵的妈妈从北京买来的礼物。
B.看到同志们的认真负责,使我很受教育。
C.全场的目光和掌声都集中到竖立在主席台前的旗杆上。
D.这部小说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油光可鉴 抑扬顿挫 为富不仁 翻来复去
B. 鹤立鸡群 诚惶诚恐 正襟危坐 和颜悦色
C. 筋疲力尽 粗制烂造 暗然失色 微不足道
D. 不可名状 成群结队 忧郁消沉 藏污纳诟
4、选出对《春望》理解有误的一项( )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A. 诗篇开头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论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
B.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可以这样理解:面对战乱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泪落,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
C.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战火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家人的书信和万两黄金一起抵达。
D. “白头播更短,浑欲不胜”通过写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小题。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今天,楷然家“亲子共读”的内容是杜甫的《春望》。以下是楷然对这首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破”字使人怵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然,抒发了个人遭际之悲。
B.颔联“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
C.颈联“家书抵万金”,是因为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
D.尾联写诗人头发白了、疏了,诗人头发的变化,表达了内心的痛苦和愁怨。
【2】楷然爸爸提出了一个问题,“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几层意思?”你也来思考并回答这个问题吧!
6、古诗文填空。
(1)云飘浮不定、形态万千,是许多诗人的歌咏对象。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描述了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描述了湖水白云相连的景象。
(2)在我国古代诗歌创作中,爱国主义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杜甫的“__________,__________”(《春望》))以春日乐景烘托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忧愁;李贺的“__________,__________”(《雁门太守行》),抒发了报效国家、勇于献身的豪情。
(3)借景抒情是古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诗人们也喜欢用美景来渲染“思乡”这个主题。如崔颢在《黄鹤楼》中以登楼所见的明丽江景“__________,__________”引出浓浓的思乡之情。
7、阅读名著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选段—:
但是大家都告诉我,A貌不惊人-----一个沉默谦虚、说话轻声、有点饱经沧桑的人,眼睛很大(“眼光非常和蔼”这是大家常用的话),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像铁打的一样。他已年过半百,也许已有五十三四岁,究竟多大,谁也不知道——但是李长林笑着告诉我,就他所记得而言,他每次总说五十六了。这好像是他爱说的一个小小的笑话。李长林认为,他同现在这位夫人结婚后就不再记年龄了。
选段二: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进程,如果没有它的两个孪生天才,是无法想象的,许多中国人实际上都把他们看作是一个人。B是这一斗争的冷静的政治头脑,A是它的热烈的心,以行动赋予了它的生命。共产党所以能够对红军保持严密的控制,A对“文职”领导的忠诚和服从,是原因之一。从A和B以下直到各级指挥员和政治委员没有发生军政势力之间的斗争。他们的联合不是互相竞争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人民文学出版社)
