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初三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退(kuì)  遗(zhǔ)  轻(yín)  扬顿挫(yí)

B. 刻(juàn) 名(nì) 蒙(mèi)  黑(yòu)

C. (chuò) 留(zhì)  藻(xìng) 藏污纳(gòu)

D. (sài)  然(qiāo) 责(jié)  精竭虑(dān)

2、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蔓延著,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B.当你在积雪初溶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

C.《清明上河图》是一副写实性很强的作品,画中所绘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京的记载基本一致。

D.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胀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背影》一文中作者选取“车站送别”的特定情景,抓住传神的细节写父亲的背影,创造出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B.汪曾祺的《昆明的雨》之所以能对读者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作者对“凡人小事”的审视,用“以小见大”的视角,折射出了一位老人浓烈如火的情怀。

C.《白杨礼赞》的作者是茅盾,他原名沈德鸿,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代表作品有《子夜》《春蚕》《林家铺子》等。

D.《我为什么而活着》的作者是美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罗素。该文开篇用凝练的语言概括了作者一生的三大追求,然后分别展开。

4、下面是八(1)班李萌同学做的读书卡片,其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选项

作品名称

读书方法

相关知识点

A

《西游记》

快速阅读

前七回讲孙悟空的身世及大闹天宫的故事;第八回到十二回介绍唐僧,并交代西天取经的由来;第十三回到一百回是全书的主体,讲述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经过。

B

《朝花夕拾》

圈点批注

写的虽然大多是个人生活,但也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展现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与风气,如家庭怎样教育儿童等等。

C

《海底两万里》

摘抄与做笔记

反对殖民压迫是这部小说的重要主题,尼摩船长不仅是探索者,也是一名战士。

D

《红星照耀中国》

选择性阅读

在陕北,斯诺只采访了毛泽东、周恩来等共产党领袖和红军将领,没有对红军战士和根据地老百姓进行采访。

A.A

B.B

C.C

D.D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各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_______,作者字______

2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首尾叙事,中间写景,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

B.颔联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诗人出汉塞入胡天时激动、自豪的情感。

C.这首诗中最值得称颂的是颈联,它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

D.这首诗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

3诗人奉命出使边塞慰军,为什么却以“蓬”、“雁”自比?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古诗文默写。

出 处

名句

理解赏析

《饮酒(其五)》东晋·陶渊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绘了采菊的景象,表现出诗人恬淡闲适的心境。

《渡荆门送别》唐·李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

《浣溪沙》宋·晏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既流露了对繁华已尽的无奈,也传达出看到旧识重来的欣喜。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阅读选文,完成下面两个小题。

(片段一)吃饭时是由两个态度坦然的孩子侍候的,他们穿着大而无当的制服,戴着鸭舌尖式的红帽子。他们最初不愉快的注视着我,可是在几分钟后,我的想法惹起了其中一个孩子友谊的微笑。我胆大起来,其中一个从我身边走过时,我招呼他:“喂,拿点冷水来。”可是他毫不理睬。几分钟后,我又招呼另一个孩子,结果也是一样。

(片段二)苏区少年先锋队的职责之一是在后方检查路上的旅客,看他们有没有通行证。……彭德怀告诉我,有一次几个少年先锋队队员叫他停步,要他通行证,声言没有通行证就要逮捕他。

“我是彭德怀,”他说,“通行证就是我写的。”

“即使你是朱德司令,我们也不管,”小鬼们不信说,“你总得有一张通行证。”他们叫人来增援,于是有几个孩子从田里跑出来。

彭德怀只好写了路条,签了字交给他们,才能够继续上路。总的来说,红色中国中有一件事情,是很难找出什么不对的,那就是“小鬼”。他们精神极好。我觉得,大人看到了他们,就往往会忘掉自己的悲观情绪,想到自己正是为这些少年的将来而战斗,就会感到鼓舞。他们总是愉快而乐观,不管整天行军的疲乏,一碰到人问他们好不好就回答:“好!”

(1)以上文段选自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国家)作家______________。片段一中,两个孩子对“我”的招呼毫不理睬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联系实际,谈谈从少年先锋队队员的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老人与树

  ①老人躺在乡卫生院的病床上。床头立了个架子,架子上吊了个瓶子。老人望着那瓶里的水通过一根橡皮管,正在一滴一滴流进自己的血管里。

  ②医生说:“挂了水,烧便会退掉;烧退了,病自然也就会好的。”老人将信将疑,瞥了医生一眼,一副来去无牵挂的样子。

  ③老人的老伴走得早了点,但儿子、媳妇还算孝顺,孙子聪明、乖巧,特让他欢欣。后来,儿子、儿媳去城里打工了,老人开始觉着家里有点儿冷清了。不过,还有孙子呢。后来,孙子长大了,上学了,也不再缠他了。再后来,孙子考上大学,也进城去了。老人心里牵挂,但并不埋怨孙子。再说,还有门前那棵老榆树呢。

