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州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二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个别国家总是在中国边境线上制造事端,我外交部多次严正声明,它仍然无动于衷,还不撤兵。

B. 为了尽快实现楚大高铁通车,技术调试人员以一丝不苟的精神严格把好最后的质量关。

C. 鲁迅先生的许多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对当时中国的社会问题入木三分的进行了揭示。

D. 听完演讲后,春江由衷地说:“李老师的这番演讲抛砖引玉,我们受益不浅。”

2、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社戏》选自《呐喊》,作者鲁迅,他的代表作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

B.贺敬之的《回延安》运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于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示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C.《灯笼》是我国当代散文家、教育家吴伯萧的作品,文章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与波军作战受伤病愈后,他来到烈士墓前悼念革命战友。极度的悲愤充满了他的心,他开始思考生命的价值。

3、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

B.飞机着陆后,参观的人络绎不绝,人们纷纷要求飞机员解释飞机是如何飞起来的。

C.他办事不与人商量,喜欢自出心裁,不考虑后果,常常妨害大家的利益。

D.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

4、下列加点字注音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

A.撺(duo) 漫(ní) 奋(kàng)  裂(guī)

B.雾(ǎi)  (ɡé)  皱(zhě)   天衣无(fènɡ)

C.绊(jī)  旋(wō)  默(jiān)  声匿迹(xiāo)

D.迁(xǐ)  忽(xī)  辈(háng)  (qiú)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读《关雎》,完成下面小题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下面对《关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河洲滩头雎鸠和鸣,既是自然环境诗意描写,也是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

B.“流之”“采之”“笔之”写出了女子左右采摘荇菜时勤劳灵巧的姿态。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表现了窈窕淑女超凡的才艺、脱俗的追求和优雅的品格。

【2】将《关雎》中的画线句“参差荇菜,左右流之”改写成意境优美的现代诗歌或散文片段。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默写

(1)月下飞天镜,_____。(李白《渡荆门送别》)

(2)征蓬出汉塞,_____。(王维《使至塞上》)

(3)_____,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_____,学诗谩有惊人句。(李清照《渔家傲》)

(5)《记承天寺夜游》中化无形为有形,描写月光清澈透明的一句是“_____”。

(6)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描绘早春繁花似锦景色的句子是“_____”。

(7)杜甫《春望》一诗中“__________”两句移情于物,感时伤怀,表达了诗人深切的爱国情怀。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回答问题。

(1)《朝花夕拾》中,鲁迅借动物比喻人,表达出对资产阶级反动文人的辛辣讽刺的文章是《______》;斥责封建孝道不顾人命,教坏后人的文章是《______》。

(2)下面是《朝花夕拾》中的人物描写,请写出对应的人物。

①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藐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______

②我其时觉得有许多东西要买,看的和吃的,只是没有钱。有一天谈到这里,她便说道:“母亲的钱,你拿来用就是了,还不就是你的么?”我说母亲没有钱,她就说可以拿首饰去变卖。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   我的第一本长篇小说

梁晓声

⑴我买的第一本长篇小说是《青年近卫军》,一元多钱。母亲还从来没有一次给过我这么多钱。我还从来没有向母亲一次要过这么多钱。我的同代人们,当你们也像我一样,生活在一个穷困的普通劳动者家庭的话,有谁曾在决定开口向母亲要一元多钱的时候,内心里不缺少勇气?当年的我们,视父母一天的工资是多么非同小可呵!

⑵但我想有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无精打采。我从同学家的收音机里听到过几次《青年近卫军》长篇小说连续广播。那时我家的破收音机已经卖了,被我和弟弟妹妹们吃进肚子里了。直接吃进肚子里的东西当然不能取代“精神食粮”。 我那时还不知道什么叫“维他命”,更没从谁口中听说过“卡路里”,但头脑却喜欢吞“革命英雄主义”。一如今天的女孩子们喜欢嚼泡泡糖。

⑶自己对自己的怂恿之下,我去到母亲的工厂向母亲要钱。母亲那一年被铁路工厂辞退了,为了每月二十七元的收入,又在一个街道小厂上班。一个加工棉胶鞋帮的作坊式的街道小厂。厂房有一排破窗,至少有三分之一埋在地下了。门也是。所以只能朝里开。窗玻璃脏得失去了透明度,乌玻璃一样。我不是迈进门而是跌进门去的。我没想到门里的地面比门外的地面低半米。一张踏脚的小条凳权作门里台阶。我踏翻了它,跌进门的情形如同掉进一个深坑。

