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富贵不能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妇女之道。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
C.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你也太不聪明了!
D.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周亚夫军细柳》):居住了不久,文帝驾到,也无法进入军营。
2、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关雎》选自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自宋代起,“春社”是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是祭祀水神的日子。
B.为了让留学海外的儿子成为一位技艺精湛的艺术家,傅雷先生通过书信的方式主要对其进行艺术技巧方面的指导。这些书信汇编成册,就成了名著《傅雷家书》。
C.《名人传》叙述三位名人在经历肉体和精神上的种种磨难后,创造了不朽杰作的故事,赞美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D.庄子是春秋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与老子并称“老庄”。
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归省(xǐng) 麋子(mí) 羁绊(jī) 恬静(tián)
B.纨绔(wán) 蕴藻(zāo) 行辈(háng) 闭塞(sāi)
C.分量(fèn) 冗杂(rǒng) 撺掇(cuān) 踱步(duó)
D.亢奋(kàng) 静穆(mù) 蓦然(mù) 斡旋(wò)
4、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提示:请用2B铅笔将本题答案填涂在答题卡选择题区域的对应题号后】( )
A.《野望》反映了中国传统文人在道家思想“入世”和儒家思想“出世”间徘徊。
B.张岱盛赞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古人记山水手,太上郦道元”。
C.看到花朵繁盛,枝叶茂密,会让人心生“绿叶发华滋”的感慨。
D.玉龙,指宝剑。传说晋代雷焕曾得玉匣,内藏二剑,后入水化成龙。
5、古诗文阅读
青溪①
王维
言②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注释】①此诗借颂扬名不见经传的青溪,来印证自己的“素愿”。②言:发语词,无意义。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开头四句对青溪作总的介绍:山势的蜿蜒曲折使得这段不足百里的路程显得丰富多彩,非常吸引人。
B.诗歌的第五、六句,用了“移步换形”的手法,写了青溪的各种景色。诗人穿行于乱石之中,漫步于松林之间,清澈的溪水与两旁翠绿的松树相映成趣。
C.第七、八句中“漾漾”绘水静貌,“澄澄”状水动貌,既沉静,又喧闹,一静一动,极为传神。
D.诗人有意借青溪来为自己写照,将青溪清新的景色与自己闲适的心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做到了心境和物境的统一。
【2】历代文人对王维诗作评价很高,苏轼曾指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殷璠也曾说:“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请结合“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这两句进行赏析。
6、古诗文名句默写。
①树树皆秋色,________。(王绩《野望》)
②黄梅时节家家雨,________。(赵师秀《约客》)
③________,________;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④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景物特点从仰视角度描写禽鸟的优美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7、(题文)名著阅读。
《骆驼祥子》是老舍最钟爱的作品,讲述的是一个普通人力车夫的故事。
(1)请问小说的题目“骆驼祥子”主要包含哪些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经历了虎妞和小福子的相继去世之后,祥子的性格发生了什么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艾叶香中寻玉佩
邹凤岭
①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湖岸被雨水浇出一片嫩绿,艾叶散发着清雅的香气。在这氤氲的艾香中,我又想起了儿时的情景。
