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安化云台山的风景虽好,但和华山、九寨沟等著名景区相比,还是自愧不如的。
B. 这条公路修好才几个月,就到处坑坑洼洼,严重影响行车,实在是差强人意。
C. 两个小机器人跳舞时突然四脚朝天,却仍在不停扭动,卖萌的模样逗得围观者哈哈大笑。
D. 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好的。它煞费心机,创造了世界。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维幕 潮汐 雾霭 花香鸟语
B.弥漫 抉择 踪迹 不修边幅
C.彗星 次第 羁绊 蓑草连天
D.悬殊 致密 浮燥 震耳欲聋
3、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甲】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乙】
塞下曲①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②。
昔日长城战,咸③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④。
【注释】①这是一首以边塞战争为背景的乐府诗。诗人在诗中追忆了开元二年(714年)唐将薛讷大破吐蕃的故事。②临洮(táo):今甘肃岷县一带,是长城的起点。③咸:都。④蓬蒿:泛指野草。
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擅用色彩写意境。“黑”与“金”相映,烘托出大战在即的凝重。“燕脂”与“紫”的浓艳,绘出了战斗的惨烈。
B.【乙】诗中“风似刀”运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塞外秋风的猛烈与寒冷。
C.两诗五六句都追忆了昔日战斗场景,侧面烘托出战斗的艰苦,战士们的英勇善战。
D.两诗结尾都抒发了情感。【甲】诗借用典故抒发官兵们忘身报国之情:【乙】诗以“乱”字将对牺牲将士的哀悼蕴含其中。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那位同乡下不了台,便说他是私闯民宅的小偷,拿出一封假信来只是脱身伎俩。
B.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
C.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D.我们法国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冠冕堂皇的博物馆。
5、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句展现了一幅辽阔的海天一色图卷,境界开阔大气,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壮丽。
B. 本词写的是“梦境”,所以有“仿佛”一词。幻想中,词人塑造了态度温和、关心下界的天帝形象。
C. “蓬舟”,是指轻如蓬草的小舟,极言船的轻快。“三山”指渤海中的三座仙山,喻为词人的归宿。
D. 整首词写景奇特,抒怀浓烈,堪称宋词豪放派词宗李清照的代表作品,具有鲜明的豪放派风格。
【2】“学诗谩有惊人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6、古诗背诵默写(8分,每空1分)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人生哲理,给人以鼓舞的句子是
, 。
(2)《赤壁》诗中使诗人心绪无法平静,激发作者浮想联翩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东坡在《水调歌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对亲人的美好祝愿。
(4)《山坡羊·潼关怀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道出了全文的主旨。
7、阅读《水浒传》文段,完成下列题目:
文段一:
晁盖心中欢喜,对六人说道:“我们造下这等弥天大罪,那里去安身!不是这王头领加此错爱,我等皆已失所,此恩不可不报!"【A】只是冷笑。晁盖道:"先生何故只是冷笑?有事可以通知。”
(选自《水浒传》第十九回)
文段二:
乘其酒性,磨得浓墨,蘸得笔饱,去那白粉壁上,挥毫便写道:“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山丘,潜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B】写罢,自看了,大喜大笑。一面又饮了数杯酒,不觉欢喜,自狂荡起来,手舞足蹈,又拿起笔来,去那《西江月》后,再写下四句诗,道是:“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选自《水浒传》第三十九回)
(1)以上文段皆选自《水浒传》,人物【A】是 ,人物【B】是 。
(2)两文段都写到人物的“笑”,请结合作品中相关具体情节,两位人物分别因何而笑?