【1】选段的作者是_____。选段一的A是人物_________,选段二的B是人物______。
【2】请你结合选文内容,概括A的形象特点。
【3】请你联系整部作品,理解选段二中的“孪生天才”的含义。
8、用岁月在莲上写诗
林清玄
①那天路过台南县白河镇,就像暑天里突然饮了一盅冰凉的蜜水,又凉又甜。
②白河小镇是一个让人吃惊的地方,它是本省最大的莲花种植地,在小巷里走,在田野上闲逛,都会在转折处看到一田田又大又美的莲花。那些经过细心栽培的莲花竟好似是天然生成,在大地的好风好景里毫无愧色,夏日里格外有一种欣悦的气息。
③我去的时候正好是莲子收成的季节, 种莲的人家都忙碌起来了,大人小孩全到莲田里去采莲子,对于我们这些只看过莲花美姿就叹息的人,永远也不知道种莲的人家是用怎么样的辛苦在维护一池莲,使它开花结实。
④“夕阳斜,晚风飘,大家来唱采莲谣。红花艳,白花娇,扑面香风暑气消。你打桨,我撑篙,喊一声过小桥。船行快,歌声高,采得莲花乐陶陶。”我们童年唱过的《采莲谣》在白河好像一个梦境,因为种莲人家采的不是观赏的莲花,而是用来维持一家生话的莲子,莲田里也没有可以打桨撑篙的莲舫,而要一步一步踩在莲田的烂泥里。
⑤采莲的时间是清晨太阳刚出来或者黄昏日头要落山的时分。采回来的莲蓬先挖出里面的莲子,莲蓬外面有一层粗壳,要用小刀一粒一粒剥开,晶莹洁白的莲子就滚了一地。莲子剥好后,还要用细针把莲子里的莲心挑出来,这些靠的全是灵巧的手工,一粒也偷懒不得,所以全家老小都加入了工作。空的莲蓬可以卖给中药铺,还可以挂起来装饰;洁白的莲子可以煮莲子汤,做许多可口的菜肴;苦的莲心则能煮苦茶,既降火又提神。
⑥我在白河镇看莲花的农民工作了一天,不知道为什么总是觉得种莲的人就像莲子一样,表面上莲花是美的,莲田的景观是所有作物中最美丽的景观,可是他们工作的辛劳和莲心一样,是苦的。采莲的季节在端午节到九月的夏秋之交,等莲子采收完毕,接下来就要挖土里的莲藕了。
⑦莲田其实是一片污泥,采莲的人要防备田里游来游去的吸血水蛙,莲花的梗则长满了刺。我看到每一位采莲人的裤子都被这些密刺划得千疮百孔,有时候还被刮出一条条血痕,可见得依靠美丽的莲花生活也不是简单的事。莲花带了一点生活的辛酸,是种莲人生活的依靠。想起多年来我对莲花的无知,只喜欢在远远的高处看莲、想莲;却从来没有走进真正的莲花世界,看莲田背后生活的悲欢,不禁感到愧疚。
⑧谁知道一朵莲蓬里的三十个莲子,是多少血汗的灌溉?谁知道夏日里一碗冰冻的莲子汤是农民多久的辛劳?
⑨我陪着一位种莲的人在他的莲田逡巡,看他走在占地一甲的莲田边,娓娓向我诉说一朵莲要如何下种,如何灌溉,如何长大,如何采收,如何避过风灾,等待明年的收成时,觉得人世里一件最平凡的事物也许是我们永远难以知悉的,即使微小如莲子,都有一套生命的大学问。
⑩我站在莲田上,看日光照射着莲田,想起“留得残荷听雨声”恐怕是莲民难以享受的境界,因为荷残的时候,他们又要下种了。田中的莲叶坐着结成一片,站着也叠成一片,在田里交缠不清。我们用一些空虚清灵的诗歌来歌颂莲叶何田田的美,永远也不及种莲的人用他们的岁月和血汗在莲叶上写诗吧!
(有删改)
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要在“五一节”前举行一次诗文朗诵活动,请根据情境完成任务:
【1】我们班小高同学选定了这一篇,一起朗诵的小新同学发现不太合适。
小高说:“这个太合适了。读了后我才发现这一篇跟咱们学过的关于莲的作品并不一样,原来,依靠美丽的莲生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小新说:“那有啥不简单?”
小高就根据文章解释道:“你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高和小新的排练开始了,他们遇到了几个句子不好进行朗诵设计。
(1)小新觉得第⑤段划横线的句子,小高老是读不好,自己也没把握,建议删去。小高想来想去还是没同意。
小高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高又发现引用《采莲谣》的句子不会唱,想求得擅长唱歌的同学小李来帮忙。
小李说:“为何要去唱《采莲谣》呢?”
小新说:“原文引用《采莲遥》很有讲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语文老师听到他们的朗诵,建议他们把作者在开头说的:“路过台南县白河镇,就像暑天里突然饮了一盅冰凉的蜜水,又甜又凉。”在末尾处可以再朗诵一遍,至于为何这样处理,建议两位同学通读全文,理解一下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小高和小新对作者这样说的原因终于想明白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按要求作文
你留意过自家窗外的景物吗?或许是车水马龙的道路,或许是花木茂盛的园圃,或许是小伙伴们玩耍的影子……窗外的人,窗外的世界,五彩斑斓,纷繁复杂,构成了别样的风景。
请以“窗外的风景”为题,叙写真实的生活故事。
要求;(1)不少于600字.(2)不用抄袭,不得套作,具有真情实感。(3)行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