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 溃退(kuì) 绯红(fěi) 翘首(qiǎo) 杳无音信(liǎo)
B. 窒息(zhì) 刹那(shà) 畸形(jī) 殚精竭虑(dàn)
C. 镌刻(xié) 蒙昧(mèi) 侏儒(rú) 屏息敛声(liǎn)
D. 锃亮(zènɡ) 凛冽(lǐn) 酷似(sì) 藏污纳垢(gòu)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罪有应得。
B. 战士们靠近边缘向下一看,头晕目眩,觉得眼前的大岩来回晃动,自己的身体天花乱坠。
C. 面对金融危机,如果国家安之若素,那么国民就会大失所望。
D. 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事倍功半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社戏》一文中,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写出了“我”在平桥村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经历,文章选自鲁迅的作品集《朝花夕拾》。
B.《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一篇。柳宗元是唐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C.《桃花源记》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所作,借桃花源来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D.《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作品。
4、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田畴 流线型 屏息敛声 张目结舌
B.簇拥 订计划 眼花缭乱 巧妙绝伦
C.致留 支撑点 摩肩接踵 自出心裁
D.周济 守规矩 春寒料峭 因地治宜
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胃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项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学习诗歌应该从朗读入手,如果由你朗读第一节诗中的画线句,你认为最应该重读的是哪一个词语,请说说你的理由。
【2】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请谈谈你的理解。
6、篇段积累—— 默写《过伶仃洋》中的颔联和颈联
7、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你从中获得哪些启迪。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秋天的心
林清玄
①我喜欢《唐子西语录》中的两句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这是说山上的和尚不知道如何计算甲子日历,只知道观察自然,看到一片树叶落下就知道天下都已是秋天了。从前读贾岛的诗,有“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之句,对秋天萧瑟的景象颇有感触,但说到气派悠闲,就不如“一叶落知天下秋”了。
②现代都市人正好相反,可以说是“落叶满天不知秋,世人只会数甲子”,对现代人而言,时间观念只剩下日历,有时日历犹不足以形容,而是只剩下钟表了,谁会去管是什么日子呢?三百多年前,当汉人到台湾来垦植移民的时候,发现台湾的平埔族山胞非但没有日历,甚至没有年岁,不能分辩四时,而是以山上的刺桐花开为一年,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初到的汉人想当然地感慨其“文化”落后,逐渐同化了平埔族。到今天,平埔族快要成为历史名词,他们有了年岁,知道四时,可是平埔族后裔有很多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
③对岁月的感知变化由立体到平面可以如此迅速,怎不让人兴叹?以现代人为例,在农业社会还深刻知道天气、岁时、植物、种作等等变化是和人密切结合的。但是,商业形态改变了我们,春天是朝九晚五,冬天也是朝九晚五;晴天和雨天已经没有任何差别了。这虽使人离开了“看天吃饭”的阴影,却也多少让人失去了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了。
④记得住在乡下的时候,大厅墙壁上总挂着一册农民历,大人要办事,大至播种耕耘、搬家嫁娶,小至安床沐浴、立券交易都会去看农民历。因此到了年尾,一本农民历差不多翻烂了,使我从小对农民历书就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情。一直到现在,我还保持着看农民历的习惯,觉得读农民历是快乐的事,就看秋天吧,从立秋、处暑、白露到秋分、寒露、霜降,都是美极了,那清晨田野中白色的露珠,黄昏林园里清黄的落叶,不都是在说秋天吗?所以,虽然时光不再,我们都不应该失去农民那种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
⑤城市不是没有秋天,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就会知道,本来从东南方吹来的风,现在转到北方了;早晚气候的寒凉,就如同北地里的霜降;早晨的旭日与黄昏的彩霞,都与春天时大有不同了。变化最大的是天空和云彩,在夏日明亮的天空,渐渐地加深蓝色的调子,云更高、更白,飘动的时候仿佛带着轻微的风。每天我走到阳台抬头看天空,知道这是真正的秋天,是童年田园记忆中的那个秋天,是平埔族刺桐花开的那个秋天,也是唐朝山僧在山上见到落叶的同一个秋天。
⑥若能感知天下,能与落叶飞花同呼吸,能保有在自然中谦卑的心情,就是住在最热闹的城市。秋天也不会远去,如果眼里只有手表、金钱、工作,即使在路上被落叶击中,也见不到秋天的美。
⑦秋天的美多少带点潇湘之意,就像宋人吴文英写的词“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一般人认为秋天的心情会有些愁恼肃杀。其实,秋天是禾熟的季节,何尝没有清朗圆满的启示呢?