  ④这棵老榆树有多老,老人也不清楚。只是树干上长满了老疙瘩,树冠覆盖好大一片地。春天里,满树是一串串的榆树花,那淡淡的清香,满村都能闻得着。

  ⑤孙子走后,老人去看老榆树的次数明显地多了起来。这棵老榆树可算得上是山里的奇迹、村里的宝贝了。几十年来,父母走了,老伴走了,村上的老人也一个个都走了。比自己老的,又比较熟悉的,也就是这棵老榆树了。儿子、媳妇,特别是孙子,离家去城里以后,老人的魂就好像拴在这棵老榆树上了。

  ⑥可是,谁会想到,老榆树竟然也离开他,进了城。

  ⑦那天,开来一辆大吊车,把老榆树连根挖起,拖到城里去了。老人忍不住冲着挖树的人责问:“这树碍着你们啥事啦,大老远跑来动它?”一个中年人向老人作了解释,市里要创建生态文明城市,正在突击购树、栽树。还说,这棵树市里可是花了大价钱的,村里准备用这笔钱为村民打一口水井,今后,再也不必跑好几里山路去挑水了。这可是两全其美的好事啊!

  ⑧老人无言以对。

  ⑨一般来说,想通了的事,老人便会释然。可这次不知怎的,道理似乎明白了,可心里老是憋屈得慌。自从老榆树被拖走后,老人像掉了魂似的,丢三落四,恍恍惚惚,竟不知这几个月是怎么过来的。

  ⑩春天又来了,老榆树又该冒出新芽了,无须多久,那盛开的榆树花又要串串挂挂,满树摇曳了。老人下了决心,无论如何,得进城去看看那棵老榆树。

  老人还是好多年前去过城里,这次一看,城里的变化委实让他吃惊不小。市中心新建了一个好大的广场,广场四周是一个环形的林带,全是新栽的树木。他一棵棵看过去,多是银杏、香樟等名贵树木,只是不见他的老榆树。他仔细寻了一遍,仍然不见踪影。他鼓起勇气问正在给树浇水的园工:“可有榆树?”那人指指不远处一个角落,不屑地回道:“那儿好像有棵榆木疙瘩。”老人瞪了那人一眼,径自朝广场边上走去。

  没多远,老人一眼就认出那疙瘩累累的老榆树,不觉加快步伐赶了过去。待到跟前时,老人不禁愣住了:那庞大的树冠没了,树干上面那繁密而舒展的枝杈被截得七零八落,参差不齐。最让他诧异的是,老榆树的树干上还吊着两个水袋子——城里人正在给树挂水。

  老人面对着老榆树,坐了好一阵,然后起身,上上下下又把老榆树打量了一番,还拍了拍那疙瘩累累的树干,摇了摇头,叹了口气,便离开了。

  折回的途中,忍不住问那个园工:“小师傅,这树干吗要挂水呢?”园工解释道:“挂水是救它的命呀!”他还指着老榆树,叹了口气:“这么老的树,突击搬动移栽,要遭一劫了!”老人不再言语,脚步明显地沉重起来。老人回家后不吃不喝,倒头睡了三天。被人送到乡卫生院。

  老人躺在病床上,床头立了个架子,架子上吊了个瓶子。当瓶子里的水就要滴完的时候,医生又进来了。老人一改原来那副无所谓的样子,郑重地问医生:“大夫,这挂水,真的就那么顶用吗?”老人态度的转变令医生甚为惊奇,但他只是笑笑说:“当然。”老人脱口又问道:“那么,树呢?”

  “树?”医生怔怔地望着老人,一头雾水。(作者孙家正,文章有删改)

1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2仔细体会下面的句子,说说这个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件事很难说谁有什么不是,不仅没有,甚至可以说,这是两全其美的好事: 市长为城里人做了好事,村长为村里人做了好事。

3请根据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写出此时老人的心理活动。

4本文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这篇小说写得比较通俗,但内涵深刻。有关它的主题,有以下几种意见,你同意哪一种? 说说理由

(1) 提出了当前社会需要关注农村空巢老人的问题。

(2) 批判了一些人不顾植物生长规律,借绿化、美化之名自目移栽花草树木的现象。

(3) 赞美了一位能够固守传统道德的老人的美好品质。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阅读以下材料,任选一题 按要求作文。

A.思想、感情 、态度等,用言语、行为显示出来,即为“表达”。把爱表达出来,你会被更多关爱包围;把幸福表达出来,你会感受更多幸福;把失意表达出来,你会获得真诚帮助……勇于表达,善于表达,成长更顺利,生活更美好。

请以“    需要表达”为题写一篇文章。

B.一个人在成长的历程中,需要的有时很多,有时很少。有的人需要无限的鼓励、关怀、理解和空间,有的人则需要一张书桌、一个上学的机会;有的人渴望成长,无惧挫折,有的人则害怕成长所要付出的代价……

亲爱的同学,你认为成长最需要什么?请结合自己的经历、认识和感受,在下面题目的横线上填入一个你自己认为合适的词语(如宽容、空间、挫折、成功、快乐、付出的代价等),然后作文。

题目:成长,需要  

要求:

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信息;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