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初三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 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的泉水,它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

B. 生活中难免遇到许多困难,这个时候,我们应该知难而上,不能踌躇不前。

C. 中国乒乓球队在世界赛场屡创佳绩,实属妙手偶得

D. 一声巨响之后,在场的每个人都一副张目结舌的样子,弄不清楚刚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2、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于奴隶人之手(辱:受屈辱) 才美不外(见:通“现”,显现)

B. 有仙则名气)   可以素琴(调:弹奏)

C. 恐前后受其敌:敌人)   屠自后断其(股大腿

D. 一寺临河岸边)   数小舟(棹:船桨

3、下列对文学常识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我国古代典籍中的“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

B. 《大道之行也》是《礼记·礼运》中的一段,是孔子对学生言偃说的一番话。

C. 《北冥有鱼》出自庄子《逍遥游》,作者是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之一。

D.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居易的《卖炭翁》都是古体诗。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是否善于积累,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

B.在老师的鼓励下,使小明在学习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C.听她讲话的声音,这人大概有二十三四岁左右。

D.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学习语文,还要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标题中“送别”二字怎么理解?

2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之妙,试简要分析“山随平野尽”中“随”字的表达效果。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名篇名句默写 【(1)—(4)题中任选两题作答,(5)(6)题必答】

(1)微动涟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欧阳修 《采桑子》)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 《浣溪沙》)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亲戚畔之。(孟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蝉则千转不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吴均 《与朱元思书》)

(5)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借用典故,赞美边关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表达了为国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杜牧《赤壁》一诗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二乔的命运,含蓄地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   蝉的隧道大都是深十五六英寸,下面较宽大,底部却完全关闭起来。做隧道的时候,泥土搬到哪里去了呢?为什么墙壁不会塌下来呢?谁都以为蝉的幼虫用有爪的腿爬上爬下,会将泥土弄塌了,把自己的房子塞住。其实,它干起活来简直像矿工或铁路工程师。矿工用支柱支撑隧道,铁路工程师利用砖墙使地道坚固。蝉同他们一样聪明,在隧道的墙上涂上灰泥。它身子里藏有一种极黏的物体,可以用来做灰泥。地穴常常建筑在含有汁液的植物根须上,是为了从这些根须取得汁液。

(节选自《昆虫记》)

1经过长期细致的观察,法布尔揭开了昆虫世界一个又一个的奥秘,如上文提到的“蝉的幼虫建造地穴的方法”。通过阅读《昆虫记》,你一定还了解了其它昆虫在习性、劳动、繁衍等方面的奥秘,如:______________

2周作人评价法布尔说:“他以人性观照虫性。并以虫性反观社会人生。”请仿照下面示例,从书中任选一种昆虫(蝉除外),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示例:作者对昆虫的描述洋溢着对生命的尊重与关爱,同时对昆虫的观察又折射出对人类世界的思考。例如:他把蝉的幼虫当作人来写,说它像矿工或铁路工程师一样聪明,会用粘液当灰泥使隧道坚固;同时会将地穴建在含有汁液的植物根须上,以便就地取材。这些做法也提醒我们人类:做任何事情都要动脑筋并考虑周全。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文章,完成下面的问题。

温暖的苇花

①芦苇的花,最不像花,像是用轻软的丝絮絮出来的。

②出城,逢到有河的地方,有沟的地方,就能看到它。不是一棵一棵单独生长,要长,就是一片,一群。挤挤挨挨,摩肩接踵,亲亲密密。它们是最讲团结精神的。这一点,比人强。人有时喜欢离群索居,喜欢独立特行。所以,人容易孤独,而芦苇不。

③风吹,满天地的苇花,齐齐的,朝着一个方向致意。它让我想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那样的诗句来,那是极具苍茫寥廓,极具凄冷迷离的景象。可是,我眼前的苇花不,一点儿也不,我看到的,是一团一团的温暖。冬阳下,它像极慈眉善目的老妇人的脸,人世迢迢,历尽沧桑,终归平淡与平静。

④我一步一步下到河沿,攀了两枝最茂盛的苇花。一旁的农人经过,看我一眼,笑笑。走不远,复又回过头来看我一眼,笑笑。他一定觉得我的行为好笑,采这个做什么呢!

