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节日期间,江都文化“大餐”丰富多彩,驻足街头,那娓娓动听的歌声不时传入耳际。
B. 他的学说在当时起到非常重要的中流砥柱的作用,见到他的人,无不肃然起敬。
C. 气温骤降,红军官兵身上还是单衣薄衫,一个个噤若寒蝉,还要翻越雪山。
D. 当今,不少“伪专家”打着养生的旗号故弄玄虚,忽悠公众,致使不少人上当受骗。
2、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能不能提高广大市民的人文素养,是靖江成功创建文明城市的关键。
B.微信朋友圈中流行的一篇文章《素颜泰州》,言简意赅地介绍了泰州的众多美食。
C.据调查,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接近60%左右,近视防控任务艰巨。
D.学校经常开展疫情防控教育活动,大大增强了同学们的自我保护。
3、下列对名著欣赏和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也称《诗三百》,共305篇,列为“五经”之一。按内容分成风、雅、颂三类,加上赋、比、兴,合称“诗经六义”。
B.《核舟记》选自《虞初新志》,《虞初新志》是清代人张潮选编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
C.《登勃朗峰》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所写,他的代表作有《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
D.贺敬之的《回延安》抒写了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深情,这首诗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示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4、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读书也—样,必须由少到多,由浅入深,逐步理解、消化、吸收。
②读书如果洼背了循序渐进的规律。急于求成,就好像肚子饿时吃饭,狼吞虎咽,囫囵吞枣,不仅没能品尝到菜肴的滋味,甚至可能会因噎废食。
③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完善的。
④正如清代陆清献在《示儿书》中所说:“一日所读虽不多,日积月累,自然充足。”
⑤“万丈高楼平地起',大楼要一层一层往上盖,书也要一点一点认真读。
A.③①⑤④② B.⑤②③①④ C.③⑤①②④ D.⑤③①④②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请赏析“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古人写诗喜用典故,请从诗中找出典故并简述其内容。
6、古诗词默写。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7、学校团委围绕《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开展一系列读书活动,重温红色经典,感受英雄情怀。请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在每一个红军驻地里都有一个少年先锋队“模范连”。他们都是十二岁至十七岁(照外国算法实际是十一岁至十六岁)之间的少年,他们都来自中国各地,他们当中有许多人像这个小号手一样,熬过了从南方出发的长征的艰苦。
(摘自《红星照耀中国》第十篇“战争与和平”)
《红星照耀中国》曾被易名_____________,古语云:“英雄不问出处”,这部名著中的革命领袖有着不同的出身,但最终他们都成了一代伟人,如农民出身的___________,世家子弟出身的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母亲的诗和远方
江志强
①在冀南山区生活了一辈子的母亲,到过最远的地方是邯郸。而在她的生命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天津、杭州、西雅图等地,却从未涉足。她时常端详着墙上的旧地图,神思千万里,徜徉在每一个牵挂的地方。
②将光阴拉回三十年前,家乡交通不便,想出趟远门,需要做充足的准备工作,天不亮就得上路,翻山越岭几十里,到县城火车站买票。买好票,还得在站台上苦熬好几个钟头。终于盼来了火车,像见到了救命的稻草,背起厚重的行礼,兴高采烈冲上车,晃晃荡荡驶向远方。因此,若无要紧事,母亲不会打破空间的局限,宁愿在大山里蜗居一生。
③那年,父亲从部队转业后分到邯钢工作。母亲抱着我,陪着爷爷奶奶,时常往返于大山与邯郸之间。到邯郸之后,停留时间并不长,少则一两天,多则三五天,旋即打道回山。
④后来,邯长(邯郸到长治)公路开通,从大山通向邯郸的路一下子缩短了很多,无须到县城坐火车,只须步行三五里,便到了路口。待到那辆红白相间的客车从山西方向开来,母亲踮起脚,高高地举着手,可劲地招着。车停后,先让爷爷奶奶上车,二老上车后,母亲高高地举起了我,传给车上的爷爷,然后拎起大包小包上车。
⑤高中毕业后,我穿上了军装,来到浙江西南部山区的一座军营。彼时,我坚持每周给 母亲写封信。据父亲说,母亲每回收到我的信,总是颤悠悠地捧着,如获至宝,细细端详着信封上的邮戳,向父亲打听通向部队的路:从家乡乘坐 4482 次列车,到德州转车,搭 K101 次火车,直抵浙西南……
⑥然而,母亲却从未踏上 K101 次列车,皆因爷爷奶奶身体已不如前,弟弟妹妹忙着考学,几个姑姑相继出嫁,父亲忙于工作,日日早出晚归……母亲那单薄的身子,成为这个普通农家的顶梁柱。
⑦几年后,弟弟考上了天津大学,母亲又多了一份牵挂。
⑧在一次庙会上,母亲花了八毛钱,买了一幅中国地图挂在墙上,一有时间就端详着地图。她的目光里,只有两处地方最有魅力,一是浙江,二是天津。因这两个地方有她的儿子们。与此同时,她也用各种渠道搜集天津和浙江的讯息。每逢打电话,她竟对这两处远离故 土的地方如数家珍:天津的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杨柳青年画,甚至连霍元甲、张伯苓、严修、李叔同、马三立都能脱口而出,一个个“天津符号”,成为母亲口中的“关键词”。浙江虽说更远一些,母亲却记住了很多地名,除了杭州、温州、宁波、嘉兴等人人皆知的地 方,还知道了我当兵附近的市县,如丽水、缙云、青田、云和、龙泉……
⑨妹妹高中毕业后,飞越大洋,到美国西雅图打工。于是,母亲屋里的墙壁上又多了一张世界地图。她戴着老花镜,目光越过广阔幽蓝的太平洋,看着彼岸的西雅图。当妹妹到伦敦一家公司实习,母亲又转过身,将目光移向了大西洋畔……母亲的房间并不大,却装着南 北中国,装着世界。
⑩这几年,我和弟弟妹妹相继回乡工作、生活。我们商量,应该带母亲到天津、杭州游 历一番,如果有条件,去一趟西雅图。谁知,母亲却摆摆手,拄着拐杖站到了地图前,说:“你们都回来了,守着我,再也不走了,我还图啥呢?在山里不也挺好吗……”
⑪听着母亲的话,我感慨万端。母亲一生,与大山、土地为伴,可她的日子并不苟且。因为,她把我们抚养成人,学业有成,成家立业,平安生活。小小的家庭,开枝散叶,幸福美满。这,是她最渴盼的诗和远方啊。
(选自《特别关注》2017 年第 12 期)
【1】简要概括母亲是用哪些办法来消解自己对儿女们的牵挂的。
【2】品味语言,回答问题。
(1)结合语境,品味第⑤段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母亲每回收到我的信,总是颤悠悠地捧着,如获至宝,细细端详着信封上的邮戳,向父亲打听通向部队的路。
(2)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⑩段画线句子。
谁知,母亲却摆摆手,拄着拐杖站到了地图前,说:“你们都回来了,守着我,再也不走了,我还图啥呢?在山里不也挺好吗……”
【3】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母亲形象。
【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⑪段画线句的理解。
小小的家庭,开枝散叶,幸福美满。这,是她最渴盼的诗和远方啊。
9、(题文)阅读下面提示,按要求作文。
“原来”,意思是发现从前不知道的情况。生活百味,青春多彩,“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蓦然回首,原来:凡事蕴理,万事成趣,人间有情,苦难也可成营养,美丽或许有缺憾。我也是一道风景……
请以“原来,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不得少于600字的文章。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否则扣分。如果不可避免,请用XX代替。4.要求书写规范,字乱者酌情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