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初三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各项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寂静的春天》的创作源自于作者朋友的一封关于农药可能药死鸟的来信。

B.因为《寂静的春天》,作者蕾切尔·卡森被视为现代环境保护的先驱。

C.《星星离我们有多远》的作者是卞之琳。

D.《星星离我们有多远》一书既展现了科学发展的历程,也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兴趣。

2、下面几句话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有的哲学家说,时间只有“过去”与“未来”,并无“现在”。

②故一个时代的思潮,不是单纯在这个时代所能凭空成立的,不晓得有几多“过去”时代的思潮,差不多可以说是由所有“过去”时代的思潮,一凑合而成的。

③我以为“‘过去’‘未来’皆是‘现在’”的话倒有些道理。

④有的又说,“过去”“未来”皆是“现在”。

⑤因为“现在”就是所有“过去”流入的世界,换句话说,所有“过去”都埋没于“现在”的里面。

A.②①⑤③④

B.①④③⑤②

C.④⑤②①③

D.②⑤④③①

3、与下面的句子衔接最连贯的一项是(       

中国古代建筑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古代建筑相比,有它鲜明的特点:

①明清两代紫禁城中的太和殿,作为当时地位最重要、规模最大的建筑也就是一幢平面为长方形、内部也没有分割的单层大殿。

②除了以木构架为主要的结构体系以外,建筑的群体性也是重要特点之一。

③中国古代建筑的群体性表现为一个建筑往往是由许多单幢建筑组合而成的,从老百姓的住宅到皇帝宫殿莫不如此。

④然而,就是这些简单的单幢建筑组合成这个建筑群体。

A.③①④②

B.③②①④

C.②③①④

D.②①③④

4、下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人们常把“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称为新闻的“六要素”,很多新闻都具备这些要素。

B.在鲁迅的人生中,有几位老师令他终生难忘,其中就包括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先生和日本的藤野先生。

C.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中期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

D.郦道元所撰的《水经注》,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大荒”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诗人从楚地而来。

B.颔联写景,其中“随”、“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作者渡过荆门后看到的壮阔景象。

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巧妙地融进了作者此时此刻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的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古诗文积累

(1)微君之故,___________?(《式微》)

(2)求之不得,___________。(《关雎》)

(3)____________,白露未已。(《蒹葭》)

(4)____________,在城阙兮。(《子衿》)

(5)____________,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回延安》)

(6)芳草鲜美,____________。(《桃花源记》)

(7)《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慰勉友人不要在分别时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8)《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运用双关的手法,委婉地表达出自己无人引荐做官,不能为国效力而内心羞愧的情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名著阅读积累。

《水浒传》中梁山好汉都有各自特有的绰号,比如宋江的绰号叫“及时雨”,武松的绰号叫“行者”,请你说出下面几位英雄好汉的绰号。

林冲____________,张顺____________,吴用____________,李逵_____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阳 春 面

梁晓声

早年的五角场杂货店旁,还有一家小面馆,卖面、馄饨、包子。

它的服务对象显然是底层大众。可当年的底层大众,几乎每一分钱都算计着花。但凡能赶回家去吃饭,便不太肯将钱花在饭店里,不管那店所挣的利润其实有多么薄。

店里一向冷冷清清。

我进去过两次。第一次,吃了两碗面;第二次,一碗。

第一次是因为我一大早空腹赶往第二军医大学的医院去验血。十点多钟徒步回来,已是饥肠辘辘。回到学校,吃中饭还有一个多小时;便身不由己地进入了店里。

我是那时候出现在店里的唯一顾客。

服务员是一位我应该叫大嫂的女子,她很诧异于我的出现。我言明原因,她说也只能为我做一碗“阳春面”。

她说有两种价格的——一种8分一碗,只放雪菜。另一种1角2分一碗,加肉末儿。

我毫不犹豫地说就来8分一碗的吧。

依我想来,仅因一点儿肉末的有无,多花半碗面的钱,太奢侈。

她又说:雪菜也有两种。一种是熟雪菜,以叶为主;一种是盐拌的生雪菜,以茎为主。前者有腌制的滋味,后者脆口,问我喜欢吃哪种。

我口重,要了前者。并没坐下,站在灶间的窗口旁,看着她为我做一碗“阳春面”。

我成了复旦学子以后,才知道上海人将这种面条叫“阳春面”。为什么叫“阳春面”,至今也不清楚,却欣赏那一种叫法。正如我不嗜酒,却欣赏“竹叶青”这个酒名一样。“阳春面”和“竹叶青”一样不乏诗意呢。

