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诗是 的活东西,史诚然是它的 ,然而假如单凭内容是否在史书上信而有征(可靠而且有证据)这一点来判断诗歌的 ,就仿佛要从 X 光透视里来鉴定图画家和雕刻家所选择的人体美了。
A.有情有意 核心 主旨
B.有血有肉 骨干 价值
C.有血有肉 核心 价值
D.有情有意 骨干 主旨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当布谷鸟开始唱歌,使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B.斯石英可以在实验室里制造,但它们在自然界中存在吗?回答是肯定的。
C.学习事理说明文,要学会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善于发现问题、质疑问难、思考问题,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D.我和我的学生注意到每支雁队组成的数字大多以六只或以六的倍数为主组成的。
3、给空缺处选填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一个人茫然走在高楼林立的街道尽头,不知道要去的地方,不知道要寻的方向,凄凄然走在月光下,闻不到酒的醇香,看不到鸟儿的飞扬,但我渐渐悟出了母亲心中的月华——_________________而我是否就是母亲当年所期盼的月华呢?
A.不得不说子女的健康成长就是母亲心中最耀眼的月华。
B.难道子女的健康成长就是母亲心中最耀眼的月华吗?
C.子女的健康成长就是母亲心中最耀眼的月华。
D.子女的健康成长不就是母亲心中最耀眼的月华吗?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一句中主语是“多读书,读好书”,谓语是“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
B. “树梢上,美丽的小鸟高兴起来啦!”一句“树梢上”是主语,“美丽的”是定语,“起来”是补语。
C. 《水浒传》中武松血刃潘金莲、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风雪山神庙等情节,展现了武松崇尚忠义、勇而有谋、有仇必复、有恩必报的性格特点。
D. 明末清初小说家施耐庵在《水浒传》中,讲述了“拳打镇关西”“醉打蒋门神”“火烧草料场”、 “智取生辰纲”等一个个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英雄故事,使人酣畅淋漓。
5、学校摄影社团想根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意境拍摄一个视频短片,请你帮他们完成下面的拍摄脚本。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视频脚本(部分)
诗句 | 画面内容 | 画面声音 | 预期表达效果 |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 茅草、江面、树木、水洼、诗人 | ① | 渲染凄苦的氛围,衬托诗人愁苦的心情。 |
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 被子、孩子、漏 屋、床、雨、诗人 | 雨声 | ② |
【2】诵读诗歌需要把握好重音,你认为画线句哪一个字或词语最需要重读?请说明理由。
6、根据课文默写。
①荡胸生曾云, ______________。 (杜甫《望岳》)
②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 (王安石《登飞来峰》)
③ ______________,今日又南冠。 (夏完淳《别云间》)
④山河破碎风飘絮,______________。 (文天祥《过零丁洋》)
⑤五岭逶迤腾细浪,______________。 (毛泽东《七律 长征》)
⑥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 (柳宗元《小石潭记》)
⑦______________,甲光向日金鳞开。 (李贺《雁门太守行》)
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
(1)以上文段选自我国著名翻译家、教育家_______写的《________》。
(2)他想让他儿子成为怎样的人?
