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二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考最终的成功,在于各位同学拼搏努力的程度。

B.如何管理、认识、把握网络與论场,已成为全世界各个国家既关注又十分头疼的问题。

C.京剧“国粹”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恢宏,深受戏迷和中老年朋友的喜爱。

D.端午节的赛龙舟、吃粽子、插艾蒲、佩午囊、采百草等习俗在民间广为流传。

2、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qiào)  燥热   深痛疾() 诚皇诚恐

B. 黑(yǒu)  狼籍   息敛声(bǐng)   因地制宜

C. 强(juè) 喧嚣   不折不náo)   连绵不断

D. 临(bīn) 嶙峋   摩肩接zhōng)  殚精竭虑

3、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半夜三更”指晚上三点至五点。

B.《回延安》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两行一节,节内押韵,形式活泼,节奏自由。

C.《诗经》也称《诗三百》,共305篇,列为“五经”之一;风、雅、颂、赋、比、兴合称“诗经六义”。

D.“左迁”,即降职。古代尊右卑左,故将降职称为左迁。另外“谪、贬”也都表示降职。

4、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众所周知,香港岛的景象是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行人熙来攘往,霓虹灯五光十色。

B.今天下午我去参观了工艺美术品展览会有些作品真的是别具匠心巧夺天工过目难忘。

C.对于他的无理取闹,我们早已司空见惯。

D.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老师对学生的教育要因地制宜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品读下面的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请说一说“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一句妙在何处?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古诗文填空(10分)

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__ _ 。(文天祥《过零丁洋》)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________________。(李煜《相见欢》)

子在川上曰:

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   的心态。(用《岳阳楼记》的原句回答)

我们即将跨入新的学习阶段,应该对未来充满希望,让我们用李白《行路难》里的两句诗共勉:

孔子曰:仁者爱人。大风破屋,苦雨湿床,困境中的杜甫推己及人,以 安得广厦千万间,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达了忧国忧民、兼爱天下的仁者心声;而主动辞官回乡的龚自珍,则以落红不是无情物,   来抒发自己甘愿作出牺牲,也要培养一代新人的情怀。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名著阅读。

(1)下列关于名著阅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星照耀中国》的意义,首先在于它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第一次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

B.《红星照耀中国》的意义,还在于书中不仅记录了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

C.埃德加·斯诺根据采访和考察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写成了《红星照耀中国》(当时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方便,曾易名为《西行漫记》)。

D.1936年,英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穿越重重封锁,深入延安,深入根据地,深入西方媒体眼中的“土匪聚集的地方”,切实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活经历和革命精神。

(2)请写出《红星照耀中国》这部名著中最喜欢(敬佩)的红军,并简要说说这个人物带给你的启示、感受。

最喜欢(敬佩)的红军:  

这个人物带给你的启示、感受: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小题。

用 爱 倾 听

方冠晴

  那段日子,我被楼上楼下的住户折磨得快疯掉了。

  我家住二楼。住我楼下的,是一对下岗夫妇。为了生活,这对夫妇买了一辆破旧的三轮摩托车,每天出去载客,深更半夜才回来。那辆摩托车破旧得像严重的哮喘病人,“突突突”的响声像哮喘病人的咳嗽,不但巨大,而且让人揪心般的难受。每晚,我躺在床上,刚有一点睡意的时候,那辆摩托车就拼命“咳嗽”着回来了,声音攀上楼来,钻进窗内,搅得我睡意全消。

  我楼上的那家住户,不知怎么心血来潮,给女儿买了一支箫。每天天刚麻麻亮,他就逼着女儿练习。那声音呜呜咽咽,毫不连贯,毫无乐感,听在耳里,像鬼哭狼嚎。

  我每晚被楼下摩托车的“咳嗽”搅得没有睡意,早晨又早早地被楼上的箫声“哭”醒,弄得我精神不振,心情烦躁。我想,应该好好与楼上楼下的住户谈一谈。但临到他们的门口,我又犹豫了,谈什么呢?让他们不要再发出噪音?可楼下的那个住户,破摩托车就是他们的饭碗;楼上的那个住户,箫声就是家长对孩子的希望。难道我要他们放弃饭碗放弃希望?我不忍开口,他们也不会答应。

  几经考虑,我决定搬家,搬到一个清静的地方去居住,那样有利于我的写作,也有利于我的健康。我找到一位朋友,诉说了我的苦衷,叫他帮我物色好的住所。朋友笑眯眯的听着,然后问我:“你觉得我居住的环境怎么样?”我说:“就是觉得你这里清静,所以叫你帮我找住的地方。”朋友得意的点点头,说:“好吧,你先在我家里坐一个小时,感受一下。”

