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初三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以下各组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宇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记(zài)       推崇       峦叠嶂(chóng)       俯仰生姿

B.维(qiān)       题拔       摩肩接(zhǒng)       自出心裁

C.雕(lòu)       嶙峋       不绝(yì)       春寒料峭

D.遒(jìn)       斟酌       享台轩(xiè)       因地制宜

2、阅读下面的诗歌,选出鉴赏有误的一项(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A.本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篇没发一句议论,却充分表达出对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及对宫市的痛恨之情。

B.通过脸色、鬓发、十指等细节描写,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写出其劳动的艰辛。

C.“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使用同情口吻写卖炭翁内心的矛盾冲突。

D.“翩翩”采用白描的手法,写两名太监的轻快潇洒之态,给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敦实                    先锋队                 自圆其说                  相辅相承

B.喧腾                    湿漉漉                 风云变幻                  格物致知

C.旷野                    端午节                 纷至踏来                  不知所措

D.浮燥                    摄像头                 轻歌曼舞                  和颜悦色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课堂上,语文老师幽默的语言常常让学生忍俊不禁的笑了。

B. 在演讲比赛中,张丽的演讲抑扬顿挫、慷慨激昂,赢得现场观众的一致好评。

C. 语文成绩的提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急功近利,投机取巧是不可取的。

D. 土改时,对那些称霸一方,为富不仁的乡绅土豪,根据人民的意愿,进行了狠狠地打击。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描述“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所表现的画面。

【2】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卖炭翁》一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

C.“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这两个词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D.“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就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古诗文默写

(1)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家书抵万金。

(3)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去年天气旧亭台。

(5)李清照的《渔家傲》中展现出一幅辽阔、壮美、海天一色的画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回答问题。

①他像醉鬼一样东摇西晃,双腿打颤,走向车站。他发着高烧上工已经很久了,不过他觉得今天烧得比往常厉害。

吞噬生命、削弱全队战斗力的伤寒也向(A)进攻了。但他那健壮的身体在抵抗着,接连五天,他都打起精神从铺着干草的水泥地上爬起来,和大家一起去上工。他身上穿着暖和的皮夹克,冻坏的双脚套着(B)送给他的毡靴,但这些都救不了他。

每走一步他都觉得有样东西在猛刺他的胸口,冻得上下牙直打架,两眼昏黑,周围的树木像旋转的木马一样打转。

②母亲把沉甸甸的包裹送到邮局。焦急等待的日子开始了。他一生中还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痛苦而焦急地等过来信。他从早班信盼到晚班信。

失败的预感一天比一天强烈。他意识到,一旦小说遭到无条件的拒绝,那就是他的灭亡。那时候他就没法再活下去了。活下去也没有意义了。

此时此刻,郊区海滨公园的一幕又浮现在眼前,他一次又一次地问自己:“为了冲破这铁环,重返战斗行列,使你的生命变得有益于人民,你尽了一切努力了吗?”

每次回答都是:“是的,看来,是尽了一切努力了。”

(1)以上文段出自①《_______》,选文中“A”“B”两个人物分别是②_______、③________

(2)从选文中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3)联系整部作品,理解“为了冲破这铁环”中“铁环”的含义并简要叙述他在成长过程中两次冲破“铁环”的经历。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请阅读《灯如红豆》一文,回答下列各题。

灯如红豆

侯志明

①纪昀有言:“灯如红豆最相思。”

②夏日炎炎的夜晚,我经常会在夜深人静后走向阳台,看城市迷人的夜光。望着望着,有时会掉下眼泪来。

③我总会想到童年、少年时陪伴我的那盏小煤油灯。

④那是一盏自制的、简单的煤油灯。一进腊月,母亲就要夜夜坐在小油灯前,赶做新衣或者浆洗旧衣。白天辛苦一天,晚上还要干活到下半夜。有一天,我睡醒一觉,发现母亲还在灯前纳鞋底做新鞋,腿上盖着被子,身上披着棉衣。一手拿着鞋底,一手交替拿锥子和针线。先用锥子扎,再用针穿线,再在膝盖上使劲地勒紧。我看着看着,忽然看见她浑身一抖,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然后用左手紧紧地攥住右手的食指,斜倚在了窗台上。过了五六分钟吧,她又坐了起来,拿起没做完的活儿。我想过去搂住她看看扎伤的手,想劝她去睡觉,但我一张口,说出的却是“妈,我要尿尿”。妈没有抬头,只是说“灯亮着呢,去吧”。尿完尿,我回转身,站在那儿,盯着母亲,希望她看我一眼,等来的却是“冷,快去睡,感冒了过不好年”。她仍没有抬头。“那你怎么还不睡?”“快完了,一会儿睡。”在母亲的心里,赶制孩子过年的新衣新鞋,这些活儿不但是定了量的,而且也是限了时的。年年如此。

