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注音、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白羊肚手巾 肚:dù 白毛巾
B. 二十里铺 铺:pū 地名
C. 东山的糜子 糜:mí 黍类 谷物
D. 米酒油馍 馍:mó 黍米面饼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条理清晰,层次井然。如课文《苏州园林》《送你一束转基因花》和《在太空中理家》,都采用了这种结构。
B. 《最后一课》体裁小说,作者都德,法国作家。小说刻画韩麦尔先生主要是通过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进行,刻画小弗郎士主要是通过心理描写进行。
C. 散文《背影》是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最动人的瞬间——背影来构建文章的,而小说《我的母亲》是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四个片段,来表现人物的。
D. 《人琴俱亡》选自《世说新语•伤逝》,作者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这则故事写了王子猷对弟弟子敬独特的悼念方式,表现了他对弟弟深厚的情谊。
3、根据语境选词填空,最恰当的一项是( )
(1)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今天首次_________了诺贝尔奖。
(2)德国的贝林(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在血清疗法的研究方面_________。
A.颁布 卓有成就
B.颁发 成绩卓著
C.颁布 成绩卓著
D.颁发 卓有成就
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浴火重生的湖北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期盼拉近与世界的距离。
B.“中国天眼”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能够接受到100多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
C.随着天山南北杏花次第开放,各家旅行社纷纷推出踏春赏花旅游,预订量提升显著。
D.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家长普遍感到焦虑,对孩子怀有过高的期望。
5、歌咏,是古代劳动人民表达对生活热爱的一种民俗活动方式。学习《诗经》让我们得以一探古人的生活面貌,小文搜集了以下诗句,希望带领同学们走近古代劳动人民朴实的生活。
瞻彼淇①奥,绿竹猗猗。有匪②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③,赫兮咺兮④。有匪君子,终不可谖⑤兮。
(《诗经·卫风·洪奥》)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黄,承筐是将⑥。人之好我,示我周行⑦。
(《诗经·小雅·鹿鸣》)
【注释】①淇:淇水,奥(yù):水岸深曲处。②匪:有文采的样子。③瑟:仪容庄重。侧(xiàn);神态威严的样子。④赫:显赫。咺(xuān):有威仪的样子。⑤谖:忘记。⑥承筐是将:指献上礼品。⑦周行(háng):大道,引申为大道理。
【1】小语朗诵《淇奥》一诗,她认为此诗与《蒹葭》一样,都描绘了一个令人执着、无法忘怀的角色,所以应该使用悲戚哀婉的背景音乐,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说明你的理由。
【2】小文在赏读时有些疑惑,《鹿鸣》为什么与《关雎》一样,都要先写周边环境,再写自身行为。请你结合《鹿鸣》的内容为他解答。
【3】小语在阅读《经典常谈》时发现,后人解诗通常采用“断章取义”的方式,如曹操《短歌行》中引用“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以及孔子教训学生做学问应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使得诗篇原本的意义逐渐模糊。你是否赞同这样的写诗、解诗方式,谈谈你的看法。
6、古诗文默写(请规范书写)
(1)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
(3)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________,国恒亡。
(4)________________,恨别鸟惊心。
(5)《三峡》中,_______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_______写出了春冬三峡水的特点。
7、名著阅读
在他们西北方向的远远的山区里,另外一个黄埔军校生A当时正在为目前陕西、甘肃、宁夏的苏区打基础。A是个现代侠盗罗宾汉,对有钱人怀有山区人民的一贯仇恨。在穷人中间,他的名字带来了希望,可是在地主和老财中间,他成了惩奸除恶的天鞭。
这个乱世的豪杰生于陕西北部群山环抱的保安,是个中农的儿子。他到榆林去上中学,榆林位于长城南面,是陕西同蒙古商队进行兴旺贸易的中心。A离开榆林以后就进了广州的黄埔军校,一九二六年在那里结业,就成了一个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军队的青年军官。
请说出上面选段中A的姓名?他就读过黄埔军校,按理说应该有很好的前程,他为什么要在大西北的陕西、甘肃和宁夏的农村为苏区打基础?请简述。
8、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布挎包·小马扎·针线盒
李复威
①年末家里照例要来个大扫除。我叮嘱刚满9岁的小孙子:“你帮爷爷到处看看,把那些长年用不着的东西处理掉。”孙子站在椅子上,踮脚去够大衣柜上一个灰色的包袱,积垢纷纷飘散下来。“别动!”我喊了一声,吓得小孙子一哆嗦,一头雾水地瞧着我……
②我把挎包里的东西一一掏出来。布挎包!小马扎!针线盒!“这是我的母亲——你的太奶奶的遗物。这可是咱们家的宝贝啊!”