  一个小时后,隔壁的阳台上传来一种含糊不清的类似于说话的声音,像原始部落的人用特殊的声音在喊叫,声音刺耳而使人不明所以,让人听了格外不舒服。

  我问朋友这是什么声音。朋友说:“一个9岁的男孩,在学说话。你仔细听听,他说的是什么?”我侧耳倾听,那男孩无疑在重复一句话,但我怎么听都听不明白他在说什么。我猜测说:“他好像在说,羊刚仆倒在地。”朋友哈哈大笑,说:“你错了。他是说阳光普照大地。”说着话,他拉开了通往阳台的门,以使那孩子的声音更大一些。这时我听到,有一位妇女,在不断地纠正那个男孩。妇女说的,正是“阳光普照大地”。但无论妇女怎么纠正,那男孩说的,仍是“羊刚仆倒在地”。

  朋友见我一脸诧异,便解释说:“这孩子是个弃儿,一出生就又聋又哑,所以他的生身父母抛弃了他。是我的邻居将他捡了回来,不但抚养他,而且到处求医问药为他治疗。从他4岁开始,我的邻居就开始锲而不舍地坚持每天教他说话,到他5岁的时候,有一天,他居然开口叫妈妈了,虽然声音那么模糊,但我们都听清了。我的邻居当时就激动得哭了,我们在场的许多人都热泪盈眶。我的邻居含辛茹苦这么多年,终于让这孩子开口说话了,这怎么不让人激动?你听这孩子的声音,很刺耳,很不舒服,那是因为你是用耳朵在听。而我们听这孩子的声音,很动听,很欣慰,那是因为,我们是用爱在听。这世间的许多声音,有动听的,有刺耳的,有美妙的,有聒噪的,这些声音全部入耳,可以让你觉得是一种享受,也可以让你觉得是一种折磨。但如果用爱去听,这世界上,就只有一种声音,那就是,美妙与和谐,让人觉得欣喜和欣慰。”

  我打消了搬家的念头。奇怪的是,再听楼下摩托车的轰鸣,我没觉得刺耳,而是觉得欣慰,这对下岗夫妇今天又有生意了,又有收入了,我为他们感到高兴。而再听楼上的箫声,我也能听到小女孩的进步。

  上帝给了我们耳朵,是让我们能听得到世间所有纷杂的声音;人类给了自己爱心,是让我们将所有纷杂的声音,转换成美妙动听的音乐。想享受美妙的音乐,就要学会用爱倾听。

(摘自《做人与处世》)

1阅读全文,说出“我”倾听到的“美妙音乐”的具体内容。怎样才能做到用爱心去倾听?

2联系上下文,说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或作用。

(1)我找到一位朋友,诉说了我的苦衷,叫他帮我物色好的住所。

含义: 

(2)声音上楼来,进窗内,搅得我睡意全消。

作用:

3“我”楼上的那家住户为什么在“每天天刚麻麻亮”时就逼女儿练习吹箫?请就生活中的类似现象谈谈你的看法。

4研读上文中朋友的邻居教小男孩说话的有关内容和下面两则材料,你认为小男孩最终能不能学会与人正常交谈,为什么?

材料一:海伦·凯勒原先失明,“整天处于黑暗世界之中,感到很痛苦,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缺少强烈的爱”。莎利文老师将手语字母按入凯勒掌心,教她各种物件的名称,将她手指放在自己喉头,听其振动说话。在莎利文老师持之以恒的爱心教育下,海伦终于成为一位作家和教育家。

                      (选自初中语文课本第一册)

材料二:丹是一位失聪孩子,据著名耳科专家杰夫瑞医生诊断,他恐怕是属于永远都无法恢复的失聪者。但富有爱心的露茜修女并没有放弃,坚持让他去听睡莲开放的声音。有一天,当太阳升起的时候,丹终于听到了睡莲花瓣开时的“叭”、“叭”声。    (选自《知音.海外版》)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不闯红灯,是对规则的承诺;走进名著经典,是对阅读的承诺;追求卓越,是对人生的承诺;关爱他人,是对社会的承诺……承诺是一份责任,也是一种素养。在初中生活里,你有过哪些与承诺有关的经历和感触呢?

请以“这就是我的承诺”为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内容具体,不能使用试卷中的素材:

(2)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

(3)不少于600字;

(4)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