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语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这句话通过写眼睛来写托尔斯泰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阔和深细,以及批判的深度和广度。)
B.从少年到青壮年,甚至到老年,托尔斯泰一直都是长相平平,混在人群里找都找不出来。(这句总结式的一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平常人的外表。)
C.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的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托尔斯泰晚年实现了世界观转变,对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否定,对国家、教会进行猛烈抨击,宣扬博爱修身,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之路,所以“阴云才消除”、“悲凉之地解冻”。)
D.作为一个始终具有善于观察并能看透事物本质的眼光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托尔斯泰批判社会丑恶现象,遭到敌对势力的反击,一生中无法过上幸福的生活。)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被称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的凡尔纳,其作品具有科学性和幻想性。他的三部曲分别是《海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
B. 《五柳先生传》作者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著名诗人,作品有《归园田居》、《饮酒》、《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等。
C. 冯骥才是我国当代作家,他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具有浓厚兴趣,创作的文学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我们学过他的作品《珍珠鸟》《俗世奇人》。
D. 《云南的歌会》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作者用生花妙笔描绘了“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赞赏之情。
3、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彷徨(páng) 寒噤(jìn) 萦绕(yíng) 强词夺理(qiǎng)
B.缭绕(liáo) 束缚(sù) 偏僻(pì) 暴风骤雨(zhòu)
C.眺望(tiāo) 潮汐(xī) 目睹(dǔ) 安营扎寨(zhā)
D.虔诚(qián) 斡旋(wò) 擦拭(shì) 草长莺飞(yīn)
4、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看见了潭边的亭台楼阁(ɡé),看见了花和树。我还顺着人们远眺(zhào)的目光看见了玉龙雪山,晶莹夺目地chù(矗)立在蓝天下面。潭水映照雪山,真让人目炫神迷啊。
B.面对他人的恶意欺侮,缄(xián)默不语只能助长其嚣(xiāo)张气焰,我们应该鼓起勇气坚决抗争,成为点亮社会正义之光的僚原之火。
C.唯有读书,可以让人在灯红酒绿的喧闹中体会到静谧(mì)之美;也唯有读书,能让人找到生活的意义所在,不为名利所扰、不为世俗羁绊,恪守内心的宁静和淡然。
D.安塞腰鼓表演时,场面壮阔、鼓声振撼、舞姿变幻,使人叹为观止;而当它戛(gá)然而止时,世界又是出奇的静默,耳畔(pàn)甚至还传来一声渺远的鸡啼。
5、阅读下列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赤壁
(唐代)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这首古诗从体裁上看,属于___________诗,诗人杜牧与__________合称“小李杜”。
【2】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_________;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_________。“铜雀”即铜雀台,是_________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诗人借“____”这件古物引出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叹,抒发了____________之情。
【3】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6、诗文默写。
(1)牧人驱犊返,_____。(王绩《野望》)
(2)相顾无相识,____。(王绩《野望》)
(3)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______,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5)月下飞天镜,____。(李白《渡荆门送别》)
(6)晓雾将歇,_____。(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7)李白《渡荆门送别》中“____,_____”两句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
(8)王维《使至塞上》中“_____,_____”描绘了古丝绸之路上大漠雄奇壮丽的风光。
(9)《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与友共赏中庭月色,“____,____”两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澄碧中竹影斑驳的幽静迷人夜景。
(10)落日受到诗人的青睐。王绩在《野望》用“____,____”写山中落日;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用“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写旅途落日。
7、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答题。
网壁上的大蝗虫,正昏头昏脑地向螳螂靠近。只见螳螂突然痉挛般一跳,刹那间拉起一副恫吓人的架式。螳螂把它的翅膀极度地张开,竖在后背上,直立得就好馋船帆一样。一双劫持爪像两把锋利的大砍刀,威风凛凛地上下舞动着。与此同时,它还会发出像毒蛇喷吐气息时发出的声响。螳螂固定着怪异的姿势,眼珠一动不动地盯住了蝗虫,脑袋随对方的移动而稍作扭转。这只蝗虫肯定知道有险情,但它似乎吓傻了,无动于衷的面容上竟然看不出有丝毫惊愕神色。蝗虫已进入螳螂威慑力的有效范围。只见两把铁钩落下来,钩住来者,双齿刃锯条腿随即合拢夹紧。不幸者在那里徒劳反抗。这时,螳螂折回翅膀,收起战旗,然后重操正常姿势,开始用餐。
(1)以上文段选自《昆虫记》一书,作者是________(国籍)的________。
(2)像选文中螳螂这样残忍的猎食者,在《昆虫记》中还有很多,请你列举一个:________。
(3)此书被称为“昆虫的史诗”,请你结合选文,请分析它获得如此高赞誉的原因。
8、奇妙的“细菌电池”
史峰
电池作为“可移动电源”已经成为生活中的必需品,但是传统的“化学电池”中含有各种有毒物质,数不尽的“化学电池”对环境的污染程度甚至到了让人触目惊心的地步!
