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颁发(bān) 轩昂 引吭高歌(kàng) 杳无消息
B. 屏息(bǐng) 蒙昧 眼花缭乱(liào) 深恶痛疾
C. 横亘(gèn) 摹划 广袤无垠(yín) 雷霆万钧
D. 缅怀(miǎn) 吹嘘 藏污纳垢(góU) 万众瞩目
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戏》作者是鲁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本文选自《呐喊》。
B.《桃花源记》作者是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
C.《马说》作者是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D.《登勃朗峰》作者是马克·吐温,法国作家。代表作有《汤姆·索亚历险记》。
3、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消息的正文一般包括导语、主题、背景、结语四部分,背景和结语课暗含在主体中。消息正文的结构通常是按照重要性递减的原则安排的。
B.重视运用形象思维,采用多种文学手法,生动形象地报道新闻事实,是新闻特写与通讯的共同点所在。
C.律诗一般有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其中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D.《与朱元思书》选自《吴均集校注》,吴均字叔庠,南朝齐文学家。
4、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和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一篓(lǒu) 瞌睡(kē) 魂不守舍(shè)
B、咀嚼(jiǎo) 畸形(qí) 具体而威(wēi)
C、雏形(chú) 丰硕(shuò) 玲珑剔透(tī)
D、皎洁(jiǎo) 撺掇(cuān) 多姿多彩(cǎi)
5、阅读《关雎》,完成下面小题。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场面的出现,是个戏剧性的转变。
B.艺术手法主要上表现为“兴”和“重章叠句”。在情感特质上主要体现为以礼节情。小伙子虽然非常爱慕“淑女”,但是他没有让这种爱泛滥;虽然追求不到心上人而异常痛苦,但是他又能够自我排解这种痛苦,使情感始终没有超越伦体现出健康明朗的风格。
C.“钟鼓乐之”,是实写结婚时的热闹场面的。
D.全诗运用比兴的表现手法,并以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艺术形式,充分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真挚热烈的情感。
【2】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填上相应的作家、作品名。
①怀旧空吟闻笛赋,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②蓬山此去无多路, 。(李商隐《无题》)
③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④ ,山山黄叶飞。 (王勃《山中》)
⑤江山代有才人出, 。( 《论诗》)
7、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式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
(1)以上文段出自________著《________》的第四章——《诗经》第四。
(2)材料中,原始歌谣有哪些主要用途?
8、小松的语文老师沈老师是苏州同里人,受邀参加这次“家乡寻美”主题活动,特别给同学们推荐了一篇写家乡的美文。
倾听千年的桨声
刘汉俊
①夜宿江南古镇同里,只听得自己的梦,在静谧的秋里,振了一夜的翅。朦胧中,远处似有桨声在响,悠扬如天籁。干脆早起,舍不得睡了。
②依角望去,曙色如黛的古镇,像一面睡莲,静静地铺陈在烟波浩渺的湖面,千年一梦,香鼾如酿。古老的晓月千年的秋风,把尘世的一切都归零,归于同里一宿的静,一如隐居深山从不见凡间纤尘游丝的寺刹。但这种静不是失落了生机的寂寥,而是一种淡泊从容、处世无惊的定。
③只有渐近的桨声,是这幅水墨佳作的画外音,千年不变。
