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州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初三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表述得体的一项是(  )

A.主持人在一次教学工作会议上请在座的一位教授发言时说:“彭教授,请您抛砖引玉,为大家先说几句吧。

B.春节时,我们去拜访著名作家秦老先生,秦老得知我们初八前去,故早恭候在家。

C.真是事出意外!舍弟太过顽皮,碰碎了您家这么贵重的花瓶,敬请原谅,我们一定照价赔偿。

D.丁聪之所以被称为“小丁”,大概和他的令尊被称为“老丁”有关。

2、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狡辩   捶击   纷至沓来   风云变换

B.驰骋   羁绊   目眩神迷   轻歌慢舞

C.抉择   懈怠   名副其实   戛然而止

D.浮燥   污蔑   海枯石烂   震耳欲聋

3、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

  德国诗人席勒的诗作《大地的瓜分》,写了一个希腊神话故事。宙斯对人类说:“把世界领去!”于是,农夫、贵族、商人和国王,纷纷领走了谷物、森林、仓库和权力。之后,来了位诗人,但已无任何东西可得。宙斯问诗人:“当瓜分大地时,你在何处?”诗人说;“我在你身边,   。”

  ①请原谅我的心灵,被你的天光迷住   ⑦我的眼睛凝视着你的面庞

  ④竟然忘记了凡尘   ④我的耳朵倾听着你的天乐之声

A. ②④①④   B. ①②④③   C. ④②③①   D. ①③②④

4、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当前,我们面临着“两个空间”,即现实空间和网络、人工智能及网络数字化等信息技术构成的虚拟空间。

②因此,只有高质量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才能适应智能时代的到来、智能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③但虚拟空间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仍不平衡不充分,尤其是语言文字信息技术创新还不能完全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求,直接影响人机交互的效率与效果。

④高质量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有现实意义。

⑤现实空间里,第一个百年已经实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基本普及。

A.①⑤③④②

B.④②①⑤③

C.⑤③①②④

D.④①⑤③②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一)阅读古词,完成题目。

浣溪沙

苏 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词中所写是什么季节?从哪里看出来?

2词的下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简要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古诗文默写。

(1)树树皆秋色,________________。(王绩《野望》)

(2)________________,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黄鹤楼》)

(3)急湍甚箭,________________。(吴均《与朱元思书》)

(4)王维在《使至塞上》中描写边塞奇特壮丽的风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5)《渡荆门送别》中描写江上美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

(6)《钱塘湖春行》中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的诗句是: ________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下面是老舍先生的经典作品《骆驼祥子》巨幅图画。请依据《骆驼祥子》原著,给下面三幅图画排序。

        

排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人究竟比机器强在哪儿

张贺

2016年3月15日下午,李世石与人工智能计算机程序AlphaGo(阿尔法狗)对战第五局,最终李世石投子认输。这场举世瞩目的围棋对战以人工智能对人类4:1的结局落下帷幕。

以往人们认为“机器只会计算不会学习”“计算机只能听从人类的指令而不会创造”,如今在AlphaGo的胜利面前,这些说法不攻自破。学习、思考、创造不再是人类的专利,计算机完全可以具备这些被视为人类专属特征的能力。

在可预见的未来,只要是机器能完成的工作将全部由机器担任,哪怕是传统意义上被人类视为独占领域的创造性工作,如音乐、小说、诗歌等也不可能幸免。这样说并非耸人听闻,实际上美国加州大学的科学家已经使计算机学会了自主创作乐曲,模仿巴赫、莫扎特、肖邦风格的“古典音乐”,就连资深乐迷都难辨真伪。IBM的工程师教会了一台名为WATSON的电脑自创菜谱,其食材和组合方式、烹制方法均是人类从未想过的,据品尝过的人说“味道不错”。

如果90%的工作都能由智能机器代替人做,那么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人究竟比机器强在哪儿呢?

尽管人工智能未来会极其强大,但有一个环节取代不了,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人际互动。这个世界的所有问题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人与物的关系问题,一类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工智能擅长解决前者,而后者只能靠人自己去解决。举个例子,在今年2月武汉的一场人才招聘会上,有位老父亲替大学生儿子去应聘。很显然,不管这个大学生如何优秀,用人单位都不太可能考虑聘用他。因为除了工作能力,用人单位还看中其他素质——理解力、沟通力,认真、坚韧、献身精神这些对团队成功至关重要的素质必须在面对面的交流中才能感知与评价。

计算机写出的乐曲再美妙、人工智能烹制出的美食再可口,也很难给人情感上的触动,因为其背后缺了一个必不可少的元素——人。能激发人的欲望、情感、想象和创造的最终是人而不是机器。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人工智能可以解决“从一到无穷”的问题,而人所要解决的是“从零到一”的问题。没有“从零到一”这个环节,就不会有“从一到无穷”的发展。人工智能能“解决问题”,但“提出问题”仍旧是人类的特权。

人究竟比机器强在哪儿?答案也许就是:人有人性。人性是推动人类超越自己的内在动力。因此,未来最具创造力的人和民族一定是在人性的丰富与深刻程度上领先的人和民族。

在李世石与AlphaGo的世纪对战中最让人感动的一个段子是,电脑:“你明知一定会输给我,为什么还不投降?”人类:“笨蛋,因为我是人啊。”

1结合文章内容,推断用人单位不太可能考虑聘用大学生的原因是( )

A. 用人单位认为这位大学生还不够优秀,工作能力不强。

B. 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由老父亲代替应聘,显得不够重视。

C. 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不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 用人单位不了解大学生理解力、沟通力和认真、坚韧、献身精神等重要素质。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在可预见的未来,学习、思考、创造等人类专属特征等能力,机器也可以具备。

B. 人工智能不仅能提出从零到一的问题,也能解决从一到无穷的问题。

C. 在未来,越能推动超越自己内在动力的人和民族是越具创造力的。

D. 人类不服输的原因是,人类认为失败是暂时的,最终能战胜智能机器。

3通读全文,概括出作者认为人比机器强的三点表现。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阅读下面的材料作文

一位屡屡失意的青年人去请教得道高僧,高僧拿了两只装有茶叶的杯子,用温开水冲了一杯,叫青年人喝,青年人觉得一点香味也没有;高僧又用沸水冲了另一杯,没冲满,只见茶叶在杯子里上上下下低沉浮着,一会儿,一丝清香缓缓地从杯中飘出来……高僧这样加了三次水,茶叶在杯子里一次比一次沉浮得厉害,于是,青年人闻到了沁人心脾的芳香——茶叶经历多次的沸水浸泡,终于绽放了芳香!人生如茶,人的成长需要磨炼。

请以磨炼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