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二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移地向南飞行200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飞行也就成了曲线。

B.那天;谭老师给我讲了好多好多,使我豁然开朗

C.清明是中国人特有的情感寄托,也是民族文明的一种传承方式。为清明文化注入当代价值,是不容置疑的选择。

D.我喜欢倾听大雁在沼泽中集会时的鸣叫,这鸣叫声,汇成一曲奇妙的、栩栩如生的交响乐。

2、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退(kuì)   要(sài)   锐不可(dǎng)

B. 然(qiāo) 刻(juān) 屏息声(liǎn)

C. 熟(xián) 唐(tuí)   精竭虑(dān)

D. 责(jié)   酒(sī) 深痛疾(wù)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消息与新闻特写的区别在于:消息往往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新闻特写则主要描绘新闻事件中的片段。所以《“飞天”凌空一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是一篇消息。

B.《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是一篇事件通讯。通讯已具有一定的文学性,要借用文学手法,生动形象地报道新闻事实。

C.新闻的“六要素”为“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很多新闻都具备这些要素。

D.不同媒体对同一件事的报道,在选取的角度、所持的立场上是可以各有不同的。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A.首联“望”字点题,“徙倚”即徘徊,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欲何依”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B.中间两联写景,描绘了薄暮时分的田园风光。颔联总写秋色,是静态、近景,侧重宏观描绘;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态、远景。二者搭配得恰到好处。

C.尾联抒发情感,由外物回归自身,田园生活的静谧和安闲冲淡不了诗人的忧郁,他不能融入这诗一般的田园山水,只好向前贤寻找慰藉,放声高歌。

D.全诗遣词造句朴素自然,意境清新恬淡,开唐代律诗风气之先,于静谧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作者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作者惆怅、孤寂的情怀。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2】古人用语往往一字传神。请对“山平野尽”句中加点字简要赏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_________,宛在水中央。(《诗经·蒹葭)

(2)一日不见,_________。(《诗经·子衿>

(3)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盂浩然《望洞庭湖赠张相》)

(4)《桃花源诗》中有句“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桃花源记》中与此句意思相同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将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口。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读了名著《红星照耀中国》,班级举行“伟人毛泽东读书故事分享会”。请你讲述一个毛泽东读书(阅读)的故事,并阐述自己的思考。(讲述故事不少于40字)

毛泽东读书故事:________

我的思考:_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清明节原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在农历的三月,是冬至后的第105天,在公历的4月5日左右。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是标志季侯和农业活动的节气。

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候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凤至,”“清明凤”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比较适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蚕桑等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农谚说“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东汉崔宴《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说的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其中的“清明节”还只是一个节气,不是节日、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该节气被看作清明节的源流之一。

【材料二】

清明节成为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寒食节是中国古代较早的节日,传说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介子推,是春秋时期晋国人,他跟随晋文公重耳逃亡,又辅佐重耳回国成为晋国的国君,介子推立了大功却不愿接受封赏,带着母亲隐居到了绵山,传说晋文公为了请出介子推而放火烧山,三天后大火熄灭,人们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人们就在寒食这一天禁火、吃冷食以纪念介推。久而久之,推广到祭拜自己的祖先。后来,由于清明寒食节的日子接近,两者就合二为一了。

清明从节气到节日的形成中还融入了另一个传统节日,那就是日期眼清明节相近的衣历三月三的上巳节。上巳节是指干支纪日法中,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古人认为“巳”代表去除疾病,所以在上巳这天到河水中沐浴,希望借此绂()除不祥。上巳节进行的主要活动是“绂褉”。绂——古代为除灾求福而举行的一种仪式;褉——古代春秋时期在水边举行的清除不祥的祭祀。后来演变为在这个日子开展沐浴、采兰、踏青、嬉游、饮酒等民俗活动。

【材料三】

祭祖:清明节是春季祭祖最隆重的节日,春天,民间多修补房舍,以防夏季雨漏。由活人联想到逝者,田间坟头经过风吹雨淋,往往塌陷低落,清明节上坟时,铲除坟头杂草,用新土将坟堆加高加固,称为整修阴宅,表现了儿孙对先人的哀思。

踏青:清明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体育活动的习俗。远足踏青中常见的活动有荡秋千、 拔河、扑蝶、蹴鞠、登山等,人们在这些户外活动中,或家族合欢,或交友团聚,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强了凝聚力,也表达出对现实生活的热爱。

放风筝:清明节放风筝是最普遍流行的习俗,在古人看来,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放风筝可以放走秽气。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会给自己带表好运。

插柳:清明节的另一项民俗活动是插柳,所以又叫“插柳节,插柳有多种形式:有的插在家里的门楣上,有的戴在头上,柳枝插在门楣上,其文化含义在于辟邪除灾,民间认为这样做是图个吉利,另外柳棱插在门楣上,还意味着家庭兴旺,而把柳插在头上,为的是求生保健,青春永驻,中国人喜柳爱柳,柳树是旺盛的生命力的象征。

【材料四】

哀与乐看似难以融合,但清明节作为华夏文明特有的文化符号,实现了两者的并存,这正体现了我们民族的性格和特点,因此,对于清明节这样有着深厚传统文化积淀的节日,我们需要做的是分清清明节的各个内涵,如果这一节日能促使人们以实际行动去热爱生命,就会打消很多人对“我们的节日”的质疑,也能让清明节这一传统节日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

(以上材料均改编自网络文章)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是哪一项?( )

A.“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这句话简练说出了清明的节日特点。

B.古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剪断风筝牵线,任其远飞,是为了寄托对先人的哀思与尊重。

C.古人在“插柳节”那天喜欢在门楣上和头上插柳,是因为对旺盛生命力的向往和祈求。

D.清明节能促使人们以实际行动去热爱生命,这一传统节日已经很好地融入了现代生活。

【2】一位外国友人对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和传统节日很感兴趣,但如何区分节气和节日把他难住了。你想以清明为例给他作些介绍,以下最符合情境的说话顺序是哪一项?( )

①与对方打招呼 ②总结节气和节日的本质区别 ③介绍清明节的主要活动

④讲述清明节日由来的故事 ⑤介绍清明作为节气的物候特点 ⑥邀请外国友人参加踏青活动

A.①②⑤③④⑥

B.①⑥⑤④③②

C.①④③⑤②⑥

D.①⑤④②③⑥

【3】请简要说说济南邮政局选取下图为清明节纪念邮戳的原因。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按要求作文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礼物”可大可小,可贵可轻,随着时间的流逝,“礼物”大都被消费了,但也有些特别的礼物被珍藏了起来。

请你以“特别的礼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先列提纲(包含三方面:题目、主要内容及主题、段落及大意)提纲+正文(2)文章内容不少于600字;(3)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人名、校名;(4)书写正确、规范、美观。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