⑤我是要把它带回家的。家里有花瓶,靛青色的,上面拓印着一片一片肥硕的叶。这是我的一个学生,在江西读书,不远千里给我捎回来的。花瓶太大,没有花能配它。插两枝苇花进去,却刚刚好。苇花伸出长长的脖颈,在我的花瓶上方笑,绵软、温柔,一团和气。

⑥来我家的人看到,惊奇一声,这不是芦苇吗!

⑦当然是。寻常的物,换了一个环境,就显出不寻常来。有一句话讲,环境造就人。其实,环境也造就物的。

⑧我的老父亲看到,却吃吃笑出声来。他说,丫头,亏你想得出。我知道父亲笑什么,老家遍地芦苇,没人拿它当宝贝的。

⑨冬天,农闲。家家要做的事,就是去沟边河边割芦苇,运回家当柴火。一丛一丛的芦苇倒下,苇花受了惊吓,扑扑扑,四下飞散,飞絮满天。农人的头上身上,都沾满苇花。他们把它当尘一样的,随便拍拍,轻描淡写。弯腰,却在小鸟用苇花垒成的窝里,捡到几只还温热着的鸟蛋。他们很高兴地把鸟蛋揣进怀里,哪里顾得上半空中,鸟的凄凄鸣叫呢。他们的眼前,晃过家里几个孩子的小脸。请原谅,贫穷年代,那是孩子的美食。

⑩我的祖母用苇花絮过枕头和尿垫。她称苇花叫茅花。“那个时候,天冷得嘎嘎叫啊,我的手冻得裂了口子,还是一条沟一条沟去摘茅花,摘回来给你爸絮枕头,絮尿垫。茅花软乎乎的,我的儿子枕在上面睡在上面就不冷了。”——祖母每说到这儿,就停下来,眼神里波光乍现。她想起她初为人母的幸福时光了,多遥远哪。而我,总会在她的话里,发好一会儿的呆。我转身,看着头发已渐灰白的父亲想,这么老的父亲,也是被他的母亲疼大的。人类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就是因为这样的爱啊,年年复年年,如苇花。

也见过村人用苇花编毛窝的。这是一种草鞋,编出的毛窝,像毛茸茸的小船儿。天寒地冻,冻僵的双脚,伸进毛窝里,又轻软,又暖和。人被冻僵的神经,也一下子活络起来。贫穷年代,它默默无闻地,温暖了多少双脚啊!

现在,毛窝已很少见了。今年,我去一个山沟沟游玩,在一间供游人游览的旧作坊里,赫然见到毛窝。它们被染成五颜六色,一双一双串在一起,挂在墙上,成了艺术品。

【1】根据选文概括作者围绕苇花写了哪几件事。

【2】选文标题《温暖的苇花》有什么作用?

【3】按照括号里的要求回答问题。

(1)不是一棵一棵单独生长,要长,就是一片,一群,挤挤挨挨,摩肩接踵,亲亲密密。(赏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苇花伸出长长的脖颈,在我的花瓶上方笑,绵软、温柔,一团和气。(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4】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与下文作者眼前的苇花形成了对比。

B.第⑥段在文中有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C.这是一篇借物抒情类的文章,作者借苇花主要抒发了自己对儿时生活的怀念。

D.苇花帮助人们度过贫穷的年代,同时苇花具有团结精神,这些都让作者喜欢。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甲、乙两个好朋友吵架,乙打了甲一拳,甲在沙地上写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拳”。又一次外出时,甲不小心掉进河里,乙把他救了上来,甲在石头上刻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乙问甲为什么要这样记录?甲说:“写在沙地上,是希望大风帮助我忘记;刻在石头上,是希望刻痕帮助我铭记。”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可以忘记的,有许多事情又是需要铭记的。

请以“忘记和铭记”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