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初三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每每世界大赛销声匿迹,人们便要潜心剖析它留下了什么精粹。

B. 《追风筝的人》将阿富汗君主制的终结、塔利班当权、“9·11”等政治事件天衣无缝地融合在小说背景中

C. 他在我们中间挑拨离间,影响我们团结。

D. 面对这次突发的事故,人们没有袖手旁观,而是毫不犹豫地投身于救援工作。

2、有关下面文段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痛苦的历练往往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②面对困难,我们要做的不是用迷雾来遮盖心灵的光辉,更不是把困难放大来羁绊人生。③放大困难的蛹,永远成不了蝶,放大困难的鸟,决不会在烈火中重生。④我们要做的是用心灵的月光照亮黑夜的路,用乐观豁达的浩然之气点化人生旅途中“千里快哉风”的惬意!⑤“乌台”的暗流蜕尽了苏轼昔日的荣耀,颠沛流离取代了曾经的光辉岁月。⑥但苏轼毕竟是苏轼,他能驾一叶扁舟,出没于惊涛骇浪而从容应对,豁达处之。⑦他远离了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他习惯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洒脱;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做到宠辱不惊。⑧历史永远记住了这个响彻千古的名字——苏东坡。

A.第②句中“羁绊”可以换成“束缚”。

B.第③句中“放大困难的蛹,永远成不了蝶”后面的逗号应该改为分号。

C.第⑥句中“惊涛骇浪”是并列短语。第⑧句中“响彻千古”是主谓短语。

D.第⑦句“他远离了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他习惯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洒脱;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做到宠辱不惊。”是排比句。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将三位航天员送上空间站,让我国再次成为和平建设太空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引领者”与“参与者”互换位置)

B.当前,青少年非常深受网络语言的影响,忽视汉语的规范化使用,这应引起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非常”和“深”重复,可去掉“非常”)。

C.中国人民正在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句末加上“努力奋斗”)

D.为防止新冠疫情不再反弹,当地疫情防控部门严格落实网格式管理举措。(将“不再”改为“再次”)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丘(hè)       入(hǔn)       仰(zhān)       立(sǒng)

B.杯(cí)       影(suō)       (diào)       肿(yōng)

C.序(mò)       帖(tuō)       (hóng)       恹欲睡(yàn)

D.声(bá)       (xìn)       毛(róng)       匠心(jù)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A.诗歌的头两句写作者虽然身处喧嚣的“人境”,却感受不到尘世的纷扰,这样的反差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第三四句则通过反问的方式揭开谜底:心志高远是隐居市井的关键。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出诗人看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采菊时,无意间山入眼帘,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含蓄寄托了与山林为伍的情意。

C.“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化用了《庄子·外物》中的说法,写出了诗人面对南山美景的复杂感受: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这种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叙说。

D.这首诗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借饮酒抒发人生感慨的即兴之作。全诗景中含情,情中见理,醇美的诗意与质朴的语言交融,仿佛从作者胸中自然流出,不事雕琢,却自有神韵。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默写古诗文。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路远莫致之。(《庭中有奇树》)

(2)风声一何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赠从弟》刘桢)

(3)____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龟虽寿》______________

(4)柴门何萧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曹植)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有一天在红军第二师演习的时候,我和A_______在一块。我们必须要爬一座很高峻的山。跑上山顶去!他突然这样对我和他的气喘着的总部人员喊着。他像一个兔子一样地跳着跑开了,到山顶的时候他远超过了我们一行人。又有一次,当我们骑马行着的时候,他又叫出了同样的一种挑战。

(1)片段中的A是_____________。(填人名)

(2)从所选生活细节可以看出A有什么特点?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跨越千年的无价瑰宝——《千里江山图》

①春晚的节目精妙绝伦,尤其是舞蹈《只为青绿》,以诗剧的形式再现了《千里江山图》,通过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方式,以全新的视角,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强大国风潮,并且让这位23岁的小伙子,再次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他就是王希孟,而这幅《千里江山图》就是他的唯一作品。

