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文学文化常识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描摹了北宋时期萧条冷落的市井风情。
B.《列子》是一部很有趣的著作,《两小儿辩日》《杞人忧天》等寓言均出于此书。
C.《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D.“长河落日圆”中“河”指“黄河”;“达于汉阴”中“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2、下列各句标点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准备好了吗,同学们?” 王老师问。
B.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都城汴京的繁华景象。
C.本单元的课文,或深情回忆,叙述难忘的人和事;或怀景仰之情,展现人物的品格与精神。
D.面对发射导弹的威胁,人们不禁怀疑:朝鲜到底是在维护国家主权,还是扰乱地区和平。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文化知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B. 明代魏学洢的《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写的《虞初新志》,核舟上所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出自苏轼《后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出自苏轼《赤壁赋》。
C. 古人讲究籍贯、姓名、字号,如“虞山王毅叔远甫刻”,“虞山”是山名,表明籍贯(常熟);“王”是姓,“毅”是号,“叔远”是字;“甫”是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D. 《回延安》作者是贺敬之,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如“白羊肚手巾”“羊羔羔”等,展示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4、下面对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一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A.第一、二句写出诗人没有隐居在深山,而是身居闹市,却不受世俗烦扰。
B.第三、四句自问自答,转换叙事角度,反映了诗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
C.第五、六句实是妙手偶得之笔,可谓浑然天成,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
D.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面对美景的迷惘,也表现了辞官归隐后的一丝忧伤。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太原早秋
[唐]李白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①流。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②楼。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注释】①大火: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农历六七月开始向下行,故称“流火”。②故国:家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中“众芳歇”和“大火流”含蓄地交代了诗歌所描绘的季节。
B.颔联“早”“秋”二字巧妙点题,从视、听角度写出太原早秋的特点。
C.颈联两句梦境与现实相互交织融合,诗歌由前两联的写景转入抒情。
D.这是一首五言律诗,结构严整,格调高远,可谓“健举之至,行气如虹”。
【2】从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一句。
【3】下列有关文学及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传统文化中的文书工具“文房四宝”是笔、墨、纸、砚。
B.我国的二十四节气已入联合国非遗名录,端午就是其中的一个节气。
C.汗青,古代在竹简上写字,先以火炙烤竹片,以防虫蛀。因竹片水分蒸发如汗,故称竹简为汗青。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这些诗歌按内容分为风、雅、颂。
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东风不与周郎便, 。(杜牧《赤壁》)
(2) _,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
(3)伤心秦汉经行处, 。(张养浩《山坡羊· 潼关怀古》)
(4)______ ____ ,到乡翻似烂柯人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苏轼的《水调歌头》中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美好祝愿的句子是: , 。
7、少年强则国强。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写道:“红色中国中有一件事情,是很难找出有什么不对的,那就是‘小鬼。’”作品中讲述的几段关于“红小鬼”的故事,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请列举其中你印象中最深的一个情节,说说这群“红小鬼”的性格特征。
8、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小巷里燃起一盏灯
①那一年,因为父亲在城里上班,我由乡下学校转到城里上初一。
②学校夜自习下课以后,我每天要经过一条黑漆漆的没有路灯的小巷子。腊月里的一天,小巷人家里有人过世,传来哀哀戚戚的哭声,吓得我跌跌撞撞地奔跑。石板路上有一层青苔,我一个趔趄滑倒在地,门牙把嘴唇磕破了,血一下流了出来。
③我高一脚低一脚地走在小巷子里,突然想哭。小巷里的风呼啸着打转儿,像是凄凉的哭声。我想起一个人走在乡下黑夜的山梁上,风也是这么来来回回吹,为了壮胆,我独自哼起了山歌。
④前面一扇窗户突然拧亮了灯,一扇木窗推开了,灯光投射在小巷里的路上。我抬头一看,只见一位老奶奶正探出头来,朦胧的灯光下,我看见她慈爱的脸。老奶奶不说话,但我看见她在冲我笑着,那意思是说, 。
⑤第二天中午放学回家,我经过那条巷子时,只见两个老人靠在两把藤椅上,他们手里各自握着一杯热茶,正笑眯眯地说话。我明白了,这是小巷子里的一对老夫妻,望一望他们家那木质雕花的窗户,我想,他们差不多与这条小巷子里的风霜岁月同龄吧。
⑥几天后,我晚自习后回家,小巷子里有了灯光,我一看,呀,是老人把一盏灯泡挂在了门前,为我,为我这样怀着胆怯心情回家的人,亮起了一盏灯。
⑦这一盏灯,就这样陪伴着我读到了初三。初三下学期的一天中午,我放学回家经过小巷,只见两个男人从老人房子里抬出一个人,快步冲出小巷子。
⑧一连两天晚上,小巷子里的灯没有再亮起。第三天中午,我看见小巷子里搭起了灵堂,照片上笑眯眯的老人,就是那位老奶奶呀,我满脸都是泪水。
⑨几天后,小巷子里的灯又亮了起来。从那团黄色的灯晕中,我总觉得,那一盏灯光有些温暖,也有些孤独。我白天从小巷子里经过,那位老人依然躺在藤椅上,手里握着一杯热茶,笑眯眯地望着我。我冲他点了点头,老人也点点头,似乎是向我示意快回家吃饭。
⑩初中毕业以后,因为父亲的工作调动,我又回到乡下中学读高中。三年后,当我捧着大学录取通知书回到小巷,想再拜访那位可敬的老人。然而,小巷依旧,木门却紧锁,打听了几户人家,才知道老人早已搬走了,说是到成都工作的儿子那里去了。
⑾怀着一种怅然的心情,我乘船回家。在江上清凉的夏风中,我默默祝福老人那手里握着的一杯热茶,永远也不要凉了。
⑿多年后,昔日的那条小巷,早已是碧波盈盈的一片湖水了。三峡工程完工后水位上涨,这个城市的下半身,都已被一湖碧水覆盖。
⒀然而那条小巷子里的灯,依然在我的心里闪烁,它一直温暖地照着我,穿过黑漆漆的迷惘岁月,穿过冰凉落寞的忧郁年代。
⒁在你的人生中,有这样一盏灯吗?也请你,在那小巷子里,为别人,也为自己,燃起这样一盏灯。
【1】“一盏灯”在文中多次出现,起到_______作用。
【2】请分析第⑨段中两个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3】请从描写的角度品析第③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请把第④段横线处老奶奶的心里活动补充完整。
9、班级拟开展“读书分享会”交流活动,要求同学们任选以下两种形式中的一种,分享自己的故事或感悟。
(1)读书是精神的旅行,读书是思想的成长,请你以“那本书让我沉浸”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向大家分享你的读书故事。
要求:①按文体要求作文。600字左右。
②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
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小南同学给大家分享了一则材料,请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和大家分享你的感悟。
材料:我们在稻田间总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越成熟,越饱满的稻穗,头垂得越低。只有那些果实空空如也的稗子,才显得招摇,始终把头抬得高高的。
要求:①600字左右。
②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