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
【甲】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 【乙】 采桑子 宋·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 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 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
下面对两首作品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作品借景抒情,作者既抒发了愉悦、惬意的游玩之情,又惋惜于春光短暂转瞬即逝。
B.甲诗中的“争”“啄”和乙词中“动”“掠”都生动地描绘出了禽鸟的姿态,为画面增添了生气。
C.乙词善用动感与静态穿插、视觉与听觉交织的手法,景色描写生动鲜活,充满了诗情画意。
D.两首作品都运用了比喻修辞来描摹水,生动地写出了湖水平静澄碧、温秀可喜的特点。
2、下面加点的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B.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鬼斧神工。
C.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D.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学习成绩能否提高,主要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
B.三月的昆明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每到这个时节就会有大批的中外游客慕名前来。
C.据资料记载,生长在野外的长尾鸡的尾羽,每年能增长一米左右,而长尾鸡的寿命能活到八至十年,所以最长的尾羽能够超过七米。
D.由袁隆平院士带领团队研发的“海水稻”,是应对粮食危机的重大技术突破,更是农业科研工作者的劳动成果。
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是一篇在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当天刊发的新闻评论。
B.宋代文学家苏轼所写的《记承天寺夜游》,篇幅短小,却融叙事、写景、议论于一炉,环环相扣。
C.《史记》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史事,共一百三十篇。作者是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
D.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王绩《野望》、崔颢《黄鹤楼》、陶渊明《饮酒》都是律诗。
5、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诗的首联交代了“野望”的时间和地点,并奠定了哀伤的感情基调,其中“_______”点明地点,“__________”点明时间。
【2】诗的颔联和颈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山秋晚归图”,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这两联诗。
6、山水之美,诗文共谈。阅读下面文字,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山”,天然灵秀,意蕴丰富。“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王绩《野望》)是秋意浓浓的山野之美;“_______________,互相轩邈。”(吴均《与朱元思书》)是雄奇峻岭的动态之美。
“水”,变幻多姿,含情寄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渡荆门送别》中情意深厚的长江水,触发诗人李白的思乡之情;“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三峡》中春冬季节富有色彩又动感十足的长江水,寄寓郦道元的无限情思。无怪乎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也以水相比,写月光的澄澈清明。
7、《红星照耀中国》名著阅读
(睹领袖人物风采)
人物一:
他的谈话举止里有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转弯角的作风,每天晚上平均只睡四、五小时。他很喜欢孩子,身后常常有一群孩子跟着。许多孩子充当勤务员、通讯员、号兵、马夫,作为红军正规部队组织起来,叫做少年先锋队。常常可以见到他和两三个“红小鬼”坐在一起,认真地向他们讲政治和个人问题,很尊重他们。
人物二:
在长征的红军中,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年已五旬,面容坚毅而慈祥的指挥员,在队伍中激励广大指战员。由于他年纪已大,衣着与战士一样破旧,人们给他起了个绰号叫“伙夫头”,而他本人也以这个绰号为荣,因为这体现了人民军队官兵一致的精神。
【1】请根据上述材料,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入正确的人物姓名。
人物一:__________ 人物二:__________
(叹红军长征奇迹)
材料链接:
长征的统计数字是触目惊心的。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发生在路上某个地方,总共有十五个整天用在打大决战上。路上一共三百六十八天,有二百三十五天用在白天行军上,十八天用在夜间行军上。剩下来的一百天—其中有许多天打遭遇战一有五十六天在四川西北,因此总长五千英里的路上只休息了四十四天,平均每走一百一十四英里休息一次。平均每天行军七十一华里,即近二十四类里,一支大军和它的辎重要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以说近乎奇迹。
【2】红军是勇敢的代表,他们面对千难万险毫不退缩,请你按照时间顺序写出任意两个长征路上的重大经历。
四渡赤水—→__________—→__________—→会宁会师
【3】结合选文中的具体数据,概括红军在长征中经历了哪些困难?为什么作者埃德加斯诺称之为“奇迹”?