②年幼的我跟在奶奶身后,走过村头的木桥:迎春花一片片,新生芦苇一丛丛。雨水打湿高高晾起的渔网,细细地流进湖里。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摘下一片嫩芽,仿佛闻到了那贴在锅里的艾饼的香甜。雨后积在艾叶上的水滴从指缝滑落,“滴答”声融入醒来的土地。
③沿着当年的田间小路,我又回到了老屋。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老屋南墙上,树枝支起的窗棂与木板拼成的门楣上方,挂着菖蒲与艾条。窗棂下摆着老旧的石磨,这磨由上下两块尺寸相同的短圆形石块做成,磨拐是用门前大楝树的枝做成的,一端连接在上磨,一端用绳索系挂在灶房的横梁上。我仿佛又听到石磨“吱吱”转动的响声,看到奶奶教我磨面的身影。奶奶推动磨拐,石磨每转动一周,我就往磨眼里添加一小瓢碎米粒。随着石磨一圈圈转动,细面就落在了磨盘里。奶奶在面粉里加入焯过的艾叶,拌匀,做成小饼,贴在锅灶上。生起红红的灶火,慢慢地煎。随着木制锅盖下滴进铁锅的水溅声,热气带着那艾的香、面的甜,飘满村落。
④推开奶奶的房门,那个老旧的木箱子静静地守在屋角。触摸脱去桐油的边框,那些往事愈加清晰。
⑤那年新年,奶奶打开木箱子,从箱底下摸出簇新的一角纸币,又从门楣上撕下一片红喜纸,包裹好,放在我贴身衣袋里,是给我的压岁钱。就在打开木箱那一刻,我看到了一支黄亮亮的竹笛,红线系着颗玉心佩。听父亲说,竹笛是爷爷生前留下的,玉心佩是奶奶的奶奶传下来的。
⑥再见玉心佩是在那个灾荒年,在遭遇连续的自然灾害后,村里人食不果腹,野菜不够充饥,我再没闻见艾饼的香气。清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心佩,去了一趟老镇。回来后,变戏法似的做出了艾叶饼。我跟随奶奶去上坟,祭祀仪式毕,奶奶给了我一块小艾饼,将剩下的全都分给了跟来的孩子们。
⑦奶奶上了年纪后,眼睛已看不见,她常坐在门槛上静静地听雨。有一段日子,奶奶倚在床上,连门槛也少坐。雨细细地下,风轻轻地吹,门楣上枯艾和菖蒲呜呜作响,好似远处隐约传来的竹笛声。我瞧见奶奶脸上浮现出少有的红晕,伸出小手抚摸奶奶的脸。静静地,听见奶奶自言自语小声说:“好你个外人,又来到我面前吹那好听的竹笛。”
⑧那之后,奶奶再没下过床。母亲打开奶奶的旧木箱,我看到了那黄亮的竹笛,却不见了系在竹笛上的玉心佩。祖辈以农耕为生,奶奶一世清贫,养育子女多人已属不易。家里原本就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唯有玉心佩。母亲翻遍了木箱的底,也未找到玉心佩,赶紧走到床前,贴在奶奶耳边问:“娘,那玉心佩呢?”奶奶不语。母亲说:“是要给您老人家带走的。”奶奶用微弱的声音说:“要走了,还带那东西做啥?”奶奶走了,终究没说玉心佩在哪里。
⑨走出房门,雨停了,我又闻到空气中飘来的艾叶的清香。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
【1】作者回忆了奶奶哪几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在横线上。
①______→教“我”磨面做饼→给“我”压岁钱→②______→病中思念爷爷→临终不说玉佩的去向
【2】请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语言。
(1)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说说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2)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句话的妙处)
【3】联系上下文,研读文中第⑦段画线句,分析奶奶说这句话时的神态及情感。
好你个外人,又来到我面前吹那好听的竹笛。
【4】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③段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再现了奶奶教“我”磨面做饼的情景,表达了“我”对奶奶的思念之情。
B. 老旧的木箱子装着奶奶最珍贵的物品,承载着奶奶最美好的情感。
C. 奶奶不说玉心佩的去向是因为玉心佩很值钱,担心家里后辈指责她。
D. 文中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勤劳、善良、慈爱、坚韧、痴情的奶奶形象。
【5】玉心佩的去向,前文已有伏笔,请将它找出来,并结合前后文分析其作用。
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春,万物之始也。春天,是摆脱冰雪的桎梏,一点一点积聚出来的。“立春”还带着残冬的余寒,但天气变暖,送来了春的气息,是一种转折,也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标志;“惊蛰”就像一个故事,一声春雷把万千蛰居沉睡的生命唤醒,就像父亲的棒喝,让顽劣的孩童懂得了奋进;“春分”这一天,太阳将自己的光一丝不苟地均分给了地球南北,自此进入风和日丽、万紫千红的争媚时节。
请以《这个春天不一般》作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适当穿插一些景物描写。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