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初三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各句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B.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C.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D.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沙漠中旅行的人常会被海市蜃楼的幻象迷惑而失去了方向

B. 他们俩为了这点鸡毛蒜皮之事强聒不舍、斤斤计较起来,导致最后彼此间一直不说话。

C. 一时想不到法子他只好虚与委蛇地先和这些人周旋。

D. 他在整理书柜时,发现了寻找已久的《朝花夕拾》,真是妙手偶得啊!

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今天参观的石窟雕像群内容丰富,气势宏伟,堪称当时的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

B.截至12月底,我院已经推出了40多次以声光电技术打造的主题鲜明的展览,是建院90年来展览次数最多的一年。

C.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的重要因素,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课题。

D.高速公路上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司机违反交通规则或操作不当,为此,交通部门要加强安全宣传,提高司机的安全意识。

4、下列词语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qíng)纶  缅怀  (bō)离间    行将就木

B.(zhòu)然 儒动  (shí)级而上     震耳欲聋

C.(léng)角  穹顶  (qiǎng)词夺理  目眩神迷

D.(lì)日    堕落  (gǔ)汩如泉     前呼后佣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对于全诗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课内古诗文默写。

食之不能尽其材, 。(韩愈《马说》)

淮南秋雨夜,   。(韦应物《闻雁》)

  ,晒翅常疑白雪消。(白居易《池鹤》)

  ,相伴过年华。(葛天民

无丝竹之乱耳,   。(刘禹锡《陋室铭》)

,中间小谢又清发。(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浊酒一杯家万里, 。(范仲淹《渔家傲》)

  ,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班级举办“走进经典名著,探索父亲形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在辩论环节,大家总结出了“父亲是灯塔,能给孩子的人生道路以指引,但也有人认为父亲并不都是引导,也会有”请你从下列所给三个专题中任选一个,从父子(女)相处角度,探究其中父亲的人物形象。字数200左右。

专题一:傅雷与傅聪(《傅雷家书》)

专题二:鲁迅与父亲(《朝花夕拾》)

专题三:虎妞与刘四爷(《骆驼祥子》)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①冬天的一个夜晚,天色阴沉,我坐在横须贺发车的上行二等客车的角落里,呆呆地等待开车的笛声。车里的电灯早已亮了,难得的是,车厢里除我以外没有别的乘客。朝窗外一看,今天和往常不同,昏暗的站台上,不见一个送行的人,只有关在笼子里的一只小狗,不时地嗷嗷哀叫几声。这片景色同我当时的心境怪吻合一的。我脑子里有说不出的疲劳和倦怠,就像这沉沉欲雪的天空那么阴郁。我一动不动地双手揣在大衣兜里,根本打不起精神把晚报掏出来看看。

②不久,发车的笛声响了。我略觉舒展,将头靠在后面的窗框上,漫不经心地期待着眼前的车站慢慢地往后退去。但是车子还未移动,却听见检票口那边传来一阵低齿木屐的吧嗒吧嗒声;霎时,随着列车员的谩骂,我坐的二等车厢的门咯嗒一声拉开了,一个十三四岁的姑娘慌里慌张地走了进来。同时,火车使劲颠簸了一下,并缓缓地开动了。站台的廊柱一根根地从眼前掠过,送水车仿佛被遗忘在那里似的,戴红帽子的搬运夫正向车厢里给他小费的什么人致谢——这一切都在往车窗上刮来的煤烟之中依依不舍地向后倒去。我好容易松了口气,点上烟卷,这才无精打采地抬起眼皮,瞥了一下坐在对面的姑娘的脸。

③那是个地道的乡下姑娘。没有油性的头发挽成银杏髻红得刺目的双颊上横着一道道皲裂的痕迹。一条肮脏的淡绿色毛线围巾一直耷拉到放着一个大包袱的膝头上,捧着包袱的满是冻疮的手里,小心翼翼地紧紧攥着一张红色的三等车票。我不喜欢姑娘那张俗气的脸相,那身邋遢的服装也使我不快。更让我生气的是,她竟蠢到连二等车和三等车都分不清楚。因此,点上烟卷。

③之后,也是有意要忘掉姑娘这个人,我就把大衣兜里的晚报随便摊在膝盖上。这时,从窗外射到晚报上的光线突然由电灯光代替了,印刷质量不高的几栏铅字格外明显地映入眼帘。不用说,火车现在已经驶进横须贺线上很多隧道中的第一个隧道。

④在灯光映照下,我溜了一眼晚报,上面刊登的净是人世间一些平凡的事情,媾和问题啦,新婚夫妇啦,读职事件啦,讣闻等等,都解不了闷儿——进入隧道的那一瞬间,我产生了一种错觉,仿佛火车在倒着开似的,同时,近乎机械地浏览着这一条条索然无味的消息。然而,这期间,我不得不始终意识到那姑娘正端坐在我面前,脸上的神气俨然是这卑俗的现实的人格化。正在隧道里穿行着的火车,以及这个乡下姑娘,还有这份满是平凡消息的晚报——这不是象征又是什么呢?不是这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的象征,又是什么呢?我对一切都感到心灰意懒,就将还没读完的晚报撇在一边,又把头靠在窗框上,像死人一般阖上眼睛,打起吨儿来。

