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二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目前住房价格一涨再涨,令购房者叹为观止。

B. 春节联欢晚会上的小品幽默风趣,逗得欢众忍俊不禁地大笑。

C. 同学们聚在一起,享受着天伦之乐。

D. 危难之时,绿色的迷彩撑起了生命的希望,人民解放军无愧为共和国的中流砥柱

2、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正确的一项是()

①踏着溪中的几块垫脚石过了溪,路旁有茅棚,住着一两家老百姓。

②右手下坡去约十来步,就是一条小溪,水却不深。

③棚子门前有一条小路,曲折向外,在松林中行,约数百步,便“豁然开朗”。

④还有很多美丽的骨牌草,有的还是很青翠,有的已经枯黄。

⑤左手上坡去是一条较为正式的路,隔路又是一片松林,坡头长满了半人高的茅草。

A.③②①⑤④ B.③⑤④②① C.①③⑤④② D.③④⑤①②

3、下面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栋现代化的建筑,在这个老小区里显得鹤立鸡群

B. 在公共场所吸烟,乱扔东西等不良行为让人深恶痛疾

C. 听了老师的一番话后,他才如梦初醒,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D. 只要坚持改革开放,狠抓经济建设,达到小康生活的美好日子就杳无音信了。

4、下列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有你千年的面容/有你的云 你的树 你的风

B. 蝉翼般轻轻滑落的槐树叶,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啊

C. 老朋友,我的心弦紧绕着你,就像你的树皮一样与你连在一起!

D. 星光因你而闪烁/波光因你而摇曳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古诗词阅读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1下面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西楼”点明作者登楼的地点,“清秋”交代当时正值初秋时节。

B.“中原乱,簪缨散”,“乱”概括了中原沦丧的现实;“散”揭露了统治阶级无心抗战的心理。

C.“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是点睛之笔,词人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充满无限感慨。

D.词的下片抒情,格调由舒缓变为高亢激越,表达了词人在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警醒下,深重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2“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赏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古诗文默写

(1)蒹葭苍苍,____________。(《诗经·蒹葭》)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_____________,不以千里称也。(韩愈《马说》)

(3)白居易的《卖炭翁》中用极度反常、扭曲的矛盾心理真实反映老翁悲惨境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习近平曾引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_________________”来要求我们广大青年学生学习杜甫那种推己及人的高尚品格,常怀忧国忧民之心。

(5)日本舞鹤市向中国捐出的抗“疫”物资上印着唐诗“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古人爱花,常把各种花写进诗文中,赋予它们人的品格与情感。请从下面的花中任选一个,写出连续的两句古诗文。

牡丹花 桃花 梨花 菊花 梅花

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荷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同学们走上讲台当小老师,这样的课能让学习更有趣。小薇同学要给全班上一节名著阅读展示课,下面是他设计的一张幻灯片。

“路上一共三百六十八天,有二百三十五天用在白天行军上,十八天用在夜间行军上。余下来的一百天,其中有许多天打遭遇战。有五十六天在四川西北,因此总长五千英里的路上,只休息了四十四天,平均每走一百一十四英里休息一次。平均每天行军七十一华里,即近二十四英里。”

——《红星照耀中国》

这些数字是对哪一历史事件的概括?你从中可以得出什么感悟?

(1)请你把小薇同学在上面幻灯片提出的问题的答案填写出来。

(2)本书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根据其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写成的,这本书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工农红军及许多共产党领袖的情况。

下面是书中对____________(填人名)的描写,请你根据此书再补写一条关于他的描写内容。

他的伙食也同每个人一样,但因为是湖南人,他有着南方人爱辣的癖好。他甚至用辣椒夹着馒头吃。

我的补充:_____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

大脑喜欢“屏读”还是“纸读”

①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大量信息通过手机、电脑、电子阅读器的屏幕进入人们的视线。屏读(数字化阅读)较之于纸读呈现出后来居上的趋势。

②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16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成年人数字化阅读接触率为76.2%,较2017年的73.0%上升了3.2个百分点;图书阅读率为59.0%,与2017年基本持平;超过半数成年读者倾向于数字化阅读方式,倾向纸质阅读的读者比例下降,而倾向手机阅读的比例上升明显。

③假知传递的信息是一模一样的,这两种阅读方式本身有没有高下之分呢?关于人脑对文字信息的处理,科季家根据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给出了简单的文字加工模型,即描绘出相关的活跃脑区:文字首先通过视觉编码传递到视皮层造行识别,然后在联合皮层进行语义联想,联想过程会激活大量的神经元,进而引起情绪反应、推理、反思成表达等行为。无论是印在纸上的文字,还是出现在屏幕上的文字,其信息处理的过程基本一致。

④但是屏读与纸读存在细节上的差异:纸读会伴随着翻书的动作、手指接触纸张传来真实的触觉;很多读者会因此而更倾向于纸读,觉得纸读更加“气定神闲”,有一种踏实的掌控感和愉悦感,是屏读无法比拟的;除了触觉,我们的听觉、嗅觉也在阅读过程中传递着微妙的信息;有些人习惯于听见翻书时的声音,嗅到印刷品散发出来的气息,虽然电子阅读器也在模拟翻书的声音,未来可能模拟书籍的气味,甚至根据文中场景释放出芳香。

⑤人们在阅读文字的时候,只有那些落在视网膜中央凹上的文字,是可以被看清并识别的,无论屏读或者纸读都不可能做到一目十行。通过观察阅读者的眼球转动。研究人员发现,阅读过程中并不是逐字逐句去看字,而是经常出现跳跃,当理解不了或者需要巩固的时候又会往回跳。字体、行宽等差异会对阅读习惯产生一定的影响,当你习惯了屏读时的“跳跃节拍”,回到纸读可能有点不适应,反之亦然。

⑥当然,大脑具有可塑性,阅读习惯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变化之中。假如穿越回古代,我们就要适应龟壳上的甲骨文,竹简上的小篆,宣纸上的行书、楷书或草书。思想的载体一直在变,人类的文明如河流一般起伏向前。

⑦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应当取长补短、共生互荣,屏读和纸读也并非非此即彼的选择。公元前5世纪末,当文字传播正在挑战口头传播时,柏拉图曾表达过担忧:“信赖文字会阻止我们记忆。数字化阅读的出现,在扩大我们的阅读范围同时也带来了种种问题,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把婴儿和洗澡水一起倒掉”,最好的选择就是让大脑继续思考:如何去协调这两者的发展,在合适的时间、场合、诉求下选择合适的方式,得到最理想的阅读体验。

【1】关于屏读的特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屏读就是数字化阅读,受到大多数人的喜欢,较之于纸读呈现出后来居上的趋势。

B.现在屏读可以模拟翻书的声音,暂时还不能模拟书籍的气味,

C.屏读的字体、行宽等差异会对阅读习惯产生一定的影响。

D.屏读扩大我们的阅读范围,同时比纸读内容更丰富、更便捷,是百益无一害。

【2】第②段中加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⑦段中加点词语“因噎废食”是什么意思?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共同愿望。

请以“____________,让生活更美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补充完整题目,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积极健康向上;②综合运用表文方式;③卷面整洁,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⑤不得抄袭套写。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