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敦实 先锋队 自圆其说 相辅相承
B.喧腾 湿漉漉 风云变幻 格物致知
C.旷野 端午节 纷至踏来 不知所措
D.浮燥 摄像头 轻歌曼舞 和颜悦色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标致”在这里是反语,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不务正业、附庸风雅的行为和庸俗麻木本质的厌恶和讽刺。)
B.有一天,玛丽像期盼别人已经答应给的玩具的小孩一样,怀着热切的好奇心说:“我真想知道‘它’会是什么样子,它的相貌如何。” (引用居里夫人自己的话,既补充了历史细节,也展现了她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痴迷,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C.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意思是说女主人公在不经意间受到了绿叶繁花的逗引,不禁吃惊日子过得飞快,于是想到折花送给远游的丈夫。)
D.消息的正文结构通常是按照重要性递减的原则安排的,即所谓“倒金字塔结构”。
3、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A.初春时节,旭日初升,时任杭州刺史的白居易来到别称钱塘湖的西湖游春,登孤山寺,入贾亭,赏湖水,在白沙提上漫步赏花。
B.只见早起的莺儿抢占着向阳的树枝歌唱着江南的旖旎春光,几只刚刚飞来的燕子正在啄泥衔草建筑新巢。它们的出现标志着春天已经重新来到西湖。
C.一路走来,平坦修长的白沙提是诗人最爱的西湖景致,这里头上绿树成荫,脚下绿草茵茵,处处繁花盛开,步行的、骑着马儿的游春的人们穿梭往来。
D.苏轼在诗中赞叹“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白居易这首诗所描绘的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虽是生机盎然,更像是淡妆的西子。
4、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背影》是一篇抒情散文,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情致爱,抒发了作者在生活困顿、精神压抑的情况下对父亲倍加思念之情。
B. 《风筝》选自鲁迅的《野草》,全文笼罩着深沉的悲哀,鲁迅觉悟到自己曾经的行为是对弟弟精神的虐杀而心情沉重。
C. 《想和做》的作者是胡绳,是中国著名的哲学家。
D. 《最苦与最乐》作者梁启超,是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5、阅读下面古诗,回答各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请对这首诗中画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____,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_____的私语;想起祖父____的胡须,同洪亮大方的____;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____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7、名著阅读与综合实践。
A憋了好久的怒火,再也按捺不住,终于爆发了。他总是这样,一发起火来,动作就异常迅猛。“怎么,你们这帮坏蛋、奸商,竟敢欺负人?”A像蹬着弹簧,两手一撑就蹿到中铺上,挥起拳头,朝莫季卡那副蛮横无耻的脸上猛力打去。这一拳真有劲,那个家伙一下子就栽下去。跌落在过道里的人们的头上。“你们这帮混蛋,统统给我滚下去。不然的话,我就要你们的狗命!”A用手枪指着上铺那四个人的鼻子,怒冲冲地吼着。这样一来,局面完全改变了。丽达密切注视着周围所有的人,要是有谁敢碰碰A,她就准备开枪。上铺马上腾出来了,那个贼眉鼠眼的家伙也慌忙躲到隔壁的铺位上去。
(1)以上文段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文段中的A是____________,这段文字突出了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征。
(2)阅读下面有关资料,你从中发现了什么?(限20字内)
1949年,我国人口为5.4亿,到2000年则增长为12.95亿。我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20%。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很少,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我国是严重缺水的国家,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很低。
人在一生中,需要各种各样的资源,如水、空气、土地、动植物资源、能源等。人们为了获取这些资源,毁林开荒、开垦草原、围湖造田,结果造成水土流失和气候失调,洪水、旱、涝等灾害频繁发生。
黄土高原原来有茫茫的林海和无边的草原,非常适合人类居住,如今黄土高原的许多地方已经变成了沟壑纵横的荒山秃岭。
|
|
|
|
|
|
|