⑷那是我第一次到母亲为我们挣钱的那个地方。

⑸空间非常低矮。低矮得使人感到心理压抑。不足二百平米的厂房,四壁潮湿颓败,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一行行排列着,七八十个都不算年轻的女人忙碌在自己的缝纫机后。因为光线阴暗,每个女人头上方都吊着一只灯泡。正是酷暑炎夏,窗不能开,七八十个女人的身体和七八十只灯泡所散发的热量,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那些女人们热得只穿背心。有的背心肥大,有的背心瘦小,有的穿的还是男人的背心,千奇百怪。毡絮如同褐色的重雾,如同漫漫的雪花,在女人们在母亲们之间纷纷扬扬地飘荡。而她们不得不一个个戴着口罩。女人们母亲们的口罩上,都有三个实心的褐色的圆。那是因为她们的鼻孔和嘴的呼吸将口罩滞湿了,毡絮附着在上面。女人们母亲们的头发、臂膀和背心也差不多都变成了毛茸茸的褐色。我觉得自己恍如置身在山顶洞人时期的女人们母亲们之间。我呆呆地将那些女人们母亲们扫视一遍,还发现不了我的母亲。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⑹“你找谁?” 一个用竹篾拍竹毡絮的老头对我大声嚷,却没停止拍打。毛茸茸的褐色的那老头像一只老雄猿。“找我妈!” “你妈是谁?” 我大声说出了母亲的名字。“那儿!”老头朝最里边的一个角落一指。

⑺我穿过一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毛茸茸的褐色的脊背弯曲着,头凑近在缝纫机板上。周围几只灯泡的电热烤我的脸。“妈……”“妈……”

⑻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肮脏的毛茸茸的褐色的口罩上方,眼神儿疲竭的我熟悉的一双眼睛吃惊地望看我,我的母亲的眼睛。母亲大声问:“你来干什么?” “我……”“有事快说,别耽误妈干活!”“我……要钱……”我本已不想说出“要钱”两字,可是竟说出来了!“要钱干什么?”“买书……”“多少钱?”“一元五角就行……”母亲从衣兜里掏出一卷毛票,用指尖龟裂的手指点着。

⑼旁边一个女人停止了缝纫机,向母亲探过身,喊:“大姐,别给!没你这么当妈的!供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哇!……”又对我喊:“你看你妈这是在怎么挣钱?你忍心朝你妈要钱买闲书哇!……”

⑽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回答那个女人:“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啊!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⑾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

⑿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我的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竟快是一个老女人了!那时刻我努力要回忆起一个年轻的母亲的形像,竟回忆不起母亲她何时年轻过。

⒀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我长大,应该是一个大人了。并因自己15岁了才意识到自己应该是一个大人了而感到羞愧难当,无地自容。

⒁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⒂那天我用那一元五毛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你这孩子,谁叫你给我买水果罐头的?!不是你说买书,妈才会得给你钱的么?!”

⒃那一天母亲数落了我一顿。数落完了我,又给我凑足了够买《青年近卫军》的钱……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

⒄从此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⒅后来我有了第二本、第三本、第四本、第五本……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虻》《勇敢》《幸福》《红旗谣》……

⒆但我再也没因想买书而开口向母亲要过钱。

⒇我是大人了。

(节选自梁晓声《母亲》,有改动)

1细读第⑴⑵段,简要概括“我想有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无精打采”的原因。

2文中第(4)段一句话独立成段,有什么表达效果?

那是我第一次到母亲为我们挣钱的那个地方。

3赏析下面两个句子。

①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②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

4下面句中问号和叹号连用有什么作用?

你这孩子,谁叫你给我买水果罐头的?!不是你说买书,妈才会得给你钱的么?!

5文章最后三段有什么作用?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生活就是一次次的相遇,一场场的离别。其实在成长的道路上,总有些东西一直陪伴着你,支撑着你,给你启迪,给你鼓励:也许是一句贴心的话语,一个理解的眼神;也许是一束温暖的阳光,一朵绽放的花朵……

请以“______一直都在”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600字。

【提示与要求】(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2)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3)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