那位我该叫大嫂的女子,片刻为我煮熟一碗面,再在另一锅清水里焯一遍。这样,捞在碗里的面条看去格外白皙。另一锅的清水,也是专为我那一碗面烧开的。之后,才往碗里兑了汤加了雪菜。那汤,也很清。

当年,面粉在我国价格几乎一致。一斤普通面粉1角8分钱;一斤精白面粉2角4分钱;一斤上好挂面也不过4角几分钱。而一碗“阳春面”,只一两,却8分。而8分钱,在上海的早市上,当年能买二斤鸡毛菜……

也许我记得不准确,那毕竟是一个不少人辛辛苦苦上一个月的班才挣二十几元的年代。这是许多底层的人们往往舍不得花8分钱进入一个不起眼的小面食店吃一碗“阳春面”的原因。我是一名拮据学子,花起钱来,也不得不分分盘算。

在她为我煮面时,我问了她几句:她告诉我她每月工资24元,她每天自己带糙米饭和下饭菜。她如果吃店里的一碗面条,也是要付钱的。倘偷偷摸摸,将被视为和贪污行为一样可耻。

转眼间我已将面条吃得精光,汤也喝得精光,连道好吃。

她伏在窗口,看着我笑笑,竟说:“是吗?我在店里工作几年了,还没吃过一碗店里的面。”

我也不禁注目着她,腹空依旧,脱口说出一句话是:“再来一碗……”

她的身影就从窗口消失了。

我立刻又说:“不了,太给你添麻烦了。”

“不麻烦,一会儿就好。”——窗口里传出她温软的话语。

那第二碗面,我吃得从容了些,越发觉出面条的筋道,和汤味的鲜淳。我那么说,她就笑了,说那汤,只不过是少许的鸡汤加入大量的水,再放几只海蛤煮煮……

回到复旦我没吃午饭,尽管还是吃得下的。一顿午饭竟花两份钱,自忖未免大手大脚。我的大学生活是寒酸的。

毕业前,我最后一次去五角场,又在那面食店吃了一碗“阳春面”。已不复由于饿,而是特意与上海作别。那碗“阳春面”,便吃出依依不舍来。毕竟,五角场是我在复旦时最常去的地方。那汤,也更觉其鲜淳了。

她说,她长了4元工资,每月挣28元了。

她脸上那知足的笑,给我留下极深极深的记忆……

面食店的大嫂也罢,那几位丈夫在城里做“长期临时工”的农家女子也罢,我从她们身上,看到了上海底层人的一种“任凭的本分”。即无论时代这样或者那样,他们和她们,都可能淡定地守望着自己的生活。那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某种民间哲学。

也许,以今人的眼看来,会曰之为“愚”。

而我,内心却保持着长久的敬意,依我看来,民间之原则有无,怎样,亦决定,甚而更决定一个国家的性情。

是的,我认为国家也是有性情的……

1按照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概述“我”与面食店大嫂两次交往的经过。

2“阳春面”在文中其到了什么作用?请从情节和主题两个角度分析。

3结合文章相关内容分析“面食店的大嫂”的形象特点。

4如何理解文章结尾“我认为国家也是有性情的”?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2)给材料作文

一位从沿海回来的朋友准备到内地投资,重点考察了A城和B城。他坐在A城的街头擦皮鞋,擦皮鞋大婶儿的一个动作让她对这个城市死了心,大婶儿把他的鞋带儿解开,擦完等他付了钱才系上。一个细节瞬间让他悟出,这个城市的市民道德水准成问题,一定是有人擦完鞋没付钱跑掉了。在B城,他搭了五次出租车,下车前司机都提示:先生请带好随身物品!最终,他在B城办企业,有500人就业,每年上缴上亿元税款,这就是擦鞋大婶和出租车司机的影响力。

这个故事至少给我们这样一些启示:再小的帆也能远航;注重细节,方能成功。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要求:

1、所写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但不要对材料进行扩写续写改写。

2、立意自定,题目自拟,诗歌戏剧除外。

3、不少于600字。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