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初三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迤 (wēi) 缩 (quán) 踉跄跄 (liánɡ)

B.啾 (jiū) 蹊(qiāo) 娴熟深(àn)

C.异 (chà) 跚 (pán)   然入梦 (hān)

D.使 (chā)   忪 (xīnɡ) 娓动听 (wěi)

2、下列句学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从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

B.他仗着自己的小聪明,学习态度不认真,作业经常欠交,妙手偶得的好成绩,让他沾沾自喜。

C.在即将见到大活人之前,他们对自己所想象的这位文坛泰斗形象颔首低眉,敬重有加,内心的期望扩大到诚惶诚恐的地步。

D.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经过老师深恶痛疾的一番教导,他下F定决心改正错误,争取用好成绩回报父母。

B.道教理论。组织日臻完善,民众宗教情绪潜滋暗长,为大规模宗教运动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C.因为有他殚精竭虑地研究,我国在防疫学方面的研究成果,终于引起国际上广泛的关注。

D.年轻的城市需要青春活力,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摧枯拉朽的创造力,更需要不断超越的勇气。

4、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明代风俗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

B. 茅以昇,字唐臣,江苏镇江人,桥梁专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C. 法布尔,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文学家,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昆虫界的维吉尔”。

D.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圣陶,作家、教育家。代表作品有《倪焕之》《夜》《多收了三五斗》等。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

苏轼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①这首词是苏轼贬谪苏州四年后再迁移汝州时写的。②清洛,今安徽洛河。③雪沫乳花,煎茶时上浮的白色泡沫。④蓼茸:蓼菜的嫩芽。春盘,唐代以来风俗,立春日用春饼、生菜等装盘,馈赠亲友,称春盘。

(1)上阕中,_______________两种景物增添了晴天河滩的妩媚。

(2)就全词来看,结尾句“人间有味是清欢”中的“清欢”表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古诗文默写。

(1)我报路长嗟日暮,__________。(李清照《渔家傲》)

(2)__________,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3)晏殊的《浣溪沙》中被誉为天然奇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用夸张手法渲染战斗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春望》中,诗人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再现了国都沦陷、杂草丛生、人烟稀少的荒凉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按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

片段一:早预算新年中必可接到你的信,我们都当作等待什么礼物一般的等着。果然昨天早上收到你来信,而且是多少可喜的消息。孩子!要是我们在会场上,一定会禁不住涕泅横流的。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更莫过于欣赏自己的孩子的手和心传达出来的艺术!其次,我们也因为你替祖国增光而快乐!更因为你能借音乐而使多少人欢笑而快乐!想到你将来一定有更大的成就,没有止境的进步,为更多的人更广大的群众服务,鼓舞他们的心情,抚慰他们的创痛,我们真是心都要跳出来了!能够把不朽的大师的不朽的作品发扬光大,传布到地球上每一个角落去,真是多神圣,多光荣的使命!孩子,你太幸福了,天待你太厚了。我更高兴的更安慰的是:多少过分的谀词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 少你对艺术的谦卑!总算我的教育没有白费,你二十年的折磨没有白受!你能坚强(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是坚强的最好的证据),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

片段二: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人应当赶紧充分地生活,因为意外的疾病或悲惨的事故随时都可以突然结束他的生命。

(1)结合片段一,当儿子成功之时,做父亲的一定非常高兴激动,说说父亲究竟都为什么而感到高兴呢?

(2)片段二是保尔柯察金经历几次死里逃生一直践行的生命诺言,请结合著作,概括保尔几次死里逃生的经历。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

时代变了!网络、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普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非常大,人们的生活正在被电脑、手机和网络控制,人类正在逐步被程式化和数字化。

人类当然要跟上社会的发展步伐,以变应变。但在应对这些变化的同时,又不能沦丧了人之为人的根本。人类正面临精神的二次解放问题,面临重新找回心灵自由的问题。

现在生活便利,资源充足,是过去完全不能比的。比如获取信息,以前要找资料翻词典,跑图书馆,折腾一天可能就找出一条。现在呢?动动手指头,海量信息和数据就从头顶上面的给你传输下来了。现在花大量的脑细胞记忆知识点叫浪费资源,不如把这些细胞用来思考。然而,我们发现思考不动了,英雄般地以知识的广度,牺牲掉了思想的深度。

