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初三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家眷   严竣   燎原   大彻大悟

B.晦暗   怠慢   次第   海枯石烂

C.帷幕   潮汐   震憾   人情事故

D.斡旋   流逝   腐蚀   周尔复始

2、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京冬奥会的魅力,不仅体现在带动更多人参与冰雪运动,还体现在运动员的精彩表现。(将“带动更多人参与冰雪运动”和“运动员的精彩表现”互换位置)

B.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和“动态清零”,要不断加强重点部位、重点群体疫情工作,补强短板弱项。(在“重点群体疫情”后面加“防控”)

C.中学生要提升文学素养,养成爱读书,尤其是读经典名著,让书香浸润心灵。(把“提升”改为“提高”)

D.通过这次考试,使我认识到了学习语文要立足课本的要性。(删去“使”)

3、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诗作中常常表现当时的社会现实,表达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B.孟浩然是我国唐代著名的田园诗人。《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他写给当时的丞相张九龄的一首诗,婉转含蓄地表达了希望被举荐的意愿。

C.马克·吐温是美国著名作家,其代表作品有《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他在《登勃朗峰》中记述了与友人游览勃朗峰的经历。

D.《诗经》也称《诗》或《诗三百》,共305篇。它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被列为“五经”之一。

4、以下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其中的《国风》是各地的民歌。

B.庄子是战国时期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其作品被人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C.端午节,又称端阳节、艾节、龙舟节、浴兰节等,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一样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因多种叫法都与驱除疫病相关,故人们常用“安康”二字表达端午节的祝福。

D.《大自然的语言》和《核舟记》都是事物说明文,分别以物候现象和核舟为说明对象,说明层次清晰,语言生动。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雁门太守行》,完成下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这首诗的特点是用色彩描写战争。首句用“______”字,展现敌人来势汹汹的战斗场面;第二句用“______”从视觉角度突出战斗残酷悲壮;第三句用“红”和“霜”冷暖色彩对比,渲染了_____

【2】阅读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本诗的结尾句和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都写到了燕昭王在黄金台招贤纳士的典故,表达的感情是否一致,请结合两首诗内容具体说明。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古诗文积累。

(1)《与朱元思书》中,从侧面表现江水清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谁家新燕啄春泥。

(4)《龟虽寿》一诗中,表现诗人虽近暮年,仍然老当益壮,雄心不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志在千里;____________,壮心不已。

(5)______________。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名著阅读。

有这样一只不知危险无所畏惧的灰颜色的   A   ,朝着那只螳螂迎面跑了过来。……螳螂把它的翅膀极度张开,它的翅竖了起来,并且直立得好像帆船一样。翅膀竖在它的后背上,螳螂将身体的上端弯曲起来,样子很像一根弯曲着手柄的拐杖,并且不时地上下起落着。

①这段文字出自法国昆虫学家________________中。

②本选段细致入微地刻画了螳螂准备捕食A________时的动作,生动地表现了螳螂________的特点。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植物也有语言

夏爱兰

①语言是人类沟通的工具,也是相互之间交流情感的桥梁。动物也有属于它们自己的“语言”,比如通过叫声或者肢体去表达意图。那么,植物有“语言”吗?很多人觉得植物既不会动也不会说话,无论周边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它们都无动于衷,怎么可能有自己的语言呢?

②20世纪70年代,一位澳大利亚科学家研究了植物对气候环境的反应,发现在严重干旱时期,植物会发出一些奇特的声音。通过进一步的测量和收集数据,他发现声音的源头在植物体内的输水管上,植物在缺水的情况下会发生微小的震动。另一位加拿大科学家发现,植物缺水时发出的响声大小和缺水程度是有相关性的,缺水越严重,发出的响声越大。但是,当时还无法对这种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倘若植物是因为缺水而有意发出这种声音的话,这种具有意识性的表现实在令人惊叹。

③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科学家发现植物的语言非常奇特且魅力十足,它们所发出的声音往往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为了揭开植物发声的奥秘,英国科学家罗德和日本科学家岩尾宪三发明了一种“植物活性翻译机”,通过连接放大器和合成器,就能够清晰地听到植物的声音。利用这台翻译机,他们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比如有些植物若长时间处于黑暗之中,一旦受到强光的照射,会发出较高音调的声音,如同人受到惊吓一般;有些植物在遭遇强风或者缺水时,发出的声音是低音调的,如同人承受很大的痛苦一般;有些植物在经历生长环境变化后声音会产生较大的差异,比如突然有舒适的阳光照射在身上或者在缺水的状态下突然被浇灌,声音会从刺耳变得很悦耳,这便是它们表达愉悦的一种方式。

④科学家对不同种类的植物声音进行研究后发现,不同物种间的声音也会有差别。为了探索植物之间的声音差异,美国科学家通过仪器对植物的声音进行测量。在植物叶片的不同位置放置两个微型电极,电极的作用是接收植物发出的信号,再通过一种特殊的仪器将这种信号转换成声音,并通过增幅机进行放大处理,形成一个完整的测试系统。通过对比测试,科学家发现不同种类的植物会有其独特的声音。比如,豆科植物中有的声音类似口哨,有的声音犹如哭泣,而茄科植物西红柿却能发出响亮动听的声音。

⑤植物的“语言”本质上来说是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的反应,就像人类感情中的喜怒哀乐。通过植物的这一特性,人们便可知晓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的变化和需求,从而进行针对性照顾,有效地提升它们的生命力。

(有删改)

【1】文章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文章第③段中加点词语“往往”能否删掉?为什么?

【3】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植物语言”的特点。

【4】“植物活性翻译机”的发明,让我们发现了生活中许多有趣的现象。也还有许多发明创造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请你联系现实举例说明,注意说明语言的科学、严密和准确。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作文

藤野先生诚恳、严谨的教导,朱德母亲无怨无悔的操劳……都给晚辈带来了心灵上的触动,对他们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生活中,是否也有一些人曾对你有过亲切的关怀和无私的帮助?相信你一定心存感激吧?

请以“ ,感谢您!”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600字左右;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