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是一篇由果到因、从现象说到本质的事理说明文。
B.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一文的作者伽利略无法知道蝉发音的部位,这说明每个人的知识是有限的,大自然的奥秘是无限的。
C. 《叫三声夸克》以盒子里面有盒子为比喻,来说明物质结构的特点。
D.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在说明自然选择时,先说风媒花,后说虫媒花。用“蜂争粉蕊蝶分香”说明了昆虫给花传粉授精的特殊功能。
2、下列对有关文化和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马克·吐温,美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
B.游记往往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交代游踪;二是描写景物,抒发感受。
C.《庄子》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为道家经典之一。庄子,名周,春秋时期宋国人,哲学家。
D.《小石潭记》的作者是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文学家,世称“柳河东”,“唐宋八大家”之一。
3、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垃圾分类是普通民众最能直接参与的环保方式之一。
②究其原因,一是在垃圾处理上先分后混的收集方式让人们的参与热情大大降低,二是缺乏相关知识,三是习惯问题。
③分类投放是生活垃圾分类的源头,让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垃圾分类投放的习惯至关重要。
④然而,实践中,尽管经过了多年的试点、宣传和引导,但是居民自觉、长期参与垃圾分类、精准投放的意识还比较弱。
A.③④②① B.①③④② C.③①④② D.①④②③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政府执法部门的各种罚款必须依法上缴,不能截留自用,其经费来源只能来自国家财政拨款。
B. 滥用外来语,既破坏了汉语言文字的严谨与和谐,影响了汉语表意功能的发挥,也消解了中国文化精深而丰富的内涵。
C. 他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
D. 现在,我又看到了那阔别多年的乡亲,那我从小就住惯了的山区所特有的石头和茅草搭成的小屋,那崎岖的街道,那熟悉的可爱的乡音。
5、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各题。
渔家傲(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下片中 “ ”字是对上文中“问”字的回应,给人以笔断意连、一气呵成之感。
【2】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的开篇,“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组合在一起,展现了作者梦中所见的一幅海天相接、瑰奇雄伟的壮美画面。
B.“学诗谩有惊人句”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词人现实中知音难遇,欲诉无门,唯有通过这种幻想的形式,才能尽情地抒发胸中的愤懑。
C.结句写作者身为柔弱女子无力抗争黑暗现实,从而只能逃避现实而放弃对远大理想的追求,最大的愿望是归到传说中的三山过上幸福生活。
D.该词充满了豪放之气,想象大胆丰富,意境壮阔雄奇,富于浪漫色彩,表现出作者内心刚健昂扬的气概,在李清照众多词作中显得别具一格。
6、按要求默写。
(1)黄发垂髫,_______________。(《桃花源记》)
(2)______________,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回延安》)
(3)《蒹葭》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一幅萧瑟、冷寂的秋景图,为全诗奠定了怅惘的情感基调。
(4)《桃花源记》中综合视觉和听觉,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关雎》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主人公长夜无眠、思绪万千以至辗转难耐的相思之苦,形象深刻地表现出来。
7、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的片段,回答下列小题。
(片段一)据红军告诉我,成千上万支步枪和机枪,大量机器和弹药,甚至还有大量银洋都埋在他们从南方出发的长征途上。他们说,现在遭到成千上万警备部队包围的红区农民有朝一日会把它们从地下挖出来,恢复他们的苏区。他们只等着信号——抗日战争也许就是那个信号。
(片段二)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
【1】结合片段一中的具体内容,简析纪实作品的特点。
【2】阅读片段二,你认为红军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请结合整本书阅读,阐述你的观点与理由。
8、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母亲米父亲豆
①【甲】面对突然回家的我,瘫坐在沙发上打瞌睡的父亲目光里充满惊喜、疑惑,翕动了良久的嘴唇终于发出声音:“你咋有时间回家?还没吃饭吧?我这就给你盛饭去。”父亲说着挣扎起不久前跌伤的腿,我隐痛,连忙安抚父亲坐下。
②和他拉了会儿家常,他得知我这次纯粹是因外出办事而途经老家,一会儿还要走时,便焦急地说:“你妈还在地里喷农药呢,我这就叫她回来,给你装些东西带回城里。”我想阻止父亲,而他执意来到屋后,对着田地,扯开噪门,喊着母亲的名字……
③母亲一到家,顾不上换下喷洒农药的雨衣,一边欢愉着,一边埋怨我:“回家咋不事先通知我们一声?”或许在父亲眼中,我的时间比谁都金贵,他抱怨起母亲的唠叨,催促母亲麻利点儿。母亲不甘示弱,手不停的同时,口不饶父亲:“死老头子,你只知道朝我吼,给儿子带东西进城,我前些日子就让你准备好……”一看父母为我进城所带的东西而拌嘴,我赶紧跟他们说:“这次我什么都不带,司机还在路边等着我呢。”“有车呀?”母亲惊讶,父亲自豪!