②《千里江山图》,全长1191.5厘米,宽51.5厘米,为北宋绝世才子王希孟所创,蔡京题跋。王希孟将大宋千里江山收缩于咫尺之间,在十几米的画卷上尽显祖国壮丽山河之美,可谓是艺术史上一个奇迹。《千里江山图》中有着岗峦起伏的群山和烟波浩淼的江湖,画面中穿插着形色各异的行人,山村草舍、闹市楼台、田野城楼等等一应俱全,完美地构成了一个画中世外桃源。

③六段景色给了我们不同的感受,恬静原野、平凡人家、秀丽江南、雄浑山脉、舞榭楼台、天水一色等等。通篇布局宏伟,描写细腻。王希孟采用了远距离广角取景和俯视透视的手法,为我们展现了“咫尺江山”。纵观此画,观赏者会有一种身在天边的感觉,得以尽情饱览大宋千里秀丽江山,这颇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④抛开历史、画卷内容、作者画技等问题不谈,《千里江山图》绝对是世上最贵的墨宝,整幅画全由各种宝石珍品所画出。孔雀石、青宝石、朱砂、上等阿胶、千年贝壳、鹿皮等等珍贵的材料足以让这幅画的价值从起点就力压同类一头。

⑤要想从原材料提炼出绘画所需的颜料更要费一番功夫,从开采到成品,其中不知耗费那些能工巧匠多少心血。而《千里江山图》这幅画前后从用水墨画粉本再到最后用青上色,共要画五次,最终方成号称“千年不褪色”的稀世珍宝。

⑥这幅画属于青绿山水画,而青绿山水画是我国山水画重要的一个分支。与平常见到的水墨山水画不同,由于青山绿水画颜料色彩更加鲜艳、接近自然山水,所以青绿山水画更偏向于写实,还有青绿山水画的画布颜料等原材料都十分昂贵。

⑦《千里江山图》中石青、石绿是主色调,主要用来敷染山头和山体;赭石、墨是次要的颜色,用来皴染山脚和阴面。图中矿物质的石青、石绿纯度很高,有的地方石青有剥落现象,露出底层的石绿色或淡石青色,可知原来是在石绿、淡石青色的基础上再涂石青色,并且石青、石绿的颜色都比较厚重。

⑧王希孟在这幅画完成不到两年便悄然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这幅画也由宋徽宗转落到奸臣蔡京之手。没让这对君臣想到的是,他们妄想的江山永固没过多久也在金兵铁蹄践踏下破碎了。这幅画也随之在各处辗转流失。几经易手,最终这幅画在乾隆年间被收入宫中,一直在深宫中待到了清末。乾隆皇帝本就喜爱各种文物古董,对此幅《千里江山图》更是赞叹有加,前后曾多次命人仿造。清末时期,时局动荡不安,宫廷内收藏的古董文物大量流失,散落民间,甚至被带到海外,《千里江山图》也被人带出了紫禁城。幸亏民间爱国人士大力保护,国家方面对此也极其重视,《千里江山图》最终回到了故宫,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节选自2022年2月7日《蓝鹰书画》,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题以无价瑰宝为喻,形象贴切,点明本文的说明对象——《千里江山图》。

B.第②段划线句子运用了准确具体的数字说明了画作《千里江山图》的长、宽。

C.第⑥段介绍了青绿山水画的与水墨山水画的不同,语言生动,属于生动说明。

D.文章采用逻辑顺序,介绍《千里江山图》艺术价值,画卷内容,布局用料等内容。

【2】作者认为《千里江山图》是“艺术史上一个奇迹”,结合本文的内容谈你的理解。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这世上有很多的“不可能”:也许是一道无法攻克的难题,也许是一向难以开口的道歉,也许是一次从未经历过的冒险。

平凡的愚公,凭借着雄心壮志和实干精种,带领家人、村民挑战貌似不可能被移走的太行、王屋两座高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最终惊动了山神,感动了天帝,最终大山被搬走,大道实现了畅通。现代社会,随着科枝的进步,移走大山已经不再需要神灵的帮助,愚公的理想确实可以变成真切的现实。

生活中,很多的不可能到最后却变成了可能。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可能影响评分的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