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次填入语段中横线处的语句,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节日在每个人的童年回忆中,必然都占有极为特殊的位置。小时候,我每年就一个节一个节地盼。_____________但最盼的,还是年下,就是现在的春节。
①七月节就该放莲花灯了。
②九月登高吃花糕。
③五月吃上樱桃和粽子了,前额还给用雄黄画个“王”字,就是为了避“五毒”。
④这个节日里,漂泊在外的游子最是伤感,也说明中国人的一个突出的民族特点:不忘老根儿。
⑤八月节再怎么穷也得吃上块月饼,兴许还弄个泥捏挂彩的兔儿爷供供。
A.③①⑤②④
B.③②④⑤①
C.③④②⑤①
D.③①④②⑤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譬如 竹杆 矜持 交头结耳
B.强悍 高粱 灌输 心有灵犀
C.烦燥 达观 钦佩 跚跚来迟
D.取蒂 折损 诘问 奈人寻味
3、下列词语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水闸/安营扎寨 凋零/棱角分明
B.腈纶/人情世故 冗杂/踊跃参加
C.寒噤/平易近人 斡旋/急流漩涡
D.缭绕/星火燎原 窈窕/黄发垂髫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蝉则千转(通啭,鸟叫声)不穷(《与朱元思书》吴均)
B. 或(有人)置酒而招之(《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C. 其(难道)真无马邪《马说》
D. 腰(腰佩)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5、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即茅屋被秋风吹破。歌,古诗的一种体裁。
B.第一节五句,表现他对大风破屋的焦急之情。
C.“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语双关,一是表现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二是表现盼望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能尽快从深重的灾难中解脱出来。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和描写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2】赏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6、古诗文默写。
(1)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______________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3)烽火连三月,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春望》)
(4)____________________,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5)《答谢中书书》中从仰视、俯察两种角度写山高水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名著选段,回答问题。
(1)“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这段激动人心、被千千万万青年人引以为座右铭的文字,出自 _____(国籍)作家 _____(姓名) 的小说《_____》。
(2)围绕这本名著,历下区开展了阅读分享的演讲活动,下文是小荔的演讲稿的节选,小夏认为这篇演讲稿需要加入些事例,来增强语言感染力和说服力。请你帮助小荔进行修改。
有人说保尔的勇敢与坚强是天生的,但我认为没有什么东西是与生俱来的。保尔在历练与考验中成长,就如同钢铁在烈火与骤冷中铸造,让他成长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无产阶级战士。保尔虽多次遭受磨难,他却一直向前,向前。例如,①。保尔固然是伟大的,但他也是有血有肉的平凡人,也有过挣扎与绝望。例如,②。正是这真实而丰满的人物形象,让我们感受到了这部著作的巨大魅力。
请结合语境及原著内容,在①②处各补充一个相关事例。
8、阅读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
成语里有歌声
①翻阅成语大词典,你能找到许多形容歌唱的词汇,你会听到许多成语里飞扬的歌声。这歌声唤出了历史,展现着我们祖国民族音乐五千年的文明底蕴和独特的迷人的风采。
②相传,古人唱起歌来,格外投入,常常放开嗓门,大声歌唱。于是,便有人用“引亢高歌”来描述其情状。歌声亮传播远,又有人用“响遏行云”形容赞美这嘹亮的歌声。“响遏行云”这个成语出自《列子•汤问》篇,是说秦国有个叫薛谭的人,拜秦青为师学习歌唱。不久他以为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要告辞回家。老师知其想法,未作劝阻,并摆酒为他送行。临别时老师在郊外大路旁,满怀惜别之情高歌一曲,其声音洪亮,震得树林瑟瑟作响,行云驻足不前。薛谭见此大吃一惊,深感自己无知和盲目,于是请求老师留下他继续学习。
③古人不但喜好歌声的高亢、嘹亮,而且注重吐字清楚,行腔流畅,发声自然圆润,以达到表意之目的。于是,便产生了“字正腔圆”、“珠圆玉润”这两个成语。唱歌既要唱声,又要唱情。“声情并茂”这个成语,就反映了古人对歌唱的更高追求,只有用声情并茂的歌声,恰当表现歌曲的情感内蕴,才能产生极大的艺术感染力,使听者为之动容,为之共鸣。这就要用上“回肠荡气”、“哀感顽艳”这两个成语。