视听艺术的发达,使大众文化得到了普及,刺激了人们的视觉和听觉感受,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但是能专注认真地阅读一本书的人越来越少,语言的重要性被逐渐低估甚至忽略。心理学、语言学、教育学都从各自的角度证明,语言本身是思维的重要载体和手段,对语言的掌握程度越高,思维的程度就越深。视听艺术对语言艺术的冲击和挤压达到了空前的程度。视听的东西常常只停留在浅层,不需要动用太多的大脑。阅读文字就完全不一样了,因为有很多东西可能你一时半会儿不懂,需要反复琢磨。看过几遍《三国演义》电视剧,和看过原著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在网上或手机上浏览信息,不是真正的阅读,充其量算是浅阅读伪阅读

能阅读一部经典长篇小说,是一种享受,可是现在懂得这种享受的人不好找了。到处都在说中国人的国民阅读量很低,排在世界上很靠后的位置。网上曾经评选《红楼梦》为排名第一的死活读不下去的书,这当然是一个玩笑。大家已经意识到了这些问题,说明有危机感了。现在各种读书日、读书节、书香工程数不胜数,国家也提倡大家多读书,这是好事,不过还要注意阅读质量。

空洞乏味的作品现在比比皆是,文学和文化也要讲市场效益,但有市场效应的作品不一定有代表性,不一定有价值。

很多时候大家都在读一些有市场效应的书籍,而忽略了读经典作品。阅读不是消费行为,阅读是发现自己、反思自己的过程。有市场效应的书不是不可以读,但是不能不读经典。前者不过数月,就可能被扔进垃圾堆。只有经典能够代表人类智慧,才可能直抵心灵深处,才能续接人类智慧,才是真正的永恒。一个托尔斯泰,抵得上一千个平庸的作家;认真读一部《红楼梦》,比背下几万条手机段子高出好多个层次!

经典作品给人传达的精神意义是深刻的丰富的,给心灵带来的震动是令人沉醉和久久回味的。通过阅读经典,你才能进入一种更深沉的感悟,发现生活,解释生活,推动生活。

时代的进步,技术的发展,并没有给人类带来同质同量智慧的突飞猛进。解决人类灵魂的问题,只能靠人类积累的智慧,这些都藏在经典之中。

因此,在很多人已经遗忘经典的时候,我们提倡阅读经典,经典阅读,重拾对人类文明智慧的敬畏,带心灵回家。

【1】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选出判断最准确的一项(

A.网络、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普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非常大,人们的生活正在被电脑、手机和网络控制。

B.人类正面临精神的二次解放问题,面临重新找回心灵自由的问题。

C.经典作品给人传达的精神意义是深刻的丰富的,给心灵带来的震动是令人沉醉和久久回味的。

D.我们提倡阅读经典,经典阅读,重拾对人类文明智慧的敬畏,带心灵回家。

【2】下面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从现实社会中人类被电脑、手机和网络控制、人类正逐步被程式化和数字化入手,警示人们人类正面临精神的二次解放问题和重新找回心灵自由的问题,为后文论证做准备。

B.第段中作者通过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充分证明欣赏视听艺术不能和真正的阅读相提并论或欣赏视听艺术代替不了真正的阅读。

C.作者认为有市场效应的作品不一定有价值,没有必要多读,而经典能够代表人类智慧,有永恒价值,才应多读。

D.每年寒暑假中央电视台有些频道经常播放电视剧《西游记》,伴随少年学生愉快地度过假期,接受名著的熏陶。以此为论据,也可证明本文的观点。

【3】运用文中的观点,列举一部你阅读过的经典作品,说说它给你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某一天或者某一刻,一个细微的动作、一句温馨的话语、一次意外的相遇都会在不经意间荡起你心中的涟漪,激起你生命的震撼。那可能是一种温暖绵软的感觉,你可能会舌尖甜甜,嘴角翘翘,忍不住,想笑;也可能是一种略微潮湿的感觉,伴着一丝酸涩或刺痛,难以自抑地,想哭。那正是生命拔节的声音,你长大了!

请以“倾听生命拔节的声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