⑧我也喜欢韦应物一首秋天的诗: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⑨在这风云滔滔的人世,就是秋天如此美丽清明的季节,要在空山的落叶中寻找朋友的足迹是多么困难!但是,即使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呀!
【1】联系全文,说说“秋天的心”体现在哪些方面?
【2】本文在第⑧段处引用了韦应物的诗句,请分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结合下列加点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他们有了年岁,知道四时,可是平埔族后裔有很多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
【4】 作者认为“即使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呀”,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9、阅读作品所获得的感受可能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对作品主题的思考,有的是对某部分内容的理解,还有的是对某个细节或某些语句的感悟。
请你针对本试卷中《盲人的灯笼》这篇文章,写一篇读后感。
要求:①请自拟一个正标题,以“——读《盲人的灯笼》有感”为副标题;②不少于600字;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班级、学校。
附:
盲人的灯笼
鲁先圣
①有一件事情,虽然过去了很多年,但是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
②那个时候我刚刚毕业参加工作。我工作的地方是故乡的县城,县城很小,只有一条主要的街道,几盏路灯摇摇晃晃的若隐若现。街道两旁的胡同里没有路灯,一到晚上就漆黑一片。
③每当在食堂吃过晚饭,我们几个新工作的青年人就结伴去散步。因为县城很小,又没有什么公园景点,我们出来机关就顺着主要的街道走,然后拐进一条较长的胡同,那里通向城外的小河。
④胡同很长,大约有一里路的样子,又没有铺柏油,坑坑洼洼的,走在胡同里就难免磕磕碰碰。
⑤有一天,在胡同的纵深处出现了一个打着灯笼的人,他正从远处向着我们这头走来。狭窄的胡同里因为灯笼的照亮顿时明亮起来。距离较远的时候,我们还没有在意,以为就是普通的打灯笼的行人。等到了跟前的时候,这个人却让我惊奇了,原来这是个盲人,他的另一只手里拿着一跟竹竿呢。他显然听到了我们的脚步声,他停下来,站在一旁,让我们先过去。
⑥我忍不住自己的奇怪,小声问那盲人:“你是个盲人吗?”
⑦“是的,我从小就看不见,我不知道黑夜和白天的区别是什么,只听人说白天很明亮,但是却不知道明亮是什么样子。”盲人说。
⑧我更加奇怪了,问他:“你既然不知道明亮是什么样子,那你打着一只灯笼做什么呢?它能够给你带来什么好处呢?”
⑨盲人笑了,他对我说:“我听说灯笼是用来照亮的,你们这些好眼睛的人,只要有了灯笼,黑夜就如同白天,我打了灯笼,你们不就看见我了吗,就不会碰到我了。”
⑩我们几个人顿时被他的话震撼了。原来,这个盲人打灯笼出来,完全是为了照亮我们这些眼睛明亮的人!
⑪我由衷地称赞道:“真令人钦佩,你看不见路,却想着照亮我们。”
⑫“不,你错了,我不是为了你们,我为了保护我自己,你们的眼睛好,你们看见了路,我才能安全。”盲人赶快纠正我。
⑬我们顿时无语。片刻之后,盲人继续向前走,我们也继续走自己的路,盲人的脚步声渐渐消失在胡同的远处。
⑭后来,又经常在那条胡同里遇见那个盲人,每一次都看到他手里打着一只灯笼,也每一次都让我陷入深思。
⑮几年以后,我离开了县城,县城的一切都渐渐在我的记忆里变得模糊不清,但是,那个在胡同里总是打着灯笼照亮别人的盲人,他那句为了自己的安全就先照亮别人的话,却一直镌刻在我记忆的深处,滋养着我的人生。
⑯我们的生活中,有多少总是苛求别人做到而自己却没有做到的事情?我们的身边,又有多少人总是在抱怨生活对自己的不公?
⑰照亮他人,就是照亮自己。如果明白了这句话,我们的人生就不会再有抱怨,再有不平。
(选自《杂文选刊》2019年第8期,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