④歌唱含情,歌声美妙,回荡耳畔,久久难忘。这便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心理效果。“余音绕梁”这个成语也出自《列子•汤问》篇。说的是韩国有个名叫韩娥的美丽歌女,一次来到齐国临淄城,因带的口粮吃光了,只好在西城门卖唱谋生。她的歌声哀婉悦耳,使人们张大嘴,听得出神。直到韩娥走了很久时间,听者的嘴巴还未闭上。她那优美的歌声,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过了三天,人们还感觉到歌声的余音仍在屋梁周围回旋荡漾。古人唱歌还十分讲究节拍韵律。“一板一眼”、“一板三眼”、“有板有眼”这三条成语即是。板、眼是民族音乐和戏曲中的节拍。每小节中最强的拍子叫板,其余的拍子叫眼。
⑤从成语中,人们还能听到一种结构复杂,音域宽广,演唱中还要改变调性的歌曲,这便是“移宫换羽”和“引商刻羽”两成语播出的音响。“移宫换羽”的意思是先唱原宫调,后再转换唱羽调,相当于现在的“1”大调转为“6”小调,这显然是难度较大的艺术歌曲,演唱需有一定的音乐造诣。而且,从这些文献中,还知道在战国时就已经有了通俗音乐和高雅音乐两大流派。当时楚国的歌曲中有两首很有名气,那就是《阳春》和《白雪》。相传为春秋时晋国乐师师旷所作。《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涤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均属于较高级的音乐。于是,便产生了“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两个成语,后泛指高雅的文艺作品难以得到大众的理解和应和。
⑥古人不仅能歌通曲,而且有着纯熟的演奏技艺和惊人的欣赏水平。成语“高山流水”(见于《列子•汤问》)记载此事,传为美谈:春秋时,晋国大夫俞伯牙善于弹琴。一个皓月当空的中秋之夜,伯牙乘兴弹起琴来,意境表现高山。曲犹未尽,只听有人赞道:“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抬头一看,见迎面走来一人,相貌平常。伯牙未加理会,又弹一曲,意境表现流水。曲音未绝,来人朗声赞道:“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十分吃惊,起身施礼,得知此人叫钟子期。伯牙与子期凭音乐的共鸣结成“知音”。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几千年前,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弹《高山流水》,而《高山流水》并没有因伯牙不弹而失去知音,它源远流长,成为中华民族音乐中的珍品。
⑦古人还悟出了音乐在战争中的积极作用,以歌声迷惑敌人、涣散敌方军心。成语“四面楚歌”的声波将真情传递:楚汉相争时,楚军被围垓下。一天夜里,项羽听到汉军中的楚歌从四面八方传来,觉得楚地全被汉军占领,十分惊恐。“四面楚歌”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它为刘邦打败项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⑧从摘引的部分有关歌唱的成语里,我们可以知晓古人与音乐的美丽传说,证实祖先创造的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而精深。
【1】第①段和第⑧段首尾照应,使文章的结构完整。细读这两段文字,你获得了哪些知识?至少写出三点,每点一分。
【2】本文采用的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3】下列对详细介绍四个成语在说明语段中所起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详细介绍“响遏行云”是为了说明古人唱歌时歌声亮传播远。
B.详细介绍“余音绕梁”是为了说明歌唱含情,歌声美妙,回荡耳畔,久久难忘。
C.详细介绍“高山流水”是为了印证俞伯牙与钟子期凭音乐的共鸣结成了“知音”。
D.详细介绍“阳春白雪”是为了说明我国古代就有高雅音乐。
【4】以下从第③⑤⑥段中摘出的句子,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有什么不同?
③古人不但喜好歌声的高亢、嘹亮,而且注重吐字清楚,行腔流畅,发声自然圆润,以达到表意之目的。
⑤从成语中,人们还能听到一种结构复杂,音域宽广,演唱中还要改变调性的歌曲。
⑥古人不仅能歌通曲,而且有着纯熟的演奏技艺和惊人的欣赏水平。
9、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完成作文。
(1)《我们的节日》
(2)著名作家杨绛说:“有些人之所以不断成长,就绝对是有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人要成长,必有原因,背后的努力与积累一定数倍于普通人。所以,关键还在于自己。”
请以《坚持的力量》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字迹工整,书写清楚;②卷面整洁,有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③用现行规范的汉语言文字表达;④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⑤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