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州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初三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句子中“其”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择其善者而从之   B. 弗食,不知其旨也

C. 其此之谓乎   D. 弗学,不知其善也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这位教授的课讲得实在太精彩了,同学们都听得目眩神迷

B.他的一番话震耳欲聋,让许多沉迷于传销中的人醒悟了过来。

C.你不要担心,你的困难,我一定会鼎力相助

D.深秋的银杏大街辉煌灿烂,如诗如画,各地游人纷至沓来

3、下列文学常识表达正确的一项是(     

A.新闻特写是以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实中某个最能反映其特点或本质的片段、剖面或细节,做形象化的再现与放大的一种新闻体裁。课文《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是一篇新闻特写。

B.《答谢中书书》的作者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思想家,隐居山中时,梁武帝仍问其国事,故人称“山中宰相”。

C.律诗是古体诗的一种,一般每首八句,分为四联,依次称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通常二、三两联对仗,偶句押韵。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五律”或“七律”。

D.“青林翠竹”“风烟俱净”“泉水激石”“奇山异水”四个短语结构相同。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能否提升学生个人素质,关键在于教育部门教育改革的力度。

B. 历史上那一位位著名的文学家给我们留下了优秀的许多文学作品。

C. 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让我们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D. 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我们不仅要在生活中学语文,还要在课堂上学语文。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列古诗,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诗中的“_____”字和“____”字生动有趣地写出了早春给自然界带来的生机和活力。

2诗中哪些景物体现了早春的特点?诗人描绘这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根据提示填空。

忽如一夜春风来,  

  ,悠然见南山。

成长的道路上,我们难免会碰到困难与挫折,这时我们可以用李白《行路难》的诗句自勉   ”。

什么样的人才算得上大丈夫呢?当他面对个人得失时,要有范仲淹所推崇的

    的心态;当他面对死亡威胁时,要有文天祥所表现出来的 的气慨。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红星照耀中国》被翻译成近20种语言,70多年来在世界各地畅销不衰。2018年,《红星照耀中国》创下销售300万册这个新纪录。联系原著,分析本书受读者欢迎的原因。(作品主题、艺术特色)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古代城市如何排水减灾

户力平

①2021年7月,河南江浙等多地因遭遇极端强降雨,出现严重灾情,受到广泛关注。其实,历史上北京地区也出现过局地强降雨导致的水灾。那么,古代城市如何防止雨涝积潦?以北京为例,历代朝廷均重视京城排水设施建设,并有衙署负责相关事务,以此防范水患。

②辽代北京成为陪都,金、元、明、清为都城,是全国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为此,历代政府极为重视城市排水系统及设施的构建,以确保京城汛期的安全。

③据《北京水利史话》载:金海陵王完颜亮夺取皇位后,于天德三年(1151年)四月颁布诏书,决定自上京(今黑龙江阿城县白城子)迁都燕京。为了疏浚城中之水,修建新的城垣时,在城墙下预留多处水关涵洞。进水的水关预留在北城墙和西城墙之下,排水的水关预留在南城墙和东城墙之下。为防止汛期城内出现大面积积水,及时排出水患,故城墙下所设水关数量东南城垣多于西北城垣。同时在城内62个坊开挖排水沟渠,沟渠之水通过城墙下的水关涵洞排至东南城墙外的护城河,即今凉水河西段。

④元代忽必烈迁都燕京后,按照宋代建筑营造典籍《营造法式》设计施工,依据北京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向南、东、北三个方向布局。据《析津志》记载:大都初建时,先凿泄水渠七所,作为排水主干渠。此后又陆续修建了多条规模较大的沟渠,逐步构筑了大都城的排水系统。大致呈现三大特点:一是在大都城内设置排水体系。在南北主干大街两旁辟有石砌的排水明渠,宽约1米,深1.65米,有的部分还盖上石板,成为暗渠,以便人们出行。二是预先在城墙下修建水关涵洞。水关由基础、顶部拱券、券洞砖基及城外侧洞口砖墩等组成,中部装置着一排铁栅栏,谓之卷辇水窗。三是为防止护城河水量过多排泄不及,在南城墙外修挖文明河(今前门外三里河)泄洪排水。由于大都城排水系统布局合理,元朝统治的近百年间,京城没有出现严重的水患。

⑤明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之时,对京城的排水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在沿用部分元大都排水设施的同时,对街巷中的排水网络进行改进和完善。各街俱有长沟即每条胡同口都有排水的沟渠,既有明渠,也有暗渠。还修建了大明壕,又称河漕,俗称大明沟,即在北京城西半部开挖两条泄洪河。一条大致走向是北起今天的西直门内大街,南至佟麟阁路的西沟,沟水从南城根迤西下水关,汇入宣武门外护城河。另一条是今新华街至和平门内的东沟,沟水由宣武门迤东的白石桥下水关进入护城河。通过这两道南北走向的河道,把大量的城市雨水往南排入护城河,再通过三里河和南沟排到外城南护城河。

⑥到了清代,京城的排水系统总体上沿用了明代之制,从康熙初年到乾隆年间,又对京城的排水沟渠、水关时有修葺,增设了一些新的排水渠道,最主要是内城沿东西城墙内侧各开明沟一条,外城三里河以东从大石桥至广渠门内的明沟,以及崇文门东南横贯东西的花市街明沟,由此加大了京城的排水力度。

(选自《北京晚报》2021年7月30日,有删改)

【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表述中,与原文意思不符合的一项是(     

A.除了辽代以外,历代朝廷均重视京城排水设施建设,并有衙署负责相关事务,以此防范水患。

B.元代都城的排水系统,是按照宋代建筑营造典籍《营造法式》中的设计进行施工的。

C.大明沟是明代的永乐帝在北京建造的一种排水系统,就是开挖两条泄洪河。

D.清代时期加大了京城的排水力度,主要是在东西城墙内侧各多开了一条河漕。

【2】文章第④段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分别有什么作用?

【3】下面一段文字,放在文中什么位置最合适?请说明理由。

清末及民初,因失于疏浚与修葺,京城的排水沟渠、水关多有毁坏或堵塞,有的被填平,修成街道。如今京城街巷中称“桥”“沟”“岔”“沿”“湾”“斜街”的地名,多与明清时期的排水沟渠有关。

【4】阅读文章,说说古代城市排水系统对现代城市水利工程建设有哪些借鉴之处?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请以“我只想   ”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提示与要求]

(1)请自主选择词语,把题目补充完整;(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4)抄装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