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颁发 速成班 锐不可当 诚惶诚恐
B.浩翰 通风罩 白手起家 藏污纳垢
C.铭记 白沙堤 抑扬顿挫 眼花撩乱
D.躁热 水龙头 为富不仁 正襟危坐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怠慢 潮汐 佁然自乐 历历可数
B.束缚 翡翠 川流不息 怒不可恶
C.扶植 赋予 分崩离析 纷至踏来
D.帷幕 模糊 世外桃源 人情世故
3、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悄然(qiǎo) 粗制滥造 泻气 正襟危坐(jìn)
B.翘首(qiáo) 沓无消息 镌刻 锐不可当(dāng)
C.桅杆(wéi) 摧枯拉朽 不辍 屏息敛声(bǐng)
D.脸颊(xiá) 眼花瞭乱 畸形 殚精竭虑(dān)
4、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夸张”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红军十五天五战五捷,痛快淋漓地打破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为此,毛主席写了诗句:“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
B.这山峡,天晴的时候,也成天不见太阳,顺着弯曲的运输便道走去,随便什么时候仰面看,只能看见巴掌大的一块天。
C.“热的包子咧!刚出屉的……”十一二岁的小伙计,歪了嘴在路旁的店门前叫喊。他旁边的破旧桌子上,就有二三十个包子,毫无热气,冷冷地坐着。
D.“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这滴泪,凄切、深挚,千年之后,于每一个朗月高悬的无眠之夜,在相思悲愁者的眉间、心上静静流淌。
5、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叙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之景,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内心感受。
B.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描绘出了清新秀丽的塞外风光,这两句是脍炙人口的干古名句。
C.作者用词很有讲究,颔联用“出”与“入”、颈联用“直”与“圆”来描绘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
D.诗以大效、秋景为背景,用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构成了一幅极具特点的塞外风光图。
【2】有人说作者在诗歌的颔联中以“征蓬”自喻别有深意,说说你的理解。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春冬之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良多趣味。
(2)《三峡》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自然景物和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侧面表现了三峡渔民与船夫的悲惨生活。
(3)《三峡》中交代水流湍急、表现行船速度之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郦道元堪称写水的高手,他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水势浩大,又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江水清澈,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富。
(5)《三峡》中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意境相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正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侧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把法布尔称为“掌握田野无数小虫子秘密的语言大师”,请结合下面的片段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在我们那片地区,最引人注目的便是象态橡栗象。它的名字起得真妙!让人产生好多联想啊!啊!瞧它那副滑稽相,嘴上还叼着一只长烟斗哩!这烟斗细如马鬃,棕红色,几乎笔直,其长无比,以致橡栗象只好斜着身子,让它伸直,免得折断,像头前伸出一支长矛似的。这么长的一根尖桩,这么一个怪鼻子,橡栗象用它来干什么呀?……用不着看着橡栗象干活儿,我们也可以猜测到它的奇形怪状的长嘴上有一个类似我们用来钻坚硬物体的钻头。它的大颚是两个钻石尖,构成钻头端的高强度齿甲。这种象虫仿照菊花象,但其条件要比后者差,它们用这种钻头来开道,以便安放自己的虫卵。
8、阅读《敢于把“不可能”变为可能》,完成下面小题
①前不久,一条题为《独腿小伙的滑雪梦》的新闻引起了许多人关注。一场车祸,夺走了一名18岁小伙的左腿,但他并未因此消沉,而是以顽强的毅力把一个个看似“不可能”的目标变为一个个现实。经过不懈努力,他不仅站在了北京冬残奥会单板滑雪男子坡面回转(LL1级)的赛场上,并且斩获了该项目的金牌。他就是中国单板滑雪队运动员武中伟。
②在漫漫人生路上下求索的我们,在不同时期也会遇到许多看似“不可能”的事,比如那些难以跨越的障碍、难以突破的极限、难以实现的目标……如果踟蹰不前,失去前进的动力,人生就会失掉很多精彩。挑战和机遇并存,挫折和成长同行,唯有敢于把“不可能”变为可能,想方设法战胜困难,跨过沟坎,才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风景,到达他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③“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除非你没有想让它变成可能。”很多时候,当我们轻言某件事不可能做到时,实际上是从思想上已经否认了其成为现实的可能性。然而古往今来无数奇迹的诞生,却印证了很多“不可能”中蕴藏着无限的可能。因此,我们在面对一些“不可能”时,先不要急于否定它,不妨先冷静思考“不可能”是否真的不可为。只要方向正确、方法得当,哪怕只有一丝希望,我们都不应该退缩放弃,要相信,只要努力争取,“不可能”终能变成可能。若总是暗示自己“不可能”,就算有能力把“不可能”变成可能,也会丧失机会,最终让自己碌碌无为。
④行动是最有力的宣言。当我们国家用运行速度每秒只有几十万次的老式计算机编制地球同步卫星轨道程序时,有人断言“不可能”。但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尝试,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升上太空;1975年,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发射、回收成功……我国航天事业诸多“第一”的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拼劲,以“踏平坎坷成大道”的干劲,不断闯关夺隘,从而书写了我国航天事业的辉煌。由此可见,当面对诸多“不可能”时,光是敢想还不够,更需要我们付诸行动,在不懈努力中破解难题、摆脱困境,这样才能把认知中的“不可能”变成一个个令人惊叹的现实。
⑤任何成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把看似“不可能”的事变为可能的过程更是遍布荆棘坎坷,那些数不清的阻挠困扰、难以承受的艰难困苦,时刻考验着我们的决心和意志。有些人之所以认为某件事是“不可能”实现的,并不是因为他真的觉得没有实现的可能,也不是他缺乏对成功的渴望,而是缺少“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持。其实,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持之以恒,只是把“不可能”变为可能,对坚持的要求更高。只要我们咬定目标,咬紧牙关,不懈前行,哪怕再累、再难、再苦,也不停下脚步,就能在一路攻坚克难中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收获人生的精彩、事业的奇迹。
【1】下列对本文中心论点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行动是最有力的宣言。
B.挑战和机遇并存,挫折和成长同行。
C.敢于把“不可能”变为可能。
D.“不可能”中蕴藏着无限的可能。
【2】结合本文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要以一则新闻开篇。
【3】第④段划横线处属于哪种论据类型?
【4】本文③④两段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9、请以“我终于找回了自信”为结尾,写一篇文章。
要求:(1)题目自拟;(2)文体自选;(3)不少于5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