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初三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排序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

①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

②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③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

④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

A.①④②③

B.①③④②

C.④②①③

D.④③①②

2、下列画线成语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A.十五六岁的少年正值青春年华,当有目空一切的豪情壮志。

B.在世界杯羽毛球女子双打决赛中,中国队的两位姑娘配合得天衣无缝,获得冠军。

C.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之后,种种可怕情境令参观者印象深刻,叹为观止

D.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而灾难,却让一个鲜活的生命戛然而止

3、请选出下列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中国历史上这些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无一不是因作者饱受磨难而成。

②关于磨难,司马迁曾深有感触地说出下列掷地有声的话语:“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③磨难实乃人类文明成果的孵化器、催生剂和奠基石。

④此真乃千古良言,历久弥珍!我们甚至还可以将司马迁的名句续写下来:太史公受辱而作《史记》;杜甫流落乃成“三吏”“三别”;吴敬梓落第,方有《儒林外史》;曹雪芹困顿,而著《红楼梦》。

⑤假如当初这些文化先贤没有遭受如此磨难,恐怕人类就没有这些文化精品出现了。

A. ②③④①⑤   B. ④①③②⑤

C. ③②④①⑤   D. ③①⑤②④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智能设备本来应该是现代社会辅助学习的最佳工具,但在实践中却因使用得当与否而造成了学习障碍。

B.外卖小哥雷海为夺得第三届《中国诗词大会》总冠军,缘于他痴迷于古典诗词,13年坚持不懈日积月累的结果。

C.书法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近年来在教育部门的大力扶持下,使得中小学书法教育蓬勃发展,学生书法水平大幅提高。

D.为纪念马克思诞生200周年,学校决定在5月份举行有关马克思的图片展览、学术研讨、征文比赛等大型主题活动。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读下面两首诗,完成表格中的内容。

约客

宋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野望

宋 翁卷

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篇目

季节

事件(填写原句)

“闲”的情感解读

《约客》

初夏

(2)_______

绵绵不绝的雨,此起彼伏的蛙声,友人一直未到。诗人“闲敲棋子”,一个“闲”字体现了诗人此时的悠闲,同时也表达出友人最终未到的寂寞和无奈。

《野望》

(1)_______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晴朗天气下,野外山光水色无限好。诗人“看野水”又在水底处“见青山”。一个“闲”字写出诗人________的情怀。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__________,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②僵卧孤村不自哀,__________。(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__________,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

④飞来山上千寻塔,______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

__________,亭亭净植。(周敦颐《爱莲说》)

⑥天接云涛连晓雾,__________。(李清照《渔家傲》)

(2)默写陶渊明《饮酒》(其五)的后四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名著阅读。

【甲】这时已是早晨两点过后,我真是精疲力尽了,但在 A 的白而带黄的脸上,却还找不出一些疲倦的表示。每当吴亮平翻译和我记录的时候,他一忽儿在两个小房间中来回踱着步,一忽儿坐着,一忽儿躺着,一忽儿倚着桌子读一叠报告。他的夫人也还没有睡。忽然间,他们两个都扑向一只在蜡烛旁边僵萎的飞蛾欢呼起来。这确是一个很可爱的小动物。淡淡苹果色的绿翼,还镶着一条郁金香色和玫瑰色的柔软彩纹。他揭开一本书,把这片彩色的翅叶夹了进去。

——《红星照耀中国》

【乙】在选择住处时, B 常常轻视那些偶然碰到的以天然的隐蔽场所为家的种类。它总是非常慎重地为自己选择一个最佳的家庭住址。它们很愿意挑选那些排水条件优良,并且有充足而温暖的阳光照射的地方。凡是这样的地方,都被视为佳地,要优先考虑选取。它宁可放弃那种现成的天然而成的洞穴,因为这些洞都不合适,而且它们都十分草率,没有安全保障,有时其他条件也很差。

——《昆虫记》

(1)甲文中“ A ”处的人物是谁?并结合选文分析此人物的形象。

(2)乙文中“ B ”处的昆虫名称是______。结合【乙】文内容写出该昆虫超群出众的技能。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老枣树下的斑驳流年

①淅淅沥沥的秋雨,从晨落到暮。窗玻璃发出啪啪嗒嗒的声响,像极了老家院子里那棵老枣树上的红枣落到地面的声音。正是红枣上市的季节。老家院子里的老枣树上一定挂满圆滚滚紫溜溜的红枣了吧,被连绵的雨珠击落一地,树下有否拾枣的人?