8、一碗米粉
徐全庆
①天有些冷了,父亲突然对我说,你陪我去一趟桂林吧。父亲越来越老了,行动也越来越不方便了,已经不能独自外出了。我那时正好要去西双版纳,就说,桂林你已去过了,西双版纳还没去过,干脆和我一起去西双版纳吧。父亲摇摇头。我又提了几个父亲没去过的地方,父亲仍然摇头,态度很坚决。
②没办法,只好陪父亲去桂林。路上,我问,为什么非要到桂林呢?父亲说,我要去吃米粉。就为这原因?我哭笑不得。桂林米粉,我们那儿就有卖的,大老远跑去就为吃碗米粉,看来,父亲真的变成了老小孩。
③车站的旁边就有不少卖米粉的,我说,我给你买一碗?父亲不让,带着我一家一家地找,可一次也没有坐下来。我说,随便买一碗不就行了,何必找来找去的。父亲很坚决地说,不,我要找一位姓杨的。我奇怪,他的米粉特别好吃?父亲嗯了一声,又说,我还欠他一碗米粉钱呢。
④父亲说,那是十五年前的事了。那次他来桂林,玩得很开心,眼看返程的时间就要到了,他匆匆赶到车站,买了返程的车票。这时,他才发现肚子咕咕地叫个不停,于是就在一家小店要了一碗米粉。也许是因为太饿了的缘故吧,那天的米粉特别好吃。可是等他付钱的时候,他愣住了,手插在衣兜里怎么也拿不出,他的钱包丢了,身上一分钱也没有了。他尴尬地站在那里,脸上立刻冒出一层汗。店主看出他的窘态,问,没带钱?父亲低下头说,钱丢了。这样吧,你把你的地址、姓名给我,回去后我一定把钱给你寄过来。店主又打量了一下父亲,说,不用了,下次到桂林来,还来吃我的米粉,不过得给两份钱。父亲红着脸答应了。十五年了,父亲没有再去过桂林,那碗米粉在父亲的心头挥之不去。他甚至不知道那位店主叫什么,只知道他姓杨。
⑤父亲和我把车站周围的小吃店找了几遍,也没有找到那位姓杨的。父亲就向人打听,终于有人告诉父亲,姓杨的店主早搬走了,搬到哪里没有人知道。失望如厚厚的阴云,蒙在父亲的脸上。他连连叹气。
⑥父亲开始带着我在桂林慢慢寻找。要在那么大的桂林寻找一个不知道名字的人,谈何容易。我们找了整整两天,也没有找到。天越发冷了,再过24小时我们就要回去了,没有办法,我进了一家网吧,在网上发帖,请网友帮忙寻找那位姓杨的店主。
⑦第二天中午,有人打我的手机,说他就是我们要找的人,请我和父亲去吃他的米粉。我和父亲按他说的地址找到了他。父亲还是一眼认出了他,紧走两步,上前紧紧握住他的手,说:“我可找到你了,我可找到你了!”语气中满是激动。他的头发已经全白了,动作慢慢腾腾的,老态毕现。
⑧只是我有些疑惑,这个小店我前天来过,店主是个年轻人。也许是他的儿子吧,我想。
⑨米粉端上来了,味道确实不错。父亲吃得很香,也很从容。然后,父亲执意按照自己的标准付了钱。
⑩临别时,父亲又一次握住了他的手,说,要是我还能来桂林,我还来吃你的米粉。老杨使劲地点头,久久地握着父亲的手。
⑪返回的途中,我的电话响了,是老杨打来的。他说,我们吃米粉的那家小店并不是他的,他身体不好,几年前就收了生意。听说我们在找他后,他特意和店主商量,临时当了一会儿店主,又给我们做了一次米粉。他说,他今天特别高兴。
(选自《天池小小说》)
【1】对全文的理解错误的是( )
A.文章写了父亲坚持要我陪他去桂林,几经找寻,如愿偿还了十五年前的那碗米粉钱。
B.选文开头写父亲坚持去桂林,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为下文情节埋下伏笔。
C.杨店主在“收了生意”之后“又给我们做了一次米粉”可见他的善解人意。
D.父亲守信的做法感动了杨店主,使他相信人性的美,选择重操旧业。
【2】第④段从叙述顺序来说属于__________,这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
【3】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父亲一眼就认出了他,快走两步,上前紧紧握住他的手说:“可找到你了,可找到你了!”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9、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
梦字的演变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材料二】
梦的不同理解
有人说:梦是梦想、希望、美好、幸福……
有人说:梦是一封没有翻译的远古来信。
有人说:梦是人生的另一部华彩乐章。
【材料三】
梦的热词
中国梦 飞天梦 冬梦
请你根据自己对“梦”的理解,以“梦”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要求:①写出真切感受; 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③不少于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