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二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电影《流浪地球》以抑扬顿挫的情节和宏伟壮观的场面掀起了全民观影热潮。

B.著名演员王刚把和珅这个老谋深算的角色演得入木三分,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C.虽然敌人来势凶猛,简直锐不可当,但我军顽强战斗,终于击溃了敌人的疯狂进攻。

D.据调查:在各种不文明行为中,市民对不遵守交通法规乱闯红灯的行为最是深恶痛疾

2、请选出下列句子排序最确切的一项(    )

①这时只有细细的雨声,打着船篷,打着江面,打着岸边的草和树。

②从桂林到阳朔,有人比喻为一幅天然的画卷。

③尤其是在春雨迷蒙的早晨,江面上浮动着一层轻纱般的白蒙蒙的雨丝,远近的山峰完全被云和雨遮住了。

④于是,一种令人感觉不到的轻微的声响,把整个漓江衬托得静极了。

⑤但比起画卷来,那山光水色的变化,在清晨,在中午,在黄昏,却是各有面目,变化万千,要生动得多的。

A. ②③⑤④①   B. ③①②⑤④   C. ③④①②⑤   D. ②⑤③①④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曾经一度携款外逃、杳无消息的贪官,在公安部“猎狐行动”的打击下,现在惶惶不可终日。

B.作为一篇微型小说,如果在情节上不能做到起伏跌宕、抑扬顿挫,就不足以吸引读者。

C.极端势力接二连三制造恐怖袭击,让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深恶痛疾

D.近年来,日本政府屡屡突破“和平宪法”,不断扩充军备,明明是军国主义思想抬头的表现,却美其名曰:“恢复正常国家地位”。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气隐藏着中国人的情感密码,清明时节,草木苍苍,细雨蒙蒙,我们可以踏青赏春,也可以缅怀故人寄托哀思。

B.冬奥会的黑科技一届比一届更先进,追溯创新的源头,会发现它们往往来自人们一次次发现、质疑与探究。

C.每年三月,浮屠关公园附近樱花绽放轻轨穿行,人们纷至沓来,欣赏这一科技与自然相融的盛景。

D.这道题目情境设置复杂,解题障碍重重,令人毫无头绪。经过他条理清晰的讲解,我一下子大彻大悟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诗词赏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代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本文运用了典故,请把它找出来。并说说表达的感情。

2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意。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默写。(10分)

________________,归思方悠哉。______________?怅望青田云水遥。

_________________,泥香带落花。______________,欲上青天揽明月。

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

它没有___________姿态,没有___________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

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______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  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精选《绿色蝈蝈》段落,回答问题

现在轮到夜晚的艺术家上场了。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弱肉强食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自语。那像是滑轮的响声,很不引人注意,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窸作响。在这喑哑而连续不断的低音中,时不时发出一阵非常尖锐而急促、近乎金属碰撞般的清脆响声,这便是蝈蝈的歌声和乐段,其余的则是伴唱。尽管歌声的低音得到了加强,这个音乐会不管怎么说还是不起眼,十分不起眼的。

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关于食物,我遇到了喂养螽斯时同样的麻烦。我给它们莴苣叶,它们吃了一点儿,但不喜欢。我必须另找食物,它们大概是要鲜肉吧,但究竟是什么呢?

清晨,我在门前散步,突然旁边的梧桐树上落下了什么东西,同时还有刺耳的吱吱声,我跑了过去,那是一只蝈蝈正在啄着处于绝境的蝉的肚子。我明白了,这场战斗发生在树上,发生在一大早蝉还在休息的时候。不幸的蝉被活活咬伤,猛地一跳,进攻者和被进攻者一道从树上掉了下来。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追捕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就像鹰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样。但是这种以劫掠为生的鸟比昆虫低劣,它是进攻比它弱的东西,而蝈蝈则相反,它进攻比自己大得多、强壮有力得多的庞然大物,而这种身材大小悬殊的肉搏,其结果是毫无疑问的。蝈蝈有着有力的大颚、锐利的钳子,不能把它的俘虏开膛破肚的情况极少出现,因为蝉没有武器,只能哀鸣踢蹬。

1结合选文,概括绿色蝈蝈的叫声和形态有哪些特征?