⑤直到今天,在我心中,那盏小小的油灯从没有熄灭。它渺小像母亲,它柔弱像母亲,但它明亮也像母亲。母亲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照亮了我们艰难生活的每一天。

⑥后来,我们家又有了另一盏油灯。那是一盏玻璃底座,玻璃肚子,带了玻璃灯罩的油灯。自从有了这盏灯,我们总希望父亲天天点亮这盏灯,那样不但整个家里会明亮很多,而且我们可以蹭亮光看书写作业。有一年的年底,父亲又点亮那盏灯,开始清点账目,我又蹭光写起作业,写完我就去睡了。但我睡醒一觉,发现父亲仍然在翻本子打算盘。“爹,咋了?”“没咋。”他没有看我。“没咋,那咋不睡?”我又问。这时他转过脸,看着我说:“有两毛钱,对不上账。”“多了还是少了?”我接着问。“多了。”他说。“多了,那好呀!”我说。他又转过头并拧小灯火,走过来坐在炕沿边摸着我的脸:“不知道给谁少算了。两毛,一个壮劳力两天才能挣到。”

⑦在我心中,那盏小小的油灯也从来没有和父亲分开过。它教给我认真、公道、善良地对人对事,遇有疑难、面对选择时推己及人。

⑧后来,我上了高中。为了在教室关灯后能多学习一会儿,我备了一盏小油灯。多少次,在寒冷的冬天,我的手冻得不能拿笔想放弃的时候,是这盏小小的灯给了我些许的温暖。尤其难忘的是,有一个冬天的早晨,我带了灯去教室背书,可是只过了一会儿就油尽灯灭,正在我不知如何是好时,一个与我坐得不远的女同学将她的灯推到了我的面前,自己站起来走出了教室。这一举动是我万万没想到的,因为在那个年代,男女同学是连话都不说的。何况这个女同学是我们男生认为最丑,而且她也应该是意识到了的。那一刻,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美。

⑨几十年来,陪伴我的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油灯,都已难得见到了,但它照耀我前行的路却是那样的明亮宽展,给我的启迪又是那样的深刻受用。

⑩“灯如红豆最相思”的前面还有一句,是“书似青山常乱叠”。把灯和相思联系起来的这位诗人,升华了我对灯相思的境界和品位。

(选文有删改)

(1)文章重点写三盏“小油灯”它们都给了“我”启迪。结合全文填写表格。

“小油灯”

相关人物

给“我”的启迪

第一盏

母亲

积极面对困难,生活的道路会越来越明亮。

第二盏

父亲

___

第三盏

女同学

___

(2)文章第②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文章以“灯红如豆”为题目,有什么妙处?

(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灯”照亮了家里父亲和母亲每个忙碌的夜晚,陪伴“我”长大,寄托着“我”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B.“灯”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主要描写了“我”想象中的油灯的样子、作用以及自己对灯的感情。

C.第④段画线句运用外貌描写写出了母亲在灯前纳鞋底、做新鞋的情景,突出了母亲的勤劳和面对穷困生活坚韧的品质。

D.第⑥段表现出父亲因为多了两毛钱对不上账而焦虑、犯愁的情态,刻画出父亲做事认真、为人公道的形象。

E.文章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不仅表达了“我”对油灯的怀念,也暗含着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对“我”的影响和带给“我”的精神财富。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

苦,原是生活中的蜜。人生的一切收获都压在这沉甸甸的苦字下边。

(冯骥才《苦夏》)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你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经历,可以抒发情感,可以阐述观点……

要求:(1)立意自定,题目自拟。(2)文体自选,诗歌除外。(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个人信息,如地名、校名、人名等。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