④“有车更要带些东西进城,省得我们往城里送!”于是他们忙着查自家的米缸,可缸中的米所剩无几,母亲一下子慌了——现在去碾米,我肯定没时间等。母亲一脸难色,脸上的皱纹片刻间变得更加密集。随着父亲的一声:“孩子妈,先跟左邻右舍借些米,隔天我们再碾米还人家,问题不就解决了。”【乙】母亲的脸顿时笑成一朵怒放的菊花。
⑤三袋大米借了回来,母亲一边抱怨邻家的米不够齐整,一边搬出筛子,开始筛起米来。父亲抖抖索索地盛米装袋,怯生生地对母亲说:“孩子妈,这近三百斤的大米,怎么才能运到路边,你们娘儿俩扛着去,肯定不行。”母亲没有理睬父亲的担忧,反而把手中的筛子旋转得更快。
⑥不一会儿,屋后的小河边传来了母亲的喊声,原来母亲要撑舟为我送米。父亲笑了,而我的眼眶却装满了眼泪……
⑦我要撑篙,母亲不让,说怕我弄湿了衣服。端坐舟前的我,仰视着撑篙的母亲,扎篙,弓腰用力,拔篙,再扎篙………渐渐,我的双眼一片模糊。
⑧我和母亲把三袋米抬上岸,父亲不知何时也出现在车旁,他额头冒汗,喘着粗气,显然是急赶来的。我止不住埋怨起来:“爸,你怎么不在家歇着,你的腿还没好利落呢!”我想搀他上小船,他却让我快上车,连声说我的时间要紧。
⑨上车,我摇下车窗,朝默默注视小车的父亲作别。司机劝我别再回首,有时间常回家看看,天下都是可怜父母心!他说,你父亲瘸着腿就是为你送来一小袋新摘的青豆,他还对我玩笑着说,你母亲为你撑船送米,他也要为你送点什么,于是想到他早上新剥的一小袋新青豆粒……
⑩我颤抖着双手,打开副驾驶台上的一只方便袋,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粒粒青翠浑圆的青豆……霎时间,我再也抑制不住,当着司机的面,眼泪一下涌了出来。
(作者:胥加山 摘自《中国改革报》)
(1)随着故事的发展,作者的情感也在不断变化,请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填写在下面横线上。“我”隐痛→①________→②_________→眼泪一下涌了出来。
(2)第⑥段处写道“父亲笑了,而我的眼眶却装满了眼泪……”,父亲为什么“笑”?“我”为什么“眼眶却装满了眼泪”?
(3)请你从文中画线的【甲】【乙】两处中任选一处,加以赏析。
(4)第⑦段写了什么内容?塑造了一位怎样的母亲形象?
(5)文章以“母亲米父亲豆”命题有哪些作用?
9、就你读过的某部名著或某一篇文章,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
要求:⑴符合题意,中心明确,情感真实,内容充实,语言通顺,卷面整洁,严禁抄袭。⑵字数不少于600字。⑶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