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州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初三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语句中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如果支付宝的“圈子”里藏污纳垢,就可能吸引不法分子将病毒植入其中,对用户权益构成伤害。

B. 王明学习一丝不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

C. 对在饲料中添加“瘦肉精”的养猪户,人民群众深恶痛疾

D. 电影《大鱼海棠》的预告片中“守望重生”“义无反顾”“爱苦别离”三个章节对抑扬顿挫的故事情节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刻画。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A.(rǒng)杂                      (jī)绊                    (jiá)然而止

B.归(shěng)             (duo)                    (chè)大悟

C.然 (mò)                    (kàng)奋             草长(yīng)飞

D.骨(gé)                       (qī)                 海枯石(làn)

3、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完成小题。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胭脂”、“夜紫”指暮色中塞上的泥土有如胭脂凝成,呈现出暗紫色,暗示了当时战况严峻。

C.第六句,“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4、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中国古典园林兴起于秦汉,繁荣于唐宋,全盛于明清,是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建筑形式,叶圣陶先生在《苏州园林》一文中以“拙政园”为例详细地介绍了苏州园林的特征。

B.词是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和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隋唐,盛于宋代,又叫作长短句,李清照的《渔家傲》、欧阳修的《采桑子》等就属于词。

C.司马迁是西汉历史学家,他撰写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共三千年的史事,《周亚夫军细柳》就是选自《史记》

D.“月”是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其意蕴丰富,如北宋诗人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以“积水空明”的月色既表达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表达自我排遣的悠闲与旷达。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请赏析“城春草木深”一句中的“深”字。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中“抵万金”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体育精神也是传统文化“自强不息”精神的彰显,请根据提示,完成下面的表格。

古诗文名句

精神内涵

作者与出处

富贵不能淫,______________

刚毅坚忍,铮铮傲骨

孟子《富贵不能淫》

岂不罹凝寒,_______

耐寒不凋,坚贞不变

刘桢《赠从弟》

__________

老而弥坚,壮志犹存

曹操《龟虽寿》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____

李贺《雁门太守行》

九万里风鹏正举。

展翅高飞,无所畏惧

___《渔家傲》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阅读《红星照耀中国》,完成下列题目。

【1】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在下面空缺处填写相应的人物。

       他先在南开中学,后在南开大学学会了英语,第一次见面用英语跟斯诺打招呼,受到“开明”的教育,理智冷静,善于分析。蒋介石曾任命他为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他是___________

       他具有乐观豁达、勇敢无畏的精神品质,是一个大公无私的人,他唯一的个人衣服,就是一件用缴获得降落伞做成的背心。他为这件战利品而像个孩子似的得意。他是一名统率大军的指挥员,又不失活泼天真的个性。他是_____________

       他急躁而又谦虚,没受过多少教育,但有出色的军事才能。传说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一个苏区,英勇善战,行军神出鬼没,口才好,成望高。他是________

【2】你怎么理解著名新闻记者白修德对《红星照耀中国》的书评“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对新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撼世界的成就”?阅读《红星照耀中国》,你获得了哪些启迪?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旧时的离别

张悦然

从北京南站到济南西站,每半个小时就会有一列火车出发,全程只需要1小时37分钟,但我已经一年没有回过家了。每次都是妈妈来看我,也不要我去车站接,下了火车换地铁,半个小时以后就站在我家门口了。她总是很高兴地说,好近。是啊,好近,我点点头。是不是太近的缘故,近到破坏了回家这件事应有的形式感?火车一再提速,我却离家越来越远。

我关于火车的最初记忆,与济南那座老火车站有关。那座德国人留下的日耳曼风格建筑,若不是再看到照片,我已经想不起它是什么样子。只记得有一个绿色圆顶、四面都有钟表的塔楼。小时候在去往火车站的路上,远远地看到它,就开始兴奋了。它耸立在灰蒙蒙的楼群之中,有一种神秘的异国情调。而那种异国情调,好像与正要前往的那个地方有关,头脑中衍生出各种想象。拎着箱子走进圆拱形大门,有一种出远门的郑重感。它的繁复、典雅、美轮美奂,令旅行充满仪式感。

那时候去北京,要坐一整夜的火车。清晨我被妈妈摇醒,拉起胳膊塞进外套的袖管里,跌跌撞撞地跟在大人身后下了车,抬头就望见“北京”两个大字。我嗅着陌生的空气,思忖着各种奇怪的问题:这里的人是怎么生活的?他们去哪里买菜,看什么报纸,有没有像趵突泉那样一个元宵节可以看花灯的地方?说到底,就是无法想象在别处,故乡以外的地方,人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吧。身后忽然传来长鸣的汽笛声,撼动心肝。火车缓缓地朝远处驶去,送行的人木然地挥着手,站在大风里,好萧索。月台上总是刮着好大的风,无论什么时节,非要吹得人头发蓬乱、衣角翻飞不可。那种狂烈带有某种戏剧性。大风好像是一件道具,为了在离别和重逢时,给旅人添上一点儿风尘仆仆的气息。

长大以后,不知道为什么,月台上的风不再像从前那么大了。那些风都去了哪里呢?真是个谜。没了风,旅人也没了风尘仆仆的气息,剩下的只是倦怠。月台越建越大,却越发让人感到局促,再也没有从前那种空旷的感觉了。要是看到哪个送行的人在火车还未驶远之前掉头走掉,我就会莫名地恼火,觉得他对这场离别不够郑重。的确不需要多么郑重。就算有些离愁别绪,也完全不必一个人傻傻地站在原地悲伤,而是可以一边朝车站里面走,一边给刚离开的人发微信,将自己的感受告诉对方。

旧时的离别具有一种美感,想来是与悲伤的质感有关。离开之后,两个人各自待在自己的悲伤里,那是一种隔绝的悲伤,它完全是自己一个人的事,关在身体里冲来荡去,无法让对方知道。

总之,火车已经不再像从前一样,是一种沉重的、让人感到难过的事物。这个词的属性已经改变了,变得平淡而日常。这样想一想,在“火车”这个词失去了它所负载的情感重量的时候,那座老火车站适时地死去,变成记忆中的文物,或许也是一种合理的命数。

(本文摘自《读者》2017年第1期)

1文章写了作者小时候关于“火车记忆”的三个片段,请概括。

片段一:小时候去济南老火车站的兴奋与神秘感。

片段二:__________

片段三:__________

2联系语境,结合加点词语,赏析下列句子。

(1)我着陌生的空气,思忖着各种奇怪的问题……

(2)它完全是自己一个人的事,关在身体里冲来荡去,无法让对方知道。

3文章中“现在的离别”和“旧时的离别”有什么不同?

4阅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联系全文,简要分析作者认为“火车”一词失去了怎样的情感重量?

5文章画波浪线的句子写出了作者对于“火车”一词情感属性变化的感悟。读到此处,你也许会有类似的联想,联系现实生活,举一例谈谈。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总有一些别样的风景,让你流连忘返;总有一些别样的人,让你深情回眸;总有一些别样的日子,让你感慨万千……

请以“别样的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立意正确,思想健康,写出真情实感。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④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