④月在月光中走,风在风天里行,我在听自己的心跳。循着依稀的桨声,我轻轻地走在同里的早晨,一任自己的心,从容地在古境里散步。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记得昨夜,投宿在古镇明清老街上的世德堂,只见深深庭院里的石桌石椅静冷如雕,曲桥亭荷旁的石榴灿灿灼灼地挂在空中无语。偌大的五进院落69间房,楼对阁、户对窗,只住进同伴和我。他有些怯怯地问,是不是有点儿冷清,我说既冷又清,恰是静心养性的曼妙仙境。庭院冷清,湖水清冷,来就来了,走就走了,无论你是谁,同里的水依旧微澜不兴,轻波不扬。已千年如此。
⑥记得昨夜,踟蹰灯火阑珊处,一位老者独自躬身幽黄的店灯下,就着一盘堆尖的湖蟹,蘸着比酒还醇的夜风,和着比夜还香的老酒,以及葱姜蒜酱油醋,专心而安详。秋风起,蟹脚忙,被湖风浪起的蟹们,性急地爬进渔子们早已张着的蟹池鱼网,爬进早已等候在湖底的蟹箱,或者泊在湖中央伫立的高脚屋下的渔船,吱呀吱呀地被渔夫们摇着、浪着,就拢了岸,装了车,上了飞机,去北京、上海、广州、香港、台北。也有的就近上了寻常百姓的餐碟,驱除水上人家一天的辛劳。问多少钱一只,老人头也不抬地答:“侬吃伐?15块一只。”自赏与自满、恬静与淡泊,秋风都不催。已千年如此。
⑦记得昨夜,依河港的边街行走,石板高高低低,喀哒喀哒,如空谷的山石萌动。民居静寂安宁,前街后坊,闭门为家,开门是店。临街的门缝里,偶尔透着点儿光亮和窸窸窣窣的家语。有旧报旧书糊了窗玻璃的,恰是一幅倒贴的“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黑黑的桥旁,偶有一两盏灯笼高高地亮起,却又被夜色浓浓地围起,光团下一桌麻将正静静地推来倒去,要紧不慢,默无声息。已千年如此。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同里的早晨特别悠长,长得像汊港一样没有尽头;岁月被同里拉长了,长得像里弄一样找不见尾巴。柳垂金丝,叶泛青光,幽径通向千年的古藤。不知道是林荫抹绿了满汊港的水,还是碧水泼绿了河岸边的树,走进同里的人,都想把心掏出来淘漉洗涮。阳光穿行在岸上苍老的林间,斜映横照,光影迷离。街巷里锅碗瓢盆声和远处河街菜市的嘈杂声,奏起古镇千年如一的晨曲。
⑨一位早起的老人横坐桥栏,拉一杆只有自己才听得见的二胡,流畅如斯,喑哑如斯,像从千年的古井底打捞上来的苍凉。在秋日里翻晒那锈蚀斑斑的钩沉,引了匆匆路人想起历史的某个片断,让你产生一种莫名的、绵长的,却深刻得无以言表、近乎木讷呆痴的感动。
⑩乡村是城市的母亲。同里用舒缓的节奏,放慢了世人急促的步履和急切的心跳,一扫风尘世故,是现代社会一处天然的“疗吧”。古镇以她博大的文化包容性和普适性,成就了自己历千年而依然蓬勃的生命力和永不凋谢的魅力。
⑪同里是历史的博物馆,是江南的化石,是文化的标点,是《诗经》的故乡,是一支苍老的桨。那桨声,从容地响着,已千年不变。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在给同学们印美文的时候,沈老师不小心将其中一个段落漏掉了。你认为下面这段文字应该放在A处还是B处?请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理由。
一个快意的喷嚏打过去,长长的幽巷那头,久久地激起一个更加响亮的回应。天凉了,天也亮了。
【2】小泽觉得这篇文章语言很美,可他却朗读不出文章的味道。老师建议他可以注意重音。你能帮他把下面句子加上重音(限两处),并说说原因吗?
不知道是林荫抹绿了满汉港的水,还是碧水泼绿了河岸边的树。
【3】文章结尾说“那桨声,从容地响着,已千年不变”。请结合全文,说说同里“千年不变”的除了“桨声”还有什么?
【4】谈到文章第⑩自然段“乡村是城市的母亲”,小松很有感触。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你的生活经验来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9、按要求作文
人生旅途,最好的安排莫过于快乐地生活,能够到达自己想要的远方。这一路,如果能够用善良洗去污浊,用阳光驱散阴霾,用信念取代放弃,用希望消除失望,那么,远方终会到达,生活终将芬芳。
请以“心有______________,必有远方”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先在答题卡上所选题号后的括号内打√,然后再作文。②请把题目补充完整。③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④字数不少于600字。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与考生信息相关的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