2作者介绍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主要写了哪个方面的习性?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在“诗和远方”中涵养文脉

①没有华美的舞台,没有绚丽的灯光,只是一尺方桌、一位读者、几封书信,却如涓涓山泉,沁人心脾,在荧屏内外,收获掌声无数。近期,一档旨在“用书信打开历史”的读信节目——《见字如面》,持续霸屏朋友圈。“有多久时间,没有提起笔来好好写一封信了?”节目甚至不断激发起观众提笔写信的冲动。

②引发共鸣的,何止是《见字如面》。这段时间,同样被誉为“综艺清流”的《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也以高而不冷的文化格调、温暖厚重的人文情怀,接连赢得超高口碑,捕获了一批又一批的“自来水”。典雅文化与大众娱乐的碰撞,不仅让观众得以在屏幕上邂逅诗和远方,更是引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集体回望。传统的文化形式,何以能够跨越时间的长河,即便历经岁月冲刷,却依旧能散发光泽、触动人心?

③见字如面,睹物相思。有人说,感情波动不分孰优孰劣,再笨拙的一支笔,即使写出内心万一,也足够令人感动。确实,人的情感都是相通的,最能打动人的无疑是那份最纯粹的情感。就拿写信来说,作为私人内心话语的承载,一笔一画、一字一符,无不灌注着写信人的真诚。而字迹又往往能印刻下书写人的性情,古人甚至有“尺牍书疏,千里面目”的说法,见信如晤,读信之人见字便能捕捉对方写信时的表情。字如其人,不加掩饰地将自己完整地展现在对方面前,正是这种纯粹和真诚,更令人神往。我们会被画家黄永玉给曹禺写的信所感动,恐怕就是“心在树上,你摘就是”的直白。而歌手蔡琴写下的“杨德昌,你怎么可以就这样走了呢”,让人直叹“看哭了”,也正在于其真挚的感情。

④如果说,信件是人们内心的琴弦,那么,声音就是撩动琴弦的拨片。正如《朗读者》的主持人董卿所言,“文字的背后是情感的承载,而朗读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传递爱”。当普通夫妇对念起朱生豪的情诗,“不要愁老之将至,你老了也一定很可爱”,我们很难说不感动于斯。“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如一股清风唤醒了大众许久未被触摸的文化脉搏。”这样的评价,也足以道出这几档文化节目受观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并不在于怀旧,而在于真情实感。

⑤饱含书卷气,是这几档综艺的另一个显著特征。人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文化素养能改变一个人的气质。曾经有人问道,“为什么要学习古代诗词?”一个得到最多人点赞的答案是这样回答的:举个例子,当看到天边飞鸟,你会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哎呀,好多鸟。”更重要的是,随气质改变的,还有人的精神生命。经典之所以为经典,传统文化之所以能散发恒久魅力,就在于它能滋养心灵,扩展精神疆域,是我们抵抗庸俗的利器。而这,恐怕正是“综艺清流”走红的另一个原因。

⑥很难说,这几档节目受到热捧,就意味着综艺节目的格局就此改变。但这至少证明,诗和远方并非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更非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只不过,传承文脉也需要大众传播的载体。“每个人都需要了解和思考自己以及所处的世界,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生命的价值,很多体验若不能亲历,就会期待在别人的故事里找到启发和依据”。《见字如面》导演关正文的总结,大概也是人们内心的呼唤吧。

《人民日报》(2017年02月24日05 版)

1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请简要分析第②--⑤段的论证思路。

3下面哪一则材料适合作为第⑤段的论据?请简述理由。

材料一:当你失恋时你低吟浅唱:“人生若只是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而不是千万遍地悲喊:“蓝瘦,香菇!”

材料二:当96岁高龄地翻译家许渊冲说到动情处,感慨“生命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时,我们心中也很难不起敬意。

4结合上文,概括《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和《见字如面》等“综艺清流”被观众热捧的原因。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请以“幸福的味道”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