③记忆像潮水般袭来,淹没了我。
④上世纪50年代中期,我们家从重庆搬迁到了贵阳。那年我刚十二岁。父亲工资微薄,母亲承受着筹划全家吃穿的巨大压力。她每天买菜购物,为省钱总要跑遍几个市场,寻找售价最低的摊贩。街道上设置水站,母亲舍不得花小钱给挑水工,用大桶接好水后,再用小铁桶轮番拎到家中,运一桶水要来回跑上三四趟,手上勒出的红印仿佛要渗出鲜血。每次全家外出遛马路或逛公园,母亲总是跟在大家后面,低着头一言不发。我曾问母亲,怎么总是满腹心事?她说:“我得琢磨晚饭全家吃什么?缸里的水还够不够用?兜里这点钱能坚持到月底吗?有一样没想周全,家就得‘停摆’了……”那些年,母亲的脸上写着疲惫、落寞、无奈和木讷……
⑤一次,母亲从邻居那儿听说中华北路的一家缝纫社需要添人手,她想去试一试。为这事,父亲和母亲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执。
⑥父亲说:“你年岁已高,身体又不好,出外工作会增添很大的压力……”出乎意料,从未与父亲红过脸的母亲竟然唱起了反调:“我没有读过书识过字,但也想对社会有点用。别小瞧人,我有一双手,能挣点钱养家。国家喇叭里总在号召妇女,得从锅碗瓢盆里解放……”没有文化的母亲,这一次振振有词。
⑦父亲笑了,母亲的激动和倔强,似乎让父亲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惊喜——母亲在时代大潮中觉醒了!父亲后来告诉我们,跟母亲生活了快二十年,还从未发现她有这般的“雄心壮志”。
⑧母亲终于如愿,缝纫社录用了她。每天她起得很早,把一家人的饭菜做好,然后在挎包里放好中午的干粮、饮用水、小马扎、针线盒,踏踏实实地去上班。
⑨有一天,我凑巧经过缝纫社门口,不经意地往里瞅了瞅,看见了母亲,她坐在杂乱房间的一角——一个连灯光也够不着的潮湿角落。头上爬满白发的她佝偻着身躯,蜷缩在小小的马扎上,鼻子上架着一副高度老花镜,手上戴着两个顶针在穿针引线。母亲皱着深深的眉宇,一动不动地缝制着,那么专注。啊,针扎了母亲的手指,她在吮着、吮着……我,一个还不太懂得珍惜亲情的十二三岁的愣头青小子,眼睛也潮乎乎的。晚上母亲回到家里,弓着身子直不起腰。“妈,别干了,累成这个样子,就挣这点塞牙缝的钱……”母亲狠狠地瞥了我一眼,仿佛在说:“娃娃家,懂个啥!”
⑩一天晚上,母亲下班回到家里,一言不发,大家以为缝纫社出了什么事,谁也没敢多言语。母亲在饭桌上一字一句地对大家宣布:“你们看,这是我平生领到的第一份薪水。”她从布挎包里掏出一个用过的信封,拿出几张很平整而又脏兮兮的纸币,用指尖来回地抻,一共16元4角8分。母亲自言自语:“我能劳动挣钱了!”她的脸上露出了少见的喜悦之色。过一会儿,她又大声地说了一句:“感谢国家。我这一辈子,头一回感觉自己还有点用。”那天简简单单的晚餐,大家吃得特别香甜。晚上,从厨房里传出有些走调的哼唱:“巧儿我自幼许配赵家,我和柱儿不认识……”母亲的“第一桶金”在家里的“圣地”——五屉柜上的座钟前放了很久,没人动,也没人敢动。
⑪过了一年多,这家缝纫社归并到缝纫厂,母亲也转为正式工人。我见过母亲穿着工厂制服照的相片:背着布挎包,拎着小马扎,笑得像一朵盛开的花!
⑫母亲退休后,参加过街道组织的识字班,担任过交通安全宣传员,曾为小区值勤。母亲活到了99岁9个月零9天。母亲去世后,遵照母亲的嘱托,我们将她积攒下来的薪酬回报给了社会。区区捐金,微不足道,却表达了她老人家朴实而滚烫的心愿啊!
⑬母亲去世后,我整理遗物。一个旧皮箱是她的全部家当,里面只有几件像样的衣物。儿女们送给她的羊绒衫和羽绒服,始终没有舍得穿,还放在包装袋里。我在一个洗得干干净净的包袱皮里发现了母亲精心珍藏的布挎包、小马扎和针线盒。啊,刻骨铭心的“老三样”,它见证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妇女在新时代阳光的沐浴下一段可贵的心魂之旅啊!
⑭窗外,夜空里闪烁的繁星汇聚成一条壮丽的银河。那数不清的星辰,有亮有暗,有大有小,有远有近,但哪一颗都不可缺。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母亲的情绪态度是富于变化的,从忧心全家吃穿时的落寞到工作后的神采奕奕。
B.父亲担心母亲年事已高,本不同意她外出工作,后来母亲觉醒的一番话打动了父亲。
C.母亲是个吝啬的人,她买菜购物总要寻找售价最低的摊贩、舍不得花小钱给挑水工。
D.文章结尾处描绘了夜空中群星闪耀、汇聚成河的壮丽画面,巧妙地暗示文章的主题。
【2】结合语境,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她从布挎包里掏出一个用过的信封,拿出几张很平整而又脏兮兮的纸币,用指尖来回地抻,一共16元4角8分。
【3】母亲的“第一桶金”,为什么“没人动,也没人敢动”?
【4】“啊,刻骨铭心的‘老三样’,它见证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妇女在新时代阳光的沐浴下一段可贵的心魂之旅啊!”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9、请以“ 一缕阳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