8、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的槐花蒸饭
程银子
①槐花是一种纯绿色食物,槐花蒸饭更是一种美食,美食是让人一看就想吃的美味。
②在我背馍上学的童年,有幸享用了这种绿色美味,不过那不是特意追求绿色食物,也不是贪吃美味,恰恰是饥饿迫使母亲不做槐花蒸饭不行,我不吃槐花蒸饭就得饿肚子的情形,饥饿造就我享用这种绵长的香味,并无法选择和挑剔。
③春暖花开,槐叶露芽,母亲望眼欲穿,天天盼着槐花开。终于,槐花开了,琼花玉叶,含羞待放,一朵朵,一串串,临风飘动,清香弥漫,令人陶醉!那时候,母亲常以我家门前有这棵旺盛的槐树为荣,因为方圆十里只此一棵大槐花树。每逢花开,白茫茫一片,站在树下看,树上挂满花絮,好像一事串诱人的白葡萄,一阵微风吹拂,阵阵沁人心脾的幽香扑鼻而来,我禁不住深深地呼吸着,真想把这淡淡的槐花香气全吸进腹中。
④母亲先是用带勾的长竹杆勾摘最下边枝丫上的槐花,拿回家用清水洗净,控干水分,取少许食用油把槐花拌匀,撒上面粉,使槐花表面均匀裹着面粉,用双手抖起来拌,拌好放进锅里蒸熟,再拌上蒜泥、香油、葱花或非菜。没有麦面粉时,她只有在槐花里拌些玉米糁或玉米面,调些山椒粉、野葱苗或野蒜苗,揭开锅盖,还真香气扑鼻,回味无穷。
⑤那年月,粮食不足,蔬菜短缺,那散放着浓浓香气的槐花蒸饭,当然令人垂涎。家里有客人时,母亲便特意往槐花里多拌进些白麦面和猪板油,吃起来软绵和味,口感别样。拌玉米糁或玉米面的槐花蒸饭,也大为不同。多少年来,母亲就擅长做槐花蒸饭。她做得很从容,湿干生熟恰到好处,左邻右舍常常为母亲的槐花蒸饭所折服。渐渐的母亲摘不到方便的槐花了,就由父亲上树去勾摘。
⑥其实槐花也能生吃,听父亲说,在我12岁那年,村里闹灾荒,父亲勾摘完了树上所有的槐花后,还掐摘了树上的鲜嫩槐叶,用嫩叶拌玉米糁蒸熟,唤来周围几户饥饿的人们,让他们大饱口福。母亲不忍看到邻居们饥饿的样子,常常还把自己晒干的槐花拿给他们享用。邻居刘二叔将下槐树上所有的老槐叶和椿树叶晒干粉碎,掺入部分米面,裹腹充饥,那是常事。
⑦一日,父亲的老战友梅类元不远几百里来到巴山深处寻找山里美食,连日来,他一路奔波,专门来到我家。听父亲说人家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美食家,家里没有好吃的招待客人,母亲一时慌了神!于是,母亲挖空心思,在厨房为客人准备槐花蒸饭,当母亲揭开锅盖,往蒸饭里撒入非菜葱末时,清香的槐花气味满屋飘散,萦绕在客人鼻翼。
⑧美食家嗅觉灵敏,他问:“屋里什么如此喷香?”父亲说:“这是槐花蒸饭。”这时母亲己端来了槐花蒸饭请客人吃。母亲愧疚地说:“穷山僻壤,没有啥好吃的食物,做得也不精细,你将就吃点吧!”谁知梅类元先生贪馋地大嚼大咽,一连吃了三大碗,梅先生高兴地说:“这是我有生以来吃到的最天然的美食。”梅先生很认真地询问了母亲槐花蒸饭的详细做法,走时还向母亲讨要了一包晒干的槐花带上。从此,母亲独特的槐花蒸饭,更加留传乡里,远近闻名。
⑨如今,母亲远去,我久居城里,再也吃不到那种带着母亲气息的槐花蒸饭了!今年春上,我在街上看到有人在卖槐花蒸饭,买了些回家吃,但总感觉缺少母亲的味道,而那是一种家乡的味道,幸福的味道!
【1】文章以“母亲的槐花蒸饭”为题,有什么作用?
【2】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1)树上挂满花絮,好像一串串诱人的白葡萄,一阵微风吹拂,阵阵沁人心脾的幽香扑鼻而来。(从修辞角度赏析)
(2)谁知梅类元先生贪馋地大嚼大咽,一连吃了三大碗。(从描写角度赏析)
【3】请结合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母亲的形象。
【4】本文主要蕴含了哪些情感?请简答。
9、文题:有幸遇到你
要求:①卷面整洁,字迹清楚;
②自定立意,自选角度,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