②从前,红枣成熟的季节,母亲便挎了一篮子红枣给我送来。不厌其烦地和我絮叨小时候打枣的事儿。如今,这样的情景,于我成了一种高不可攀的奢望和梦想。母亲早就不记得那棵老枣树了。母亲连我也不记得了。

③老枣树是否还记得我和母亲?哦,一定会的。如我,永远不会忘记母亲和老枣树。

④我是老枣树看着长大的。除了母亲,我和老枣树最亲。每年燕子飞来的时候,我就围着老枣树转悠。终于看见青蒙蒙的芽儿了。终于开出黄盈盈的小花了。老枣树上长出一颗颗青粒儿的时候,我就闹着要母亲去够。母亲说,枣红了才好吃。

⑤绿碧碧的枣儿终于有了红意,我找来一根长棍子递给母亲,拉着她来到老枣树下。母亲仰头朝树上望,忽而举起棍子就打。落地的枣儿仿佛一只只欢蹦乱跳的兔子,满地撒欢。我小跑着来来回回追赶着去捡,心里浮泛着欢喜快乐的泡泡。当我将一颗枣抓在手里时,快乐的泡泡便从心里溢出来,飘满一院子,墙根的狗尾巴花也在笑。可是,才捡了几颗,母亲就停下不打了。母亲说,枣熟透了才好吃。等树上的枣全都变红的时候,母亲却又换了说法,得留着,过年时好给你蒸枣糕吃。从此,红枣成了一道过年时才能吃到的美味。

⑥母亲也有破例的时候。八岁那年,一天,放学后我一口气跑回家,哭闹着跟母亲要爸爸。母亲见哄弄不下,突然伸手打了我一巴掌,我更加起劲儿地哭喊起来。母亲把我按到怀里搂了一会儿,说,走,妈妈给你打枣吃。 那天,母亲的力气大得很,只一会儿工夫,树上的枣全都被她打光了,地上青蒙蒙一片。我抬头看母亲,她眼睛里湿润润的。

⑦十三岁那年,红枣刚刚收获下来的季节。一天,同桌因为我阻止她上课吃东西,便告老师我拿了她的橡皮,还骂我小偷。我向母亲哭诉后说,我不想上学了。母亲伸手抹掉我脸上的泪水,牵起我的手来到老枣树下,递给我一根长木棍,说,使劲儿往树上打,气出来心里就不觉得憋屈了。真的,我举起棍子噼哩啪啦打了一阵子,心里感觉舒坦多了。可跟着,我嘤嘤哭起来,树被我打得光秃秃的,地上落满树叶和树枝。我开始埋怨母亲,把枣树打坏了,就结不了枣了。母亲却笑微微地说,枣树越打越旺。我想,这一定是母亲用来骗人的话。直到第二年秋天,一颗颗圆滚滚红艳艳的枣儿挂满老枣树,我才相信母亲的话是真的。

⑧十七岁那年,我高考落榜。这是一个让人绝望的消息。我抓起一根棍子,对着老枣树一通猛击,直到精疲力竭,瘫坐在地上。不知道什么时候,突然我被一阵冷风吹醒。这时我才发现,院子里已洒满月光。起身准备回屋,身上的毛毯掉落地上,弯身去拾,一眼看见母亲,坐在地上睡着了。顿时,我的眼泪叭嗒叭嗒掉下来。

⑨一次次,我用打老枣树的办法,平息了心里的委屈和怨愤。但我不知道,当我拼命抽打老枣树的时候,母亲的心有多疼。

⑩忽而觉得,母亲就是一棵老枣树,含辛茹苦,将我拉扯成人,我却因为生活中的风吹草动或种种不如意一次次向母亲哭诉和发泄,而每一次哭诉和发泄都会像刀子一样剜割着母亲的心。然而,越是这样的时候,母亲对我的爱就越浓烈。

后来,我离开了母亲,离开了那棵老枣树。无论我走到哪里,每年收枣的季节,母亲总会挎一篮子红枣给我送来,不厌其烦地和我絮叨小时候打枣的事儿。这让我觉得,我从没离开过老枣树,就像从没离开过母亲一样。

夜深了。秋雨依然淅淅沥沥,窗玻璃发出啪啪嗒嗒的声响,像极了老家院子里那棵老枣树上的红枣落到地面的声音。伸手按灭台灯,叮嘱自己,睡吧,好去老家院落里,捡拾那一颗颗圆滚滚紫溜溜的红枣,以及像阳光一样散落一地的斑驳流年。

【1】文章⑤、⑥段描写了母亲两次打枣,请仔细阅读完成下表。

打枣的原因

打枣时母亲的心理活动

第一次打枣

①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打枣

③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人物描写角度,联系上下文赏析下面的句子。

母亲伸手抹掉我脸上的泪水,牵起我的手来到老枣树下,递给我一根长木棍,说,使劲儿往树上打,气出来心里就不觉得憋屈了。

【3】“忽而觉得,母亲就是一棵老枣树”,联系全文说说母亲和枣树有哪些共同之处。

【4】读了本文后你对父母的爱、对亲情一定有了更多的感悟,结合文中对母亲的描写和作者的感情,谈谈你的认识。(50--100字)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题目二:

利哈乔夫说:“一个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

请以“教养”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

②立意自定;

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④不得引用、抄试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

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和地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