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武装宣传”是指( )
A.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扩大了革命影响。
B.太平天国北伐、东征,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C.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成为“革命的播种机”。
D.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开辟了革命根据地。
2、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祥子的第二辆车因为虎妞难产卖掉了,他不得不再思量着买第三辆车。
B.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都选自《朝花夕拾》。
C.保尔柯察金在老红军朱赫来的帮助下走上了革命道路。
D.《童年》中的外祖母是一个温和善良的人,她在阿廖沙的心里种下了善良的种子。
3、下列文段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A.冠:行冠礼。
B.命:教导,训诲。
C.戒:谨慎。
D.女:同“汝”,你。
4、下列关于语法知识及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寻求、偶尔、宝贵、风景”这几个词的词性依次为:动词、副词、形容词、名词。
B. “阳光明媚”“吃了三碗”“除恶扫黑”“批评指正”四个短语的类型均不相同。
C.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D. 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家乡;“长河落日圆”中的“河”指黄河;“晋太元中”的“太元”是年号;《范文正公集》中的“文正”是谥号。
5、诗歌赏析:
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1】谈谈你对词中“泪空流”中“空”字的理解。
【2】这首词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请结合词的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6、经 典诗文默写。(10分)
(1) ,皆出酒食。(陶渊明《桃花源记》)
(2)无丝竹之乱耳, 。(刘禹锡《陋室铭》)
(3) ,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呼啸状。( 魏学洢 《核舟记》)
(4)是故谋闭而不兴,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大道之行也》)
(5) ,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
(6)常恐秋节至, 。(汉乐府《长歌行》)
(7)东皋薄暮望, 。(王绩《野望》)
(8) ,北风江上寒。(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9) ,端居耻圣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0)晴川历历汉阳树, 。(崔颢《黄鹤楼》)
7、名著阅读
(1)这学期学校开展了整本书阅读系列活动,下面是小文同学为读后感拟的主标题,请选择与主标题对应的书名,将序号填写在横线上。
A. 《昆虫记》 B. 《飞向太空港》 C. 《星星离我们有多远》 D. 《寂静的春天》
①科学与诗 完美结合——读____________有感
②深情呐喊 环保先驱——读____________有感
(2)请你参照第(1)题的示例,在下面①②中任选一个,将读后感标题补充完整
①____________________——读《红星照耀中国》有感
②____________________——读《长征》有感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与写作
陈新民
①我父亲常说的一句话是“立乎大者,小者不可夺也!”读书,在他看来就是立乎大者。
②我十岁时,父亲让我背会了穆青、冯健、周原的长篇报告文学《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他要我学习焦裕禄的为人,学习穆青等人的作文。
③读过书的人和没有读过书的人不一样,读过许多书的人和没有读过许多书的人大不一样。2013年,我去扬州领一个文学奖,有幸结识了张守仁先生。张先生是编辑大家、文章高手,曾长期担任《十月》杂志的副主编,那年八十岁了。交谈中,先生说起汪曾祺读书、背书的故事。汪曾祺13岁那年,学写了一篇文言文,令他祖父大吃一惊。老人特意把自己最喜爱的一方砚台送给孙子。听张先生娓娓道来,我想起曾听人说过,贾平凹能整本背得下《红楼梦》。我一直想当面问问贾先生,但几次见他,都没想起这茬。
④再看明代文学家张溥的治学方法:“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抄),钞已朗读,过之即焚。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读书之斋曰‘七录’……”通过朗读、抄写、背诵三结合途径,抵达对作品深层次领悟和把握,终归会读有所获,这是规律。
⑤欧阳修的名言“立身以学习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历来为学人尊崇。欧阳修治学从抄书起步,跻身唐宋八大家。从欧阳修的求学经历看,他所说的读书,专指精深阅读,就是扎扎实实地读进去、再读出来,最终把书本知识融入思想,活化为智能,转变成才干。
⑥我在《几许清韵留圣歌》里写到:“少年时代的心理活动,像风,像雨,像树梢的新枝,像原野的嫩苗;敏感、脆弱,忽而自我欣赏,忽而莫名沮丧。但那段时期的潜意识活动,无形中影响着主体自我实现的走向。”有形的阅读,一定会影响无形的潜意识活动。
⑦当今的读书环境真好!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徜徉在文学名著之林,无忧无虑地从中汲取养分。
⑧古人有言,不动笔墨不读书。准备从事文学创作,必须把精读和勤练结合起来。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生活体验,练笔即有了先决条件。练笔是梳理生活,深化阅读,学习表达的必由之径。
⑨文学作品是个性化的精神产品,而创作个性,正是形成风格的前提。决定风格走向的诸多因素里,当然包括个性化阅读。没有偏爱,就没有欣赏,也就没有创作。有什么样的阅读趣味,便有什么样的写作风格。比如,陈忠实喜欢读《百年孤独》,他的作品中就有拉美魔幻现实主义风格“能见度”。莫言称作家为讲故事的人。民间个说说法:“话有千般说,巧说为妙。”用文学语言讲故事说技巧,就是审美地表现人事物象。关于写作,王国维提倡的美学追求叫“不隔”,就是尽可能不用典故,没有藻饰,没有可有可无的字词句,读之如对面倾谈。大和尚说的家常话,“不隔”方为大境界。而要达到这一境界,阅读至关重要。
【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文章举汪曾祺、贾平凹、张溥的事例,有何作用?
【3】文章最后一段强调了关于读书哪一方面的内容?目的是什么?
9、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从古到今“风雨”总是牵动着人们的情思。风雨中的杜甫,推己及人希望寒士有“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大厦居住;陆游笔下的梅花在“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的环境中仍坚贞自守;贾平凹笔下的小桃树有在风雨中“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的坚韧。
读了以上文字,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以《笑对风雨》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定文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