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二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西汉司马迁所撰写的《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史事,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B.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C.《白杨礼赞》作者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代表作有小说《蚀》三部曲、《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

D.《昆虫记》一书语言诙谐,在作者法布尔笔下,小甲虫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杨柳天牛“为它的后代做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藤野先生》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记叙了作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的几个生活片段。

B. 《陈涉世家》选自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为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写的传记。

C.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宋代女词人,豪放词派代表,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D. 《渔家傲  秋思》的作者是宋代范仲淹,整首词形象生动鲜明,表现了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

3、下列有关文学名著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水浒传》中,鲁智深在东京相国寺看守菜园时经历了三件事:收服众泼皮;倒拔垂杨柳;偶遇林冲并结为兄弟。

B.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和田晓霞之间近乎柏拉图式的爱情,纯真甜美,带着理想主义的浪漫色彩,让人心醉。

C.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创作的《名人传》,记述了贝多芬、达芬奇和托尔斯泰坎坷的人生经历,赞美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D.朱光潜先生在英国期间写给中学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这本小书是以书信的形式,每次一个话题,探讨读书、习俗与革新、爱情与道德、升学与专业、参与社会运动,以及人生烦恼与乐趣等。

4、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绊(jī)        默(jiān)       裂(guī)     漫(mí)

B.辈(xíng)     然(mò)       (sāi)     章(zhuàn)

C.然(piān)     猎(shòu)     暗(huì)     窕(yǎo)

D.旋(wò)       (qiào)     (juàn)   寐(wù)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题目。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这首诗中多处使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任选两处分析其作用。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根据要求默写填空。

(1)杜甫的《春望》中作者以花鸟为喻用拟人手法抒发对国破悲伤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城内将士严阵以待的情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一诗中最能表现诗人悠然自得、超然物外的思想情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晏殊的《浣溪沙》中被誉为“天然奇偶”的千古佳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名著阅读,回答问题。

彼得留拉匪兵没有想到会遭到突袭,不禁吓呆了,但是立刻用尽全力往回夺枪。保尔用整个身子压住枪,死也不松手。枪啪的一声响了。子弹打在石头上,蹦起来,掉进路边沟里。

朱赫来听见枪声,朝旁边一闪,回过头来,看见押送兵正在狂暴地从保尔手里夺枪。他转动着枪,扭绞着少年的双手。但是保尔依旧抓住不放。那个彼得留拉匪兵简直气疯了,猛一使劲,把保尔摔倒在地。可是即使这样,他还是没能夺回步枪。保尔摔倒的时候,他顺势把押送兵也拖倒了。此时此刻,没有任何力量可以迫使保尔放开手里的枪。

朱赫来两个箭步就冲到他们旁边。他抡起铁拳,朝押送兵的头上打去。一瞬间,那家伙脸上挨了两下铅一般沉重的打击,放开了躺在地上的保尔,像一只沉重的布袋,滚下壕沟。

就是这双强劲有力的手,把保尔从地上扶起来,让他站稳。

(1)选段中画线句,有人说修辞运用有特色,也有人说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你怎么看?请写一条赏析式批注。

(2)朱赫来在保尔的成长历程中充当了什么样的角色?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3)浩然同学平日遇到困难就退缩,李老师向他推荐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请以浩然的口吻给老师写一段留言,汇报自己的读书心得,表达心中的谢意。至少引用一句名言。(100字左右)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艾香悠悠溢端午

钟芳

①“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在我的家乡,每到端午节,人们除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外,还要去采几束艾草,插在自家的门楣上。我对插艾草这一习俗一直情有独钟,那一缕袅袅清香,常常把我牵进思念的故乡。

②儿时家乡的端午节,是氤氲在艾草香里的节日,家家户户门上都插满了艾草。听长辈们讲,艾草能祛病免灾,驱邪避晦,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端午那天,将它插于门楣,可使人身体康健。可这一插,竟有了上千年的岁月。那一束束斜插在门上的艾草,散发出淡雅似草药味的清香。那清香,丝丝缕缕,弥漫在屋子里,弥漫在童趣融融的村庄里。轻轻地闭上双眼,深深地吸上一口气,顿感心旷神怡,神清气爽。这一吸,那清香便让人终生难忘,岁月流转,内心一直萦绕着这一份乡野浓情。

③艾草是一种芳香型草本植物,碧绿中出幽幽香气。每年初夏,正是艾草疯长的季节,它们总是挤挤挨挨地长在溪水岸边,叶片浑身泛着白白的茸毛,不施粉黛,绿油油的,充满着活力。那身姿挺拔瘦直,宛如亭亭玉立的乡村少女,清秀淡雅,温婉脱俗。轻风拂过,便有暗香浮动,带给你拂面的清凉芬芳,让人不由得吟出《诗经》里的佳句:“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④端午节的清晨,母亲总是带着我一大早去河边采艾草。来到河堤边,只见两岸青草苍翠欲滴,河水清清,鱼跃蛙鸣。晨曦中,深绿色的叶子闪闪发光,亮晶晶的露珠儿从繁密的艾叶.上滚落下来,很是美丽。只见母亲小心翼翼地采着艾草,洗去上面的泥土,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母亲总是乐得合不拢嘴。回到家中,母亲还会用碎布块缝制成各种精巧的小香包,内装积存的干枯艾叶,让我们佩于胸前。嗅着淡淡的香草味儿,感受到的是母亲的疼爱和温情。

⑤据说艾草全身是宝,有祛湿、散寒、消炎、抗过敏等功效,被称为“医草”。用艾草泡水洗澡,可以解毒治病。每到端午,母亲总是煮一大锅艾草水,倒入盆中,让我和小弟泡澡。坐在漂浮着艾叶的木盆中,吸着缓缓上升的芬芳香气,相信谁也不会拒绝这份浓缩了大自然草木精华的馈赠。也许是这样的清洗很舒服,小弟的脸上总是露出可爱的笑容。在艾草水的熏蒸下,我们的皮肤变得光洁生香,整个夏天都清清爽爽。

⑥一眨眼,端午佳节又快到了。母亲接连从老家打来了几个电话:“今年端午节要记得回家插艾哦。”听着母亲的唠叨,那悠悠艾香,又溢满心间。此时我才幡然醒悟,端午插艾草不仅是一种念想,一种母爱的味道,更是一种习俗,一种文化的代代传承。一瞬间,我的脑海里又浮现出了那一棵充溢绿意与清香的艾草来。愿那绿茵茵的艾草,生生不息,艾香馥郁而绵长。

(选自《天津日报》,有删改)

【1】作者为什么对插艾草这一习俗一直情有独钟?请结合文章②-⑤段的内容概括。

【2】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

只见母亲小心翼翼地采着艾草,洗去上面的泥土,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母亲总是乐得合不拢嘴

【3】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在悠悠艾香中寄托了哪些情感

【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用民谣引出家乡端午的习俗,触发了作者的情思,勾起对儿时生活的回忆。

B.第②段从视觉、嗅觉、味觉等角度描写艾草,为后文写亭亭玉立的乡村少女做铺垫。

C.第③段引用《诗经》中有关“采艾”的佳句,增加了文章的诗意美、意蕴美。

D.作者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叙写往事,发感悟,语言隽永,感情真挚。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缺席”一词是指未出席或该到未到。请以“我未缺席”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2)文中不得出现(或暗示)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3)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