⑤过了几分钟,我觉得受到了骚扰,不由得四下里打量了一下。姑娘不知什么时候竟从对面的座位挪到我身边来了,并且一个劲儿地想打开车窗。但笨重的玻璃窗好像不大好打开。她那皲裂的腮帮子就更红了,一阵阵吸鼻涕的声音,随着微微的喘息声,不停地传进我的耳际。这当然足以引起我几分同情。暮色苍茫之中,只有两旁山脊上的枯草清晰可辨,此刻直逼到窗前,可见火车就要开到隧道口了。我不明白这姑娘为什么特地要把关着的车窗打开。不,我只能认为,她这不过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因此,我依然怀着悻悻的情绪,但愿她永远也打不开,冷眼望着姑娘用那双生着冻疮的手拼命要打开玻璃窗的情景。不久,火车发出凄厉的声响冲进隧道;与此同时,姑娘想要打开的那扇窗终于咯噎一声落了下来。一股浓黑的空气,好像把煤烟融化了似的,忽然间变成令人窒息的烟屑,从方形的窗洞滚滚地涌进车厢。我简直来不及用手绢蒙住脸,本来就在闹嗓子,这时喷了一脸的烟,咳嗽得连气儿都喘不上来了。姑娘却对我毫不介意,把头伸到窗外,目不转睛地盯着火车前进的方向,一任划破黑暗刮来的风吹拂她那挽着银杏譬的鬓发。她的形影浮现在煤烟和灯光当中。这时窗外眼看着亮起来了,泥土、枯草和水的气味凉飕飕地扑了进来,我这才好容易止了咳,要不是这样,我准会没头没脑地把这姑娘骂上一通,让她把窗户照旧关好的。

⑥但是,这当儿火车已经安然钻出隧道,正在经过夹在满是枯草的山岭当中那疲敝的镇郊的道岔。道岔附近,寒伧的茅草屋顶和瓦房顶鳞次栉比。大概是扳道夫在打信号吧,一面颜色暗淡的白旗孤零零地在薄暮中懒洋洋地摇曳着。

⑦火车刚刚驶出隧道,这当儿,我看见了在那寂寥的道岔的栅栏后边,三个红脸蛋的男孩子并肩站在一起。他们个个都很矮,仿佛是给阴沉的天空压的。穿的衣服,颜色跟镇郊那片景物一样凄惨。他们抬头望着火车经过,一齐举起手,扯起小小的喉咙拼命尖声喊着,听不懂喊的是什么意思。这一瞬间,从窗口探出半截身子的那个姑娘伸开生着冻疮的手,使劲地左右摆动,给温煦的阳光映照成令人喜爱的金色的五六个桔子,忽然从窗口朝送火车的孩子们头上落下去。我不由得屏住气,登时恍然大悟。姑娘大概是前去当女佣,把揣在怀里的几个桔子从窗口扔出去,以犒劳特地到道岔来给她送行的弟弟们。

⑧苍茫的暮色笼罩着镇郊的道岔,像小鸟般叫着的三个孩子,以及朝他们头上丢下来的桔子那鲜艳的颜色——这一切一切,转瞬间就从车窗外掠过去了。但是这情景却深深地铭刻在我心中,使我几乎透不过气来。我意识到自己由衷地产生了一股莫名其妙的喜悦心情。我昂然仰起头,像看另一个人似地定睛望着那个姑娘。不知什么时候,姑娘已回到我对面的座位上,淡绿色的毛线围巾仍旧裹着她那满是皲裂的双颊,捧着大包袱的手里紧紧攥着那张三等车票。

⑨直到这时我才聊以忘却那无法形容的疲劳和倦怠,以及那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

【1】下列对小说相关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脸上的神气俨然是这卑俗的现实的人格化”,这句话表达了“我”的看法,认为姑娘是具体化,是卑俗现实的化身。

B.文中三次写到姑娘皲裂的双颊,意在凸显她家境贫寒,渲染烘托“我”抑郁厌烦情绪,也是我产生抑郁和厌烦情绪的原因。

C.“我”的感情先抑后扬,独自在车厢时是阴郁和烦闷,看到“俗气姑娘”时是不屑和轻蔑,但当姑娘给弟弟们抛橘子时是震撼和喜悦。

D.小说开头描写的场景色调灰暗,渲染了冷漠情绪,不仅为后文姑娘抛橘子的细节做了充分的铺垫,也揭示了“我”的性格。

【2】“我”与姑娘只是偶遇,对于这次“偶遇”,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与姑娘相遇纯属偶然,姑娘由于分不清二等和三等车厢坐到了“我”的对面。

B.偶遇的姑娘虽然生活在底层,却有着精神的光芒,姑娘是“我”的人生启蒙者。

C.偶遇是小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小说情节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D.偶遇让“我”体会到了温暖的亲情,摆脱了精神上的困境,忘却了厌恶的人生。

【3】请概括小说中乡下姑娘的形象特征。

【4】请你谈谈对文章结尾的理解。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请以“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