(承共产党人精神)
【4】部分学生想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路线重走长征路。小明说:“这个活动没有意义,因为时代不同了,我们没必要再去吃那些苦。重走长征路,纯属作秀。”请你对小明的观点进行反驳。另外,你作为中学生,打算怎样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8、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我觉得世界上有些事情也非常可悲和可笑。当我26岁在最前沿,处于第一个创造高峰的时候,没有人承认。我38岁搞激光照排,提出一种崭新的技术途径,人家说我是权威,这样说也马马虎虎,因为在这个领域我懂得最多,而且我也在第一线。但可悲的是,人们对小人物往往不重视。有一种马太效应:已经得到的他使劲地得到,多多益善,不能得到的他永远得不到。这个马太效应现在体现在我的头上很厉害,就是什么事情都王选领导,其实我什么都没有领导起来,工作都不是我做的。
(摘编自《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材料二:
我们的中年教师,包括我们的博士生导师,都是靠自己奋斗过来的,都是苦出身,所以我们一贯倡导我们的年轻人做的成果,导师没有做什么工作,导师就不暑名。当然,外面宣传报道“在王选领导下……”我承认我剥削年轻人最多,但是由于大家都知道我并不是主观上要去剥削年轻人,所以对我也比较谅解,见报以后也不以为然,知道是怎么回事。扶植年轻人我觉得是一种历史的潮流,当然我们要创造条件,就是把他们推到需求刺激的风口浪尖上。在这方面我们要创造一切条件让年轻人能够出成果,特别要反对马太效应,尤其在中国,我觉得在中国论资排辈的势力还是有的,崇尚名人,什么都要挂一个名人的头衔,鉴定会的时候挂一个什么院士,其实院士根本不懂的,我们打破这种风气是需要努力的。
(摘编自《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材料三:
有舞台才有表演,有担子才能压重。就是要让青年骨干打头阵、当先锋,在关键岗位上和重大项目攻关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尤其是对年轻的帅才苗子要打破论资排辈,促其快速成长。例如,嫦娥三号探测器总设计师孙泽洲、空间站系统总指挥王翔和万米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总设计师叶聪,都是四十岁不到就挑起大梁,现已成长为各自领域的帅才。有传承才能更好地接续奋斗,在社会高度关注的航天领域,正是老一辈航天专家言传身教和“传帮带”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新一代青年人才传投知识、分享经验、淬炼信念,从而造就了一支年轻又有才干的航天人才队伍,成为中国航天未来最可依赖的力量。
(摘编自《90后尽情绽放 彰显青年科技人才活力》)
【1】根据材料,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选26岁处于第一个创造高峰的时候,却没有被人承认。
B.中国论资排辈的势力还是有的,崇尚名人,什么都喜欢挂一个名人的头衔。
C.年轻人做的成果,导师没有做什么工作,也可以署名,这样可以加大对年轻人扶植的力度,使他们的成果更容易被重视。
D.挑大梁也可以是四十岁不到的青年,例如嫦娥三号探测器总设计师孙泽洲、空间站系统总指挥王翔和万米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总设计师叶聪。
【2】什么是马太效应?作者是如何来论述其危害的?
【3】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扶植年轻人?
9、题目一:
汪曾祺曾回忆在西南联大听闻一多先生上课的情景——很多学生穿过整整一座昆明城跑来旁听……在他看来,这是一件虽辛苦却很值得的事。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历过这样的事:虽然尝试失败了,但积累了经验;虽然过程有波折,却终有收获;虽然只是配角,但也能光彩熠熠……有些事看起来不如所愿,但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成长的力量,这些都是值得的。
请以“值得”为题,写一篇文章。
(1)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目对应方框用2B铅笔涂黑。
(2)请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
(3)字数600~800之间。
(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