1910年英国科学家意外地将实验材料铂掉进了大肠杆菌的培养液里,结果发现在铂的一个端头产生了电压。这个发现让科学家们惊讶万分——原来细菌也可以发电!
后来,美国科学家筛选出一种发电细菌,利用这种细菌制造出了可以在太空飞船上使用的“细菌电池”,他们想让这种细菌在分解宇航员尿液的过程中产生电能,这样既可以改善太空飞船上的卫生状况,又可以给太空飞船提供电力,可谓是一举两得。虽然这种细菌分解尿液的能力足够,但放电能力却还是不足,由此“细菌电池”的应用研究并没有取得完全成功。
1990年,英国的科学家在糖水中添加了一些芳香类化合物作为催化剂,并不断往电池水液里充氧气,让发电细菌和它们需要分解的物质充分接触,从而大大提高了细菌产生电能的活力,“细菌电池”的电能输出量大增,完全达到了实用标准。据测算,细菌发电的转换效率达40%,这明显高于火力发电30%左右的转化效率,更是远远高于“化学电池”10%的转化效率。
最让人兴奋的是,细菌电池是绝对“绿色电池”,它的废弃物对环境不但没有丝毫的危害,反而有益——如果把发电细菌的分解物由糖换成锯末、秸秆、落叶等废有机物,细菌电池在输电的同时,还净化了环境。
前面的“发电细菌”都是在“分解有机物”的过程中产生电能的,用这种细菌来发电,可以获得足够实用的电量,但无法把这种电池做的太小,太小无法提供足够的“分解空间”。很明显电池的大电量与电池的小型化成为一对极端矛盾。
不久前,美国一家“细菌电池”研究机构的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异样”的发电细菌,这种细菌不是靠分解有机物产生电能的,而是靠挤压产生电能——这种细菌的身体内含有“压电性”蛋白质。所谓“压电性”是指给予外力挤压后就能产生电能的性质,简单地说就是“一压就发电”。
科学家把这些细菌“加工”成薄片结构,然后把薄片叠加成手机电池的模样,并为它装配一个可持久产生内缩压力的外壳,这就相当于对这些细菌聚合体施加了一个持久的压力,于是这个用细菌叠加成的电池就产生了持久的电流,其产生的电力可以点亮手机屏幕。
这个实验结果让科学家兴奋不已,因为通过技术改进,他们很快可以制造出形态小、电力足的商用“细菌电池”。到那时。那些对环境有害的“化学电池”将被这种完全无害的绿色“细菌电池”所代替了。
(选自《科学启蒙》2013年第1期)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围绕着该说明对象,作者主要介绍了哪两种发电方式?
【2】第①段谈到“化学电池”,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第④段划线句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通过读③——⑥段,请分条概括细菌电池的优点和缺点。
【4】第②段中科学家对细菌发电的发现,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9、“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成功由点滴积累而来。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才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幸福和成功不会自己出现,它们属于勇毅而笃行的人。
请根据你对上面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内容积极向上;(2)联系生活,有真情实感;(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4)不少于550字;(5)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