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初三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A.游客正乘车观看一路风景,忽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游客个个叹为观止

B.我们发布的周边信息、分享的位置既可以成为公安部门追溯犯罪活动的线索,也可能因个人信息泄露而被不法分子利用。

C.经过春天的花,秋天的风,冬天的落阳,他才大彻大悟,根本没有什么能将光阴带回。

D.这篇文章逻辑严密,语言精当,几乎可以说是天衣无缝

2、语言运用——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根据气象资料分析,遵义市近期基本无降雨过程,仅湄潭和凤冈的部分地区可能有 短时小到中雨。

B. 随着音乐的响起,使整个演唱会场变得欢腾了起来。

C. 孙犁《芦花荡》中的“老头子”智勇双全,痛打鬼子,讨还血债,显示了我们民族 的英雄性格。

D. 网络社交工具的广泛使用,加快了信息流通的速度和质量。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演讲的类型很多,但大都要有鲜明的观点、明确的态度、清晰的思路、充实的内容。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就是一篇观点鲜明的演讲稿。

B.“记”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用来记事、记游、状物,表达情感或阐述某些观点。《桃花源记》《小石潭记》《礼记》《核舟记》都属于这种体裁。

C.马克·吐温,美国著名作家、演说家,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汤姆索亚历险记》《竞选州长》等,《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他最优秀的作品,曾被美国小说家海明威誉为是“第一部真正的美国文学”。

D.《回延安》这首现代诗是贺敬之运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所作的。两行一节,节内押韵,形式活泼,节奏自由。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们要像节食减肥一样,减少使用手机的时间,借以缓解对手机的心理依赖。

B.从一件平凡小事中,却说明了一个大问题。

C.家庭和学校对孩子安全问题的过度关注,反而会降低孩子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D.作为年轻的一代,我们要担负起发扬、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第一小组的同学品析《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请帮助他们完成鉴赏。

【1】小鹏对《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分析鉴赏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A.从体裁看,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从内容看,是一首投赠诗。

B.首联“平”“涵”“混”锤炼精妙,写出洞庭湖烟波浩渺、水天一色的宏伟气象。

C.颈联用比喻手法,表达出自己想渡过洞庭湖投靠张丞相却没有船只的羞耻之情。

D.诗歌表现了诗人不负太平盛世,愿为国家效力的积极进取精神。

【2】小鹏同学给本诗颔联配了一幅图画,结合对本诗的理解,你认为这幅图画配得好不好?请简述理由。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古诗文名句。

______________,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______________,白露未晞。(《诗经·蒹葭》)

______________,胡为乎泥中?(《诗经·式微》)

④挑兮达兮,______________。(《诗经·子衿》)

⑤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⑥《小石潭记》中表明不可以长时间停留于小石潭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默写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后四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读完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崇德实验学校八年级文学社成员就自己喜欢的专题分小组进行探究活动,请你一起参与。

专题一:和朱自清一起谈经

《史记》版

朱自清版

天汉二年秋,李广利将三万骑击匈奴右贤王于祁连天山,而使陵将其射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可千余里,欲以分匈奴兵……单于以兵八万围击陵军。陵军五千人,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而所杀伤匈奴亦万余人。且引且战,连斗八日,还未到居延百余里,匈奴遮狭绝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匈奴。

(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天汉二年,李陵奉了贰师将军李广利的命,领了五千兵,出塞打匈奴。匈奴八万人围着他们;他们杀伤了匈奴一万多,可是自己的人也死了一大半。箭完了,又没吃的,耗了八天,等贰师将军派救兵。救兵竟没有影子。匈奴却派人来招降。李陵想着回去也没有脸,就降了。

(选自《经典常谈·〈史记〉〈汉书〉第九》)

【1】结合以上材料和《经典常谈》探究朱自清为什么要改写经典作品?

专题二:我向大家介绍经典

【2】《桃夭》是《诗经》中的一首经典诗歌,文学社成员在此次谈探究活动中进行了介绍:

桃夭①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②,宜③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④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⑤。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释】①出自《诗经。国风。周南》。②之子:这位姑娘。于归:指姑娘出嫁。③宜:和顺、亲善。④蕡(fén):草木结实很多的样子,此处指桃实肥厚肥大的样子。⑤蓁蓁(zhēn):草木繁密的样子,这形容桃叶茂盛。

小语:诗的源头是(1)_________,它的节奏最主要靠重叠,重叠可以说是它的生命,节奏便建立在上头。小文:《经典常谈》中介绍“可分为徒歌和乐歌”,书上也提到““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那《桃夭》是徒歌还是乐歌呢?

小语:(2)_________小文:《桃夭》是一首祝贺女子新婚的诗。诗中用“灼灼”的桃花起兴,开了后世以鲜花比拟女子的先河。你知道这样的起兴好在哪里吗?

小语:这你可难不倒我,(3)_________

专题三:读经典的意义

【3】结合《经典常谈》与活动体验,说说阅读经典的意义。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非连续性文本,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大自然的语言(节选)

竺可桢

①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②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③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④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⑤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⑥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⑦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链接材料】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1】为什么“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侯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不能删去?

【2】“大自然的语言”中“语言”指的是(     

A.劳动人民心中理解的话。

B.布谷鸟唱歌。

C.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

D.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

【3】结合文段的内容,指出画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4】链接材料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结合选文内容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中国石拱桥》一文中提到,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把水上拱桥形容为“长虹卧波”。其实,桥在社会、生活、工作、学习中还有很多引申义、比喻义或象征义。

请以“搭一座桥”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挖掘桥的引申义、比喻义或象征义,这是立意的重点。

要求: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5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校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