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二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执法部门的严厉打击,有效遏制了食品市场上不法分子锐不可当的造假势头。

B.即使现场气氛十分紧张,他仍然不疾不徐,从容不迫地说明来意。

C.他总是殚精竭虑地害人,所以才会落得如此下场,真是自作自受。

D.从幼儿园起,老师就告诉我们保护眼睛的重要性,经常教育我们写字时一定要正襟危坐,且眼睛距离书本一尺远。

2、加横线字与“皆叹惋”中的“皆”字异义的一项是( )

A. 男女衣着,如外人   B. 村中闻有此人,来问讯

C. 答之

3、“阳关大道”原是指通往哪里的道路?  (   )

A.东海 B.西域 C.南国 D.中原

4、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成功举办,既可以检验我国民众的汉字书写水平,又可以使汉字文化得以传承。

B.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是要以人为本,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C.通过对古典诗文的朗诵,让学生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

D.当前市教育局推行的“研学旅行”项目,在丰富学生见闻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叙事,交代了作者出使塞上时轻车简从、路途遥远的情况和出使的目的。

B.颔联以景喻人,诗人以“蓬”“雁”自比,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C.颈联写塞外奇观,其正确的朗读节奏应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D.尾联写作者到了边塞却未遇到将官,表达了作者对都护没有前来拜见自己的不满。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直”和“圆”用得特别传神,请你说说它们的好处?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默写。

1   ,一览众山小。《望岳》杜甫

2   ,家书抵万金。《春望》杜甫

3少壮不努力,   《长歌行》汉乐府

4 ,猎马带禽归。《野望》王绩

5晴川历历汉阳树, 《黄鹤楼》崔颢

6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桃花源记》

7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8斯是陋室,     《陋室铭》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名著阅读

在平原地带天气很热,可是在过雪山时,这些衣衫单薄、气血不旺的南方战士不习惯高原气候,冻死不少。更难的是爬荒凉的泡铜岗,他们可以说是自己铺了一条路出来的,一路砍伐长竹,在齐胸深的泥淖上铺成一条曲折的路来。毛泽东告诉我:“在这个山峰上,有一个军团死掉了三分之二的驼畜。成百上千的战士倒下去就没有再起来。”

(1)上面文段选自作品《   》,文中的“我”指的是(   )。

(2)选取作品中的一个主要人物,结合文中具体情节说出其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的亭子与意境(节选)

①亭子在中国的历史十分悠久,但古代最早的亭并不是供观赏用的建筑。如周代的亭,是设在边防要塞的小堡垒,设有亭吏。到了秦汉,亭的建筑扩大到各地,成为地方维护治安的基层组织所使用。魏晋南北朝时,代替亭制而起的是驿。之后,亭和驿逐渐废弃。但民间却有在交通要道筑亭为旅途歇息之用的习俗,因而沿用下来。也有的作为迎宾送客的礼仪场所,一般是十里或五里设置一个,十里为长亭,五里为短亭。同时,亭作为点景建筑,开始出现在园林之中。到了隋唐时期,园苑之中筑亭已很普遍,唐代宫苑中亭的建筑大量出现。宋代有记载的亭子就更多了,建筑也极精巧。此后,亭的建筑便愈来愈多,形式也多种多样。

②亭子不仅是供人憩息的场所,又是园林中重要的点景建筑,布置合理,全园俱活,不得体则感到凌乱,明代著名的造园家计成在《园冶》中有极为精辟的论述:“……亭胡拘水际,通泉竹里,按景山颠,或翠筠茂密之阿,苍松蟠郁之麓。”可见在山顶、水涯、湖心、松荫、竹丛、花间都是布置园林建筑的合适地点,在这些地方筑亭,都能构成园林空间中美好的景观艺术效果。

③也有在桥上筑亭的,如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北京颐和园中西堤上的桥亭等,亭桥结合构成园林空间中的美好景观艺术效果,又有水中倒影,使得园景更富诗情画意,如扬州的五亭桥还成为扬州的标志。

④亭子以其美丽多姿的轮廓与周围景物构成园林中美好的画面。如建造于孤山之南,“三潭印月”之北面柳丝飞翠小岛的杭州西湖湖心亭,选址极为恰当,四面临水,花树掩映,衬托着飞檐翘角的黄色琉璃瓦屋顶,这种色彩上的对比显得更加突出。

⑤亭既是重要的景观建筑,也是园林艺术中文人士大夫撰联题对点景之地。如清新秀丽的济南大名湖,向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之美。湖中的小岛上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历下亭,杜甫曾到此一游,题诗曰:“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清代书法家何绍基将此诗句写成楹联,挂于亭上,名亭、名诗、名书法,堪称三绝。

在我国园林中,几乎离不开亭。在园林中高处筑亭,既是仰观的重要景点,又可供游人统览全景;在叠山脚前边筑亭,以衬托山势的高耸;临水处筑亭,则取得倒影成趣;林木深处筑亭,半隐半露,既含蓄而又平添情趣。

⑦亭子在中国园林的意境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亭子的造型是多种多样的,但它们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一个屋顶,几根柱子,中间是空的。这样的建筑物起什么作用呢?它的作用就在于能把外界大空间的景象吸收到这个小空间中来。元人张宣有两句诗:“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这就是亭子的作用,就是把外界大空间的无限景色都吸收进来。中国园林的其他建筑,如台榭楼阁,也都是起这个作用,都是为了使游览者从小空间进到大空间,也就是突破有限,进入无限。

1文章第①段主要说明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

2第③~⑤段中大量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请举一例并简析其作用。

3第⑥段画线句子“在我国园林中,几乎离不开亭”中的“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作文。

什么是担当?《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接受并负起责任。担当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行动。担当,可以为自己、他人,也可以为国家、民族。在生活中,人会因为某件事或某个瞬间懂得负起责任,学会担当。懂得担当,是一种成长。

请以“我在 中懂得了担当”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先将题目补充完整,不少于600字,书写整洁,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不得抄袭和套作。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