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初三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qiān)灭     (jìn)       (zè)歪        (jiào)

B.(fú)晓        (hài)       (yù)        (chāi)使

C.蓝(zhàn)     (yàn)       (bèn)丧       (qiān)细

D.(dī)防        (xiáo)河     (jiàn)赏     (xǐ)倚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残(sǔn)       (chónɡ)       爱(nì)       聚(níng)

B.挣(chuài)   淙(cóng)        旗(jīng)     取(jué)

C.题(bá)        维(qiān)        (mì)       (juān)

D.劲(qiú)       长(rǒng)        获(fú)       (huì)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生态环境关系人民的福祉,子孙后代的未来,因此贺州对这场“碧水蓝天保卫战”的重视程度是不言而喻的。

B.京张铁路是名副其实的智能化高速铁路,它将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提供有力的保障。

C.如果您出现发热、咳嗽、气促等症状,要沉着冷静、若无其事,及时佩戴好口罩到正规医院就诊。

D.如果支付宝“圈子”里藏污纳垢,就有可能吸引不法分子将病毒植入其中,侵犯用户的权益。

4、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纪念白求恩》是毛泽东为悼念白求恩大夫而作的。文中“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作者饱含着赞扬之情,概述了白求恩的政治面貌、年龄、来华目的等,让人们对白求恩同志的生平有所了解,为下文议论的展开提供了事实依据。

B.“少顷”“既而”“未几”“俄而”在古代汉语里都是表示时间较短的词语。

C.《口技》选自明代林嗣环编选的笔记小说《虞初新志》,本文以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形式,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令读者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D.当你给对方一个严重威胁的时候,对方的头上青筋暴露,黄豆般的汗珠一颗颗地在额上陈列出来,或哭丧着脸惨笑,或咕嘟着嘴作吃屎状,或抓耳挠腮,或大叫一声,…种种现象,不一而足。一一这句话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通过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下棋时被动一方的各种窘态,惟妙惟肖。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杭州春望

(唐)白居易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注释)①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忠贞被杀,历代为其立祠纪念,叫伍公庙。②苏小:即苏小小,为南朝钱塘名妓。西湖冷桥畔旧有苏小小墓。③红袖:指织绫女。④柿蒂:绫的花纹。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登楼远望海天景色,旭日、霞光、江水、长堤、白沙,把城外景色写得极其清幽秀丽。

B.颔联从听觉、视觉出发,融入悠远的历史内容,使古老的胜迹超越时空,带上现实感,给读者以审美愉悦。

C.颈联“柿蒂”与“梨花”并举,生动描写出杭州女工织艺的精巧和当时人们争饮佳醪的民俗风情。

D.该诗以翠绿为主色,又以梨花、青旗、彩绫加以点染,朝日霞光映照其间,散发着浓郁的春意。

【2】请从修辞的角度品析诗歌的尾联。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古诗词名句填写。

(1)争渡,争渡,_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如梦令》)

(2)轻舟短棹西湖好,__________________。(欧阳修《采桑子》)

(3)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____________________。(朱敦儒《相见欢》)

(4)晏殊的《浣溪沙》中被誉为“千古奇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名著阅读。

八年级1班举行读《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的交流会,请你帮助完成表格的内容。

(识名著)《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辨人物)“但是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他长着一脸黑色大胡子。他走上前来,用温和文雅的语气向我招呼:‘哈啰,你想找什么人吗?他是用英文讲的!”选段中“他”指的是_______(填人名)。

(忆历史)红军长征路上历尽千辛万苦,作者认为长征是“惊心动魄的史诗”,《七律·长征》中的”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就描写了两次战役,一次是“巧渡金沙江”,另一次是________

(析原因)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

你认为红军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请结合名著,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3)____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我的母亲

老舍

①母亲生在农家,勤俭诚实。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大家洗衣服,缝补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盆。她料理家务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②从这里,我学到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这些习惯至今我还保存着。

③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地给他们温酒做面,又给她一些喜悦。到如今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因为自幼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④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可是,母亲并不软弱。那时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性格,也传给了我。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画好的界限。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我非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敢不去,正像我的母亲。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二十位教师吧,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⑤当我小学毕业的时候,亲友一致地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困苦。可是,我也愿意升学。我偷偷地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住处,都由学校供给。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说升学的话。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当我由师范毕业,被派为小学校的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新年到了,正赶上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说:“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

⑥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1)细读文章第①段,说说母亲的“勤”是通过哪些事例体现出来的?(要求:每一个事例概括约10个字)

(2)小语发现文中多次写到“泪”,于是进行了整理。请你结合上下文,揣摩语句,体会其中的情感,帮她将表格补充完整。

序号

语句

情感

1

她的泪会往心中落

母亲在变乱中承受苦难的酸楚、隐忍。

2

……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泪遮迷了我的眼

“我”对母亲的不舍以及不能陪伴她过年的伤心之情。

(3)老舍文章的语言富有表现力,请根据提示进行赏析。

①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从刻画人物方法的角度)

②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从修辞的角度)

(4)结合以下链接材料和文章内容,写出你对文中“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这句话的理解,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感悟。

【链接材料】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按要求作文

成长是奇妙的旅程。软弱的可以变得坚强,自大的能够学会谦虚,自私的也会懂得感恩……就这样,一切都在不经意间发生着变化。在你成长的过程中,应该也发生过一些事情,让你认识到另一面的自己吧。

请以“原来,我也可以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要求:(1)诗歌、戏剧除外,文体不限,文体要鲜明。(2)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3)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