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繁衍(yǎn) 分泌(mì)
B. 胚胎(pī) 蟾蜍(chán chú)
C. 乳腺(xiàn) 卵子(luǎn)
D. 囊胚(náng) 鲫鱼(jì)
2、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是 ( )
①为了实现人生最美好又最接近现实的结果,我们不得不学会取舍,适时摘掉那些多余的“花”和“果”。
②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生命都能焕发光彩,并不是所有的梦想都能开花结果。
③在人生的航程中,生活就如同一棵开花的树。
④有时候,我们的梦想很多,想要的“果”很多,理想的树上花团锦簇。
⑤可是,现实却屡屡冷酷地告诉我们:尽管世界因生命而美丽,生命因梦想而精彩。
A.④⑤③②①
B.③④②⑤①
C.③④⑤②①
D.①③④⑤②
3、诗句配对:下面这首五言律诗的第六句不小心被墨渍污染,请根据律诗的相关知识选出最恰当的一句( )
西湖春晓(清)魏宪
十里寒塘①路,烟花②一半醒。
晨钟催落月,宿火③乱稀星。
欹④枕看湖白,
笙歌方一歇,莺啭柳洲亭。
【注】①寒塘:指西湖。②烟花:指花色柳色。③宿火:指西湖及周边人家的灯火。④欹:同“倚”。斜靠,斜倚。
A.屏掩半山青
B.归思欲沾巾
C.开窗喜屿青
D.老病有孤舟
4、下面句子,语序排列合理的一项是( )
A.北京大学中文系的一位有30多年教龄的优秀的教授。
B.学生、领导、老师都参加了开学典礼。
C.他跳下池塘,来到池边,很快就游过去了。
D.我们认真研究并听取了大家的意见。
5、赏析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下列对该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机盎然的景色。
B.题目中的“行”在诗歌里表现为行之路径、观景的层次等。
C.颈联诗人运用“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静态画面。
D.结尾处诗人直抒胸臆,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中。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默写
(1)_______________,恨别鸟惊心。
(2)角色满天秋色里,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自将磨洗认前朝。
(4)报君黄金台上意,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九万里风鹏正举。
(6)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回答问题。
(甲)他爱护部下是天下闻名的。自从担任全军统帅以后,他的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早期常常赤脚走路,整整一个冬天以南瓜充饥,另外一个冬天则以牦牛肉当饭,从来不叫苦,很少生病。他们说,他喜欢在营地里转,同弟兄们坐在一起,讲故事,同他们一起打球。他乒乓球打得很好,篮球打个“不厌”。军队里任何一个战士都可以直接向总司令告状——而且也常常这样做。他向弟兄们讲话往往脱下他的帽子。在长征途中,他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自己却大部分步行,似乎不知疲倦。
(乙)悟空打死小妖,变作它的模样,来到妖怪母亲门前,叫开了门,道:“我是平顶山莲花洞差来请老奶奶的。”到了二层门下,闪着头往里观看,见那正当中高坐着一个老妈妈。
悟空见了,在二门外捂着脸,脱脱的哭起来。你道他哭怎的,莫成是怕他?就怕也便不哭,况先哄了他的宝贝,又打杀他的小妖,却为何而哭?他当年曾下九鼎油锅,炸了七八日也不曾有一点泪儿。只为想起唐僧取经的苦恼,他就泪出痛肠,心想道:“老孙既显手段,变做小妖,来请这老怪,没有个直直的站了说话道理,一定见他磕头才是。我为人做了一场好汉,止拜了三个人:西天拜佛祖,南海拜观音,两界山(即五行山)师父救了我,我拜了他四拜。为他使碎了肝肺,用尽了心。一卷经能值几何?今日却教我去拜此怪。若不跪拜,必定走了风讯。苦啊!算来只为师父受困,故使我受辱于人!”到此际也没奈何,撞将进去,朝上跪下道:“给奶奶磕头。”老怪问道:“你是那里来的?”悟空道:“平顶山莲花洞,二位大王差来请奶奶去吃唐僧肉。”老怪大喜道:“好孝顺的儿子!”就叫抬出轿来。
(节选自《西游记》第三十四回,有改动)
【1】甲文段出自名著《_____________》,文中的“他”是_____________(填姓名)。
【2】乙文段中,一向坚强勇敢的孙悟空却“哭”了,并“跪”在老妖怪面前,这反映了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铁凝
①人工智能时代以疾风暴雨之势降临人间,深深地改变了人类生活、生产演化的规则,颠覆了人们衣食住行用的传统生活方式,也严峻地冲击着人们传统阅读书籍的习惯。如今,在几乎人人一部手机和电脑的情况下,网络阅读已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 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但我觉得,人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②上世纪70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我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量。
③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着田野的草垛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也许正是阅读让他度过了那段苦难的岁月。
④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性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打击你,让你感到既甜蜜又酣畅。
⑤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
⑥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的、实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
⑦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或许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改动)
【1】下列对“有重量的”阅读,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 B.是无功利性、无预期的自发性阅读。
C.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式阅读。 D.是各取所需、立竿见影的快餐式阅读。
【2】下列材料,能够论证本文观点的一项是( )
A.“读书时也应该像牛进食一样,不但慢慢咀嚼,而且需要反刍,把吃进的草料再加以精磨详研,如此反复,当然效果极佳。”——刘心武
B.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C.东吴大将吕蒙不喜读书,经过孙权再三劝读,他才答应。不久,鲁肃与吕蒙共商国事,发现他谈吐不凡,感慨他变化很大。吕蒙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D.意大利卓越画家达·芬奇从小就爱好绘画,在老师的指导下,他苦练素描基本功,经过长期的艰苦磨练和实践,终成一代艺术大师。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阅读能使人们快速、便捷地获得大量信息,但人们也由此产生了某种难言的失重感。
B.“无用”的阅读不为生计,令人心境解放,容易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温暖和自身的价值。
C.文章除了引用举例、对比的论证方法外,还运用了比喻论证,如第①段的“疾风暴雨之势”“细嚼慢咽似的”等。
D.文章通过准确、通俗、朴实的语言将“有重量的精神运动”这个抽象的内容阐述的清楚明了。
9、语言运用。
班里面有一位同学因为家庭原因要转学了。班主任提议每位同学给他写一封告别信。有学生反对,觉得现在都21世纪了,写信这种方式太土了。对此你怎么看?请阐述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15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