|
|
|
|
|
|
|
|
|
|
|
|
|
8、我就是那个画画最好的姑娘
绒绒
①我从小最怕和别人比。无非是比谁穿的衣服好看,谁的零花钱多,谁家亲戚又从一个很远、远到不知道叫什么的地方寄来了礼物……小时候,我家的生活不宽裕,又没有一个住得这样“远”的亲戚,所以我总是那个在一旁羡慕其他人的、性格有些孤僻的小女孩。
②后来,我终于发现自己有一项别人都比不上的技能——画画。
③美术老师经常让我帮他做一些事情。比如,学校的公告栏需要经常换板报,下午放学以后,老师就带着我把原来的板报擦掉,用各种颜色的粉笔,画一版更加多彩、漂亮的板报出来。
④慢慢地,我发现自己再也不是曾经那个只会躲在角落里羡慕别人的小女孩了。每次画完学校的板报,同学们第二天一早看到跃然于黑板上的画面,就会像他们曾经讨论衣服、零花钱和礼物一样,围到我身边,追问我是如何画得这么好看的。
⑤究竟是怎么画出来的呢?也许是因为好胜,所以每次的美术课,我一分一秒也不敢放松,每一笔线条仿佛都在我的脑袋里构思了半个世纪。放学以后,我会买彩色画笔和绘画本画画;绘画本画完了,就偷偷趴在窗台上,用画笔把窗台涂得五颜六色。
⑥后来的一次机缘,美术老师帮我报名参加了全市中小学生美术大赛。
⑦我还记得我的参赛作品是一幅鹰的国画。为了画好这只鹰,我足足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来练习。每天放学以后,我就一个人跑到画室,一遍又一遍地画。那段日子是单调的,我却在这种单调的练习中感受到了一种踏实。
⑧美术老师对我说,画一只鹰,最重要的是画好鹰的眼睛。于是我开始一家一家跑书店,问店员:“有没有关于鹰的图画书?”那段时间我跑遍了小镇的书店,也上网去查了资料,我觉得自己认识了世界上所有的鹰—它们的品种、它们的羽毛和它们的眼睛。
②参加比赛的时候我一点也不紧张,因为我可是做了足足两个月的准备啊!不过等待结果的日子是煎熬的。教室与画室隔着一个操场,到了快出比赛结果的那几天,每次课间休息的10分钟,我都第一个冲出教室,飞快地跑过操场去对面的画室问老师:“我得奖了吗?”
⑩我得奖了吗?我没有得奖。
⑪当时对我最大的打击在于——我刚刚获得的能与其他人“攀比”的资本,瞬间被剥夺了。
⑫这着实令我难过了一阵子。相较于“我为什么没有得奖”,更令我无法释怀的,也许是“为什么我明明那么努力,却还是比不过别人”。
⑬后来,老师发现我去画室的次数少了,画板报也不积极了,分明变回了曾经那个躲在角落里、性格有些孤僻的小女孩。
⑭他得知缘由后,叫我去画室。我一进画室,吃了一惊。老师显然是有备而来的,我看见那些我曾经画过的鹰,一张一张地铺在画室的地板上,像是等待我检阅一般。
⑮老师让我先看第一张,然后跳过中间的无数张,直接看最后一张,问我有什么区别。区别显而易见——与最后一张画里有些睿智与凶猛的鹰相比,第一张画里的鹰简直像一只刚刚出生、丑陋又可怜的小鸡。
⑯一缕阳光打在我脸上,也照在了我心头,拂去了积攒在我心头多日的阴霾。我终于明白了“比较”的意义。这件事情过了很多年,我仍然记得当年我画的那只鹰的眼睛——犀利而有光,透着倔强和不服输的神情。
⑰我也终于愿意挺起胸膛告诉自己和其他人:“对,我就是那个画画最好的姑娘。”
(选自《故事家》2018年10期,有改动)
【1】阅读⑥——⑯段,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情节 | “我”的心理 |
赛前准备 | ① |
② | 平静 |
③ | 难过 |
画室看画 | ④ |
【2】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⑨段中划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到了快出比赛结果的那几天,每次课间休息的10分钟,我都第一个冲出教室,飞快地跑过操场去对面的画室问老师:“我得奖了吗?”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文章第①段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写下文写我的转变作铺垫。
B. 从第⑤段“我”的表现可看出我的虚荣与自负的心理。
C. 第①段“剥夺”一词指“我”没在比赛中获奖,因而觉得刚刚获得的能与其他人“攀比”的资本丢失了。
D. 全文的主人公是美术老师,正是由于美术老师的点拨与教育,我才走出失利的阴影,重获自信。
E. 文章重点叙述了“我”参加美术大赛前后的情形,写出了“我”的感受和启示。
【4】文章标题“我就是那个画画最好的姑娘”有何含义?请结合文章主题和下面的“链接材料”所述的情形,说说你对“比”的看法。
(链接树料)由于觉得校服比较单调,体现不出个性,省城一些中学生开始在穿鞋上“较劲”,类似“你的鞋是几代”、“多少钱买的”成为课余交流的热点话题。记者了解到,一双名牌鞋动辄上千甚至几千,让家长苦不堪言。
(源自网络新闻)
9、行走于青春季节的你,生活天天在刷新。是什么带来这些变化?是身边的亲人、老师、朋友,还是内心的勇气﹑乐观﹑执着?是校内的阅读﹑思考﹑互助,还是野外的漫步﹑远足﹑探险?当然,也许有人会说是发现,是感悟,是挫败……不论哪种,都陪伴着你的旅程,刷新着你的生活。请以“ 刷新着我的生活”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选体裁,自定立意,补充题目写一篇文章。(2)表达真情实感,中心突出,结构完整,语言流畅。(3)600字左右,不能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4)错别字、卷面污损,可酌情扣1——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