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初三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老(yù)     皱(zhě)   然(piān)   幽邃(cuàng)

B.旋(wò)     猎(shǒu) 默(jiǎn)     怒不可(è)

C.归(xǐnɡ)   裂(jūn) 连(qiáo)   摩肩接(zhǒng)

D.掇(chuàn) 纶(qīng)   绕(yíng) 级而上(shè)

2、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

A.《巴东三峡》是一篇游记,作者刘大杰记叙了自己经过长江三峡时沿途所见到的无比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B.《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消息,它用“特写镜头”的手法集中描写了英方撤离香港的整个过程,表达中国人民在香港回归后的欣喜之情。

C.毛泽东发表《纪念白求恩》一文的根本目的是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即共产主义精神)。

D.新闻是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新闻公报等,构成一篇完整的新闻作品所应具备的基本要素有:何人、何事、何时、何地、何故和如何。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形qí      miǎo     屏息声liǎn

B.气xiè     责jié       危坐jīn

C.名nì      shì       痛疾è

D.粗cāo     然qiǎo     无消息yǎo

4、下列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侦探小说中眼花缭乱的情节让我一头雾水,完全忘记了如何思考。

B.那些对自己的事业有探索精神并乐此不疲的人,最终都走向了成功。

C.当改革的浪潮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旧的司法鉴定制度时,我国司法鉴定的一个新的时代拉开了序幕。

D.家风是一种“软约束”,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对家庭成员行为、作风、操守的有效约束。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江楼感旧

(唐)赵 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旧年。

【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月光如水水如天”的画面。

【2】诗歌三、四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古诗文默写。

__________,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__________,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③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④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

⑤争渡,争渡,__________。(李清照《如梦令》)

__________,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⑦山水花鸟常成为文人墨客情感的寄托,心意的象征。国都沦陷时,杜甫在《春望》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借花鸟抒发悲痛之情。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名著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1】下面名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星照耀中国》中,用温和文雅的口气说着英语和斯诺打招呼,这个人是周恩来。

B.王树增的《长征》,作为纪实文学作品,在遵循真实性原则的前提下,有着浓厚的文学色彩。

C.《飞向太空港》以历史的笔法勾勒概貌,以文学的手法讲述故事,字里行间洋溢着乐观、自豪的情绪。

D.《红星照耀中国》实际写了两个层面的事实:一是作者1936年10月采访“红色中国”的过程;二是共产党及红军是如何绝处求生的。

【2】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用纪实的手法,采访了众多共产党领袖和红军将领。描述他们的言谈举止,追溯他们的家庭环境和青少年时代。请根据表格内容辨析人物。

他的夫人康克清是个骨骼粗壮的农村姑娘,枪法高明,骑术高超,自己领导过一支游击队,把受伤的战士背在身上。

_____________

他是我所遇到的红色领袖中,有最强的阶级感的人——在姿态上、外表上、谈话上,以及背景上——除了贺龙之外,他是红军将领中唯一的纯粹的无产阶级者。

_____________

有一件个人衣服,孩子气的很得意,是长征途中击落敌机用缴获的降落伞做的背心。

_____________

他是一位瘦弱的颇有些林肯式的人物,身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弯曲,披着一头很长的浓密的乌发,睁着一双巨大而敏锐的眼睛,还有高鼻梁和突出的颧骨。

______________

【3】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搜集了大量有关长征的第一手资料,并在作品中描述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经过。请结合全书概述长征精神的内涵,并阐述长征精神对于新时代的青少年有什么现实意义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冬天》,回答小题。

冬天

朱自清

①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②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S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像照在身上。本来前一晚是“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吧。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砑的银子。湖上的山只剩下淡淡的影子。山下偶尔有一两星灯火。S君口占两句诗道:“数星灯火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船夫问要不要上净慈寺去,是阿弥陀佛生日,那边蛮热闹的。到了寺里,殿上灯烛辉煌,满是佛婆念佛的声音,好像醒了一场梦。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

③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大见人;晚上一片漆黑。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在走路的拿着的火把,但那是少极了。我们住在山脚下。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可是即便真冬天也并不冷。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但因为走路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我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外面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他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

④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中总是温暖的。

注释:①砑:这里指用器具碾压银子,使其密实而光亮。②口占:指即兴作诗,不打草稿 ,随口吟诵出来。

【1】本文写了哪三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请从不同角度赏析文中第①段和第②段的画线句。

①“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描写角度)

②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砑的银子。(修辞角度)

【3】如何理解第②段“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像照在身上。”

【4】文章为什么以“冬天”为题?

【5】请你谈一谈,在成长过程中,无论何时想起“心上总是温暖的”经历。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作文。

总有一些人、一些地方,并不属于“第一眼美好”,我们只有在经历后才能发现他/她/它的好。

请以“我才发现你那么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不得引用、抄袭本试题卷阅读部分的材料;(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